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適用。

孟子先生是在《梁惠王上》中和梁惠王詳細講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張。我們可以來剖析孟子先生的主張,就能夠發現孟子先生完全不是後世刻板的「孟曰取義」的書生形象,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深刻洞見的先賢。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也就是說為政者想要施行仁政,需要做到「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省刑罰,重新梳理反省現行的法律制度,廢止改進不合理的規定;薄稅斂,降低稅負,促進生產,與民休息,藏富於民;深耕易耨,深耕是為了防止土地板結,減少病害,是更為科學的生產方式,易耨,也就是除草,是加強過程管理,提高單位產出。我們可以看到每一項即使對應到現代,都可以稱得上是善政,國家富強指日可待。但是會面臨什麼問題呢?富了就有人盯上你,想打你,所以國防能力的建設不能放鬆。孟子先生的主張是什麼呢?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壯者」是社會的骨幹力量,「以暇日」是在生產空閑的時候,不影響生產活動,「修其孝悌忠信」,提升文化素養道德品質,這其實是什麼?是通過教育的力量改變社會。「入以事父兄,出以事長上」,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工作服從長官,這樣社會的主體力量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極強,軍事能力會弱嗎?還用擔心外國入侵嗎?

而且更關鍵的是對手太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對手不行仁政,老百姓吃不飽飯,妻離子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杠杠的,當然無敵於天下。

所以修訂管理制度,提高生產力,減稅降稅,發展教育,這擱哪裡都適用呀。而且不僅是現代人容易理解的這些,傳承自上古的「孝悌忠信」里有著更加深刻的內涵,這裡就不展開說啦。想了解更多國學相關的知識,歡迎關注我,一個有趣的國學老師。

澄瀾集賢館教育:【公益】澄瀾蒙學援鄂助學活動公告?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仁政即愛民為民之政。孟子要求君主愛民,施行仁政,能不能統一天下,我想這不是主張仁政的重點。肯定有人會說秦始皇任用法家也一統天下而且很有作為,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秦始皇一掃六合但因為他實行嚴法酷刑的苛政,雖然消滅了割據,但人民仍然處於痛苦之中,像修建長城的功績,是建立在人民的血汗淚水之上的。那麼重點是什麼?是仁政它對人民好,它是主張君主要愛民護民。東漢關於定都何處有爭論,一派主張建都西安,一派主張建都洛陽,你作為君主的忠臣,主張建都西安,羅列西安的富庶,地勢的險要,說如果有人作亂,我們有山河之險,但主張建都洛陽的人呢,說只要施行仁政,人民安居樂業,自然不會造反。二者立場不同。如果從人民立場看,自然仁政是對的。如果你對君主說你要施行仁政,因為施行仁政人民生活好,君主就會想我為什麼要施行仁政,對人民好,我就不能橫徵暴斂過好日子?如果你對君主說你施行仁政就能統一天下,正好合於君主的欲求,所以齊宣王被忽悠後說吾昏不能進於是,願先生輔吾志,明以教我。這樣才能有機會實現施行仁政的願望。孟子沒有講發展生產力富國強兵的手段。畢竟術業有專攻,孟子沒有研究那一塊。但是橫徵暴斂一定會影響生產。


仁政不能只看口號,口號是空洞的,要看具體內容。孟子的仁政就他自己所說,主要分為三部分:省刑罰、薄稅斂和深耕易褥。

省刑罰,是從孔子就開始說的,但是今本《孟子》沒有展開,姑且不論。

薄稅斂,減免關稅、市稅,鼓勵民間商業發展,形成競爭市場。

深耕易褥,國家徵用勞動力時應配合農業生產的周期性,應指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金石:先秦十四子解讀·第九章·孟軻?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覺得孟子是有一定遠見的。


首先說明一下:仁政不是孟子的學說。早在管子時代就提出了仁政思想,後來孔子在創辦平民教育進行教學過程中,將三王時代的人倫禮法思想(如慈孝友悌忠)和管子等人的仁政思想等綜合起來教學,形成了儒家思想(真正屬於孔子獨創的儒家思想只有恕的思想),禮與仁雖然是儒家思想核心,但是並不是真正儒家思想。仁政學說在極其不平等自由和科技落後的專制時代,確實具有很大的思想導向性。但是人類治理,最根本最關鍵最重要最徹底的問題是資生問題,具體表現為資財思創問題(馬恩主義所說的生產力問題)和資財分配問題(馬恩所說的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解決資財思創與分配問題最根本的道法是治世機制設計(馬恩主義所說的上層建築、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適應性~但最關鍵的是促進性)。仁政思想在現代應用,主要是思想層次的心理導向作用。


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的,可僅僅是理論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