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涉及文學 雕塑純藝術攝影這些

有些是好看的 但是沒太多內涵 但這個作品能否以好來著稱 還是說好的作品應該有他所表達的內容和意義


上世紀俄國藝術家梅耶荷德,曾如此定義藝術成功的標準: 一個作品出來,如所有人都說好,表明這個作品徹底失敗,假!若所有人都說不好,那也失敗。 如果作品反響強烈,一部分人喜歡得要命,另一部分人恨得要命,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供參考。


好看的有好看的評判標準,有內涵的有內涵的評判標準。

所以得綜合來比較看偏向於哪一方面,當然這是在作品相當的前提下。

還有一點就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引起你的共鳴,讓你產生自己的思考這很重要。

這些都是我個人意見。


我個人的看法:內涵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每一個作品的誕生都是有其目的,比如一個為了讓你開懷大笑的作品,它可能內涵沒那麼多,但搞笑方面做到了極致,那它成功實現了它的目的,可以算是成功的。比如一個諷刺性的作品它比較晦澀但很有內涵,它也將諷刺表達的淋漓盡致,那它也可以說好。也有的作品將很多元素融合,既有內涵,又容易理解,情節還有趣,這當然是很好的作品,但能做到這樣的確實比較少。但是,完全沒有內涵,純粹耍猴的作品,當然不是好作品了。


判斷有很多方面 不一定只針對內涵


這個問題應該需要先被回答的方面是,判斷的標準,評價任何一個東西之前,首先是確定標準,直接論述好壞的是無意義的論證,所以題主的是否有內涵是其中一個標準,自然以此為前提做價值評價也是一個不可證的命題,因為標準過於限定,簡言之,有內涵不見得好,無內涵不見得不好,內涵是什麼千人千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悟,而不是單一地覺得:美,然後呢?沒了。


這當然是世俗意議上的好壞,但是否有內涵誰說了算呢?我只看他有沒有感動到我,有沒有讓我在欣賞的時候開心,如果他讓我笑了或哭了,那他在我這裡就是一個好作品


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個作品,說它好的人多了,它就好了,說它壞的人多了,它就壞了。

不在於有沒有內涵,只在於有沒有迎合 多數人 的喜好,價值觀而已。


好的作品,就是讓你在一個熱播劇熱度過後,你仍然願意去分享和提起。它豐富了生命的深度,如果一張簡歷讓你寫最喜歡的文學或影視,你會不赧然的寫下並覺得它可以匹配你的生活閱歷和生命品質,那麼也許這就是好作品的意義。

好壞的維度很多,對投資方而言,收視成績和出售業績足夠左右他們的判斷。但是對於觀眾而言,去除了商業的考量,讓你若干年後,仍然願意去重溫,或者說出他的名字,其實就是一種認同。

有些作品熱度再高,一陣風過,悄然無聲,有些作品,熱度再低,重溫仍有驚喜。

影視作品和劇作,歸根結底是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的價值和樂趣在於對於細節的凝視和咂摸。

上帝就在這些褶皺的細節之中。服化道,台詞,原聲配樂,劇作主旨,都會深刻凝結其中。

年輕時,俊男靚女的偶像劇就可以讓你滿足,年稍長時,你發現,過去一天的自己總比今日一天的自己可笑一點。可是,有些作品,歷久彌新,讓你有一些小確幸。

藝術作品不是客觀的,是主觀的作品,總要表達一些東西,當你讀懂一些,就歡喜一些。

綜上,內涵很重要。


我覺得不是,是看評價的這一個人是否有內涵。


不是, 空有內涵沒有敘事技巧、美感,只稱得上一次枯燥乾癟的說教。


有內涵:這點對於設計師來說困難最大,原因並不是「有內涵」本身的難度,而是要首先滿足前兩個標準的前提下再來討論作品的內涵。作品內涵考察的是設計師的知識面,是體現設計師對該產品的認知和深刻程度,要求設計師博古通近。不僅僅要熟悉產品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與內涵。當然,在實際的市場需求中,很多設計產品並不要求一定具有內涵性,內涵性主要取決於目標消費群的文化程度,不然,內涵是有了,沒人看得懂了,也背離了作品的基本原則


作品好看,可能就僅僅是好看,它給我們的是一種視覺美,內涵深的或許不好看,但是有它存在的意義。作品沒有好壞,它給人的只是一種感受,和體悟。


自己喜歡就好,自己要是喜歡,不管怎麼樣的,在自己心裡就是最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