我跟我老婆刚结婚仨月

这个周五晚上

我俩决定在外面逛逛

我们房子是新房 周围的配套没有太跟上 买菜吃饭都比我们上班的老城区贵

这三个月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可以固定的超市和买菜的地方

这周我们决定去逛的家乐福超市距离我们家两公里

它周围有市内最高消费的奢侈品商场 有写字楼 有高档小区 很有人气

而且它也不仅仅有家乐福 楼上六层是个挺接地气的综合商场

我两年前因为电影场次的原因 特地从旁边的高端商场来这边看 票价便宜 人没有那么多 场次也是我想要的时间

两年前这个商场6层 当时我记得最顶层是电影院 +好多连锁小吃的小柜台 45层是本地有名的餐饮饭店 有连锁品牌 也有新奇特的那些餐点 很热闹 123层有常见的中低端服装品牌 偶尔在3层有几家少儿的培训机构 3层人就很少了

我们先去的超市 想买一块黄油 一小袋大米 大米想买好一些的好拿而且我们确实吃米做饭不太频 还想买小苏打和酵母 (是的我有个烤箱我们想尝试做点什么哈哈哈 听说是个坑)

超市的入口氛围很好 有KFC 等快餐 也有油泼面等传统快餐 还有奶茶面包房 各种小饰品 家居品 人也挺多外面的停车场有2/3是满的 下午5点 每个店里都有不少人

我们在超市走了好大一圈 除了必需品 我买了湿巾零食饮料酸奶等看见觉得想要的 算是额外购买的

其中沃隆的提子干家乐福31块钱 我看包装很好 我老婆觉得葡萄干这个价格很贵 网上一查便宜一半

路过梅林午餐肉我们又馋了 想买一些 结果网上一罐便宜5元 生产日期是上个月的还包邮

大米我们尝试了新的品牌 看到网上价格差不多就不想等了

这次超市消费233 应该还有60多我们在网上不同的两个店铺下单

五点进的超市 除了一瓶水我俩啥也没有吃喝 逛完快7点了

我们把东西存好 想去楼上的商场吃点饭

我俩不太饿 所以想吃点新奇的没有吃过的。

我记得楼上有个日式拉面挺地道 我两年前看电影吃过

结果这次相隔两年 商场已经不一样了

一层二层的几家连锁国内服饰快销品牌(还不是优衣库muji)夹杂著给小孩护理的机构

三四层全部都是小孩子的培训机构 打拳 乐器 英语门口有很多家长等著孩子下课

我俩继续往上走,五层是餐饮 可是每个店里的人都很少,只有一家高端装修的饭店里面一桌人都没有我们不敢进怕东西不新鲜不好吃,六层有一家大酒楼包间有人可是我们又不饿俩人吃不了太硬的菜。那些想尝鲜的饭店都没有了,只有一些品牌连锁的人气还可以。期间还有人问我们之前的XX牛排馆在哪里 。5/6层的餐饮楼层很空 有1/3的地方是原来的饭店不做了用围栏给挡上的。灯光也比较暗。顶楼的电影院+小吃楼层整个都封上了

后来我们选了一家连锁的烤鸭店 这个之前吃过 烤鸭虽然很香但是之前在别处吃过 就没有那种新鲜感。属于实在没啥可选了只能吃这个的安全选择。消费159

打车回家10多块

虽然买了东西 吃了饭 但是感觉有点乏

这个商场+超市 以后不会再去了 商场没什么可逛的 吃没什么可吃 超市不能放心购物 总觉得会有东西比外面贵一倍那种 老在网上查 挺烦的 而且东西都是分散的找酵母我们走了两大圈把调料的货架看了三遍=,=

我们那天消费了超市233+吃饭159+网购60+打车12=464

可这钱花完了并没有什么消费的愉悦感 也想买点啥吃点更好的 可是没有机会花。。。

回家躺在沙发上看乐夏2 吃零食,我俩觉得还是呆家好

哦 黄油还忘买了


说说我个人的理由,那些大众的理由就不说了。

有的店员态度太差,最近有一次去买饮料,我说要一杯西瓜汁,她说没有了,那就换一杯橙汁,等了很久做好了告诉我这杯不是我的,我看后面也没人拿啊?然后奇特的是,她又给排在我后面的客户先做了。我一生气就走了,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她了。莫名其妙.

有些店一进去,营业员就跟在屁股后面,一直跟著,很不舒服。

有的时候买东西没有明码标价的 还要讨价还价,弄了半天的成交的价格,也不一定是好价。真不如网上购买方便。

网上有七天无理由退货,实体店买了大多数不能退。

就是这几个原因吧


首先实体店也不能一概而论的,有零售批发一体的市场型店铺和纯零售的商场购物中心实体店。市场型店铺大家图的是一个性价比便宜,而大家去商场型的店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都不是因为性价比便宜。这两类店铺前者注重便宜实惠,后者注重品牌、环境、体验、服务。当然后者在服务这块做的好不好还是有待商榷的。

那么电商来了更多的抢的是原本市场型实体店的生意,于是就会感觉大家好像都不想去实体店购物了。然而原本去商场买的还是去商场,越注重品牌、环境、体验、服务的越愿意到商场买。

另外一个大家去商场或购物中心买的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消费者买东西不是心里就想好要买什么再去想到哪买。而是在很多其他场景顺便买。比如衣服,光看图片或者光看实物或者在灯光环境很好的地方穿上去试,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人老是买不到喜欢的衣服,但往往有人陪你一起去买就比较容易买下来。衣服还是那些衣服,不同的是陪你买衣服的人会鼓励你多去试。而偏偏很神奇,同一件衣服穿身上试和只是看,那感觉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有些衣服版型设计的比较好,那反差就更大了。所以服装店的营业员如果把那些催促顾客赶快付钱买的精力都放在让顾客尽可能多试上,可能最终的成交量会更大。

再说会市场型实体店吧,原本它是由一个价格优势相对商场型店而言。但电商来了,这个优势就跑到电商那去了。但电商的价格是不是一定比市场型的店铺便宜呢?以前是,现在未必。因为电商的成本变高了,而因为电商的竞争市场型实体店的租金在降低。在成本上谁更有优势真的不一定了。但这可能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大家觉得网上比实体店便宜

除了价格因素外,可能更大的原因在于大家怕在实体店被坑。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中点赞最多的回答。这个高赞回答绝对没有很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陈述了实体店坑人的一些事实。然后很多人会点赞,我也点赞了。为啥?因为我也被这么坑过。

为什么在日本是实体店干掉电商,在中国却是电商干掉实体??

www.zhihu.com图标

所以相比价格因素,怕被坑可能是更大的原因。所以我自己买衣服一般喜欢在商场买。而商场店铺为什么会比市场型店铺稍微好一些呢?一个是商场本身对商场内的店铺有监管,另一个是商场一般都是做品牌产品的店铺。而品牌本身是对消费者有保障作用的。

因为品牌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风险保障机制。管理经济学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解释品牌,认为品牌是一种博弈机制,是企业通过创造重复博弈,,给消费者惩罚企业的机会,从而赢得消费者的放心选择。

那么问题到了这里我们应该发现重要的其实不是到网上买还是到市场型实体店买还是到商场型店铺买而是要给消费者惩罚企业的机会,从而赢得消费者的放心选择

大家在网上买放心,是因为大家在淘宝京东这样的大平台上买。这些大平台就像商场监督管控自己商场内的店铺一样管控自己平台上的店铺,大电商平台用自己的信用保障赢得消费者的放心选择。如果这些监督管控自己平台上店铺的平台本身就没啥品牌力,随时都可能会倒闭跑路,那你可能会更愿意相信市场型的实体店。

按著这个思路,新创的一些小的服装品牌可能会有更多机会。原本你要通过很多的资金打造品牌,从而赢得消费者的放心选择。但现在一个你可以通过在淘宝这样的大电商平台,赢得消费者的放心选择。另一个美团现在准备在做的电商可以关注。淘宝是线上,但美团电商可能是偏线下的。因为美团一直都有线下的基因。这就意味著实体店的老板可能就不会被房东卡著脖子了,因为线下的店铺地理位置没那么重要了。


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不想去实体店购物的这类人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懒

所谓的这个「懒」,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懒。

「懒癌」是现在年轻人的通病,一个人生活,懒得做饭,全靠外卖;懒得社交,全靠缘分;懒得说话,全靠别人主动;懒得出门买衣服,全靠网购。

只要能躺著就绝对不坐著,能坐著就绝不站著。

能在网上动动眼睛,靠手指就能下单的事情,绝不迈开大腿出门逛街。

毕竟逛街也是要费腿的不是么?

2. 宅

能宅就宅到底,「宅」已经是年轻人的标配。

约好和朋友出门吃吃火锅,就变成了「改天」,结果三个月过去了,这顿饭还是没吃上,因为太宅了,周末实在迈不开腿。

毫不夸张的是,我室友是在家可以待上几个月都没什么问题的人。

你出门的时候发现她躺在床上玩手机,等你工作完回家的时候,你会看见她连躺著的姿势也没有变。

这个世界上估计只有三件事情可以让她离开那张床。

一是吃饭;二是上厕所;三是手机没电了。

这种人倒也不是生性凉薄,不喜社交,而是因为家里呆著太舒服,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懒得出门。

3.没钱

钱是万恶之源,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这话说得可真是没毛病。

逛街就要吃东西,买东西,这这这哪里花的不是钱,但恰恰我真真是没有钱。

没办法,那我就只能少上街,少去购物,那我的钱包不就能省省省吗?

这可真是一个好办法。

所以人只有有钱了才能去无所畏忌的购物消费,没钱只想著自己的温饱问题,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你看看以上三条,你中了几条?


谢邀。

还用问嘛,贵啊!

电商价格公开通明,不怕被宰,买了还能无条件退货。

实体店价格普遍更高,若不是为了实际体验感,大家都上电商买去了。

我想你问这个问题也是想弄清楚实体购物不受待见的根本所在,然后再针对性找出解决方法吧!

建议你把实体店的体验服务和社交服务做到位。并且在价格上和线上做好同步。

并且要提高你开店的格局。把卖产品变成卖生活方式。比如卖衣服,你可以卖时尚搭配;卖手机,你可以提供玩机攻略;卖茶,你可以提供茶艺培训。

总而言之,通过实体店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平台,凝聚客人探索更好的生活方式。

只有你的实体店人气、氛围凝聚起来了,你的店面才更有价值,更具备变现能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