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之前的中國三輪車

這是五征3MX


當然是我國的新能源車!

目前世界上最厲害的一股汽車設計力量,來自德州。

這裡說的「德州」不是德克薩斯州,而是山東省德州市……

在這家神秘的新能源車公司的官方網站上,我找到了賓士G級的私生子 —— 2018最新款騏風K7,能將賓士G級老爺子「氣瘋」的血緣不純、發育不良品種。

騏風汽車將其拳頭產品定位為「新派高端電動SUV」,廣告語中只有「電動」二字是真實的。

不過騏風並非消極抄襲的、失去理想如鹹魚的三線廠家(實際九線)。

舉個例子。賓士在今年初北美車展上帶來了新一代賓士G級,「暗夜套裝」紅如火花,魅似硃砂。

騏風K7迅速跟進,給到非常有魅力的亮騷紅配色……可能太漂亮了,讓過於激動的顯示屏都糊了。

如果您覺得這個紅車紅得像清明節燒的那種車……那騏風的強大產品陣容還能給你另一種硬派越野的選擇,比如換成「麥克白」 or 「東北銀」顏色?

嘿嘿嘿,別走啊客官,這台接近角達44度、離去角達46度的國產賓士G級才賣3.69萬,還不用繳納新車購置稅,還買個啥子自行車嘛。

這樣吧,如果你覺得貴,我還有另一款硬派SUV可以介紹,英國設計的路虎攬勝,落地不需一百八十八萬八千八,連八萬八千都不需要,給個尾數八千塊直接就開回家。

1.2米的寬度里,塞進路虎的家族前臉。你說陸風畫虎不成反類犬吧,這台見了犬都要低頭走。

但話不能說死,如果你稍微有點PS功底,還是能把它拉伸出一幅車模車樣來的。記得配上「英國路虎」的拼音標語,這樣才顯得純正。

不過側面嘛,微臣是真的PS不來了……

再看看這台英倫豪車的內裝。門板、方向盤、擋把、座椅居然是標配的!方向盤的車標位置是留白的,哥們在淘寶買35塊包郵的路虎車標時,記得加5塊來個方向盤車標。

空調出風功能雖不標配,但也有外置風扇一台,具體是否要加收高昂的選裝費不得而知,畢竟路虎的選裝件基本都按成本1500%來計價的。

但有些文藝工作分子還是認為硬派SUV的設計太土太俗,需要一點雅緻氣息才能襯托九年義務教育的學術成果。那麼同樣來自德州的一家新能源公司能幫到你。

這款衍生自賓士GLC的純電動SUV,比賓士EQ品牌首款SUV(EQC)發布得更早,並迅速搶佔了十八線農村與七十八線城市的廣袤市場。

從官方提供的圖片來看,這款高性能的中國新能源車已經攻入美國市場,而且還是新能源車需求最旺盛的加州市場(舊金山大斜坡街景)。怪不得他們總統天天嚷嚷著要打貿易戰,只能怪福特與通用的新能源產品線實在太孱弱。

再看看配置,前後LED大燈,標配,兩萬多的車就標配!不知那些二十萬車子還簡配成鹵素燈的合資車企,良心是不是被吉娃娃啃了。

來到車內。看吧,做戲做全套,內飾也是跟梅賽德斯-賓士聯袂設計的,妥妥的大廠風,妥妥的國際范。標配中控大屏看到了沒?標配天窗(雖然有點像逃生窗)看到了沒?

官方宣稱,這款純電動車是目前城市裡最高效的出行方式。個人出行是否「高效」不得而知,集體出行時的確非常高效。

請看下圖,31輛電動車上板車,不帶喘的。

如果你不喜歡賓士過於土豪氣,來一台寶馬也不錯。這台全重只有450kg的寶馬,慕尼黑總部都沒這輕量化科技研發能力,讓我們中國人給打造出來了。不僅四輪獨立懸掛、四輪碟剎,還有USB充電口和倒車影像等等科技配置,而且江浙滬包郵!

賓士寶馬太高調?福特嘉年華正好。如果您覺得太短太蠢,把圖片橫向拉伸一下就好。

亦或是個性之選,定製版全地形車,開出馬路帥到沒有朋友,就連地鐵站手扶梯前的摩托車搭客仔都感受到新時代中國的就業壓力。

當然,如果你財大氣粗,也可以直接批量訂購,廠家還會邀請大客戶您到廠房參觀。比如這條smart forstupid電動版的生產線就非常先進,工人使用的鎚子與張全蛋的是同款。

當然,如果你像我這樣,是一位有事業心的男銀,一定不會被smart這種享樂主義的小資情懷所矇騙,因此會選擇購買一款非常適合工作需求的新能源車,比如下方這台純電動礦車,五萬塊都不用,四輪驅動。

如果你心向遠方,一定想要一台美國風的皮卡。下圖這輛,零排放,能讓那些排污過於積極的福特F-150 V8車主們成為歷史的罪人。

而我們這些心系蒼生、支持新能源的消費者,當然要做歷史上的名人。這時候,一台純電動的老爺車就不能缺少了。

只是這款敞篷老爺車總是沒法跟樓盤巡遊車與農村婚慶公司的禮車區分開來,所以,要想酷,必須下重本,來一台蘭博基尼「Murcielago拼接Gallardo」!

前面是蝙蝠模樣,後方是蓋拉多款式,雙邊四齣排氣威武如……等等,電動車怎麼會有排氣?

算了還是別看了。

觀賞完以上設計精良的車型產品,我不是被打動了,而是被震撼了,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眼前不斷回蕩著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

工業垃圾


我來一個個級別來說吧。

目錄:

  • 隨便買系列:Mazda、比亞迪、領克、Wey。
  • 跳一跳夠得著系列:Volvo/Polestar
  • 夠不著系列:Rimac、Alpine、Aston Martin
  • 土豪也夠不著系列:Lucid(順便+NIO)、Infiniti/Nissan的部分概念車體現的設計理念、Lagonda

上面都是一些設計語言變化非常大,或者新創品牌,或者復活品牌,一些一直存續並且設計語言一直處在持續演化的品牌如BMW,它們的設計語言也非常完善,但是由於都是Evolution而非Revolution,沒有那種讓人下巴砸鞋的錯愕感加上我也懶,就不寫了。。。

佛系更新開始(意思就是一次寫不完拖拖拉拉地寫)。。

Mazda:沒有線條一樣可以很有型

設計是一個螺旋。十幾年前的汽車都是一團圓乎乎的、肉肉的感覺。

VW Jetta Mk 5

但是某德國鈑金大廠為了坑死中里毅,從大概2011年開始,啟用了一套新的設計語言,這套設計語言的核心是很銳利的小R角線條,而鈑金大廠的影響力非常大,又向眾多廠商輸出了一隻手都數不過來的設計總監,一多半汽車都進入了骨感、瘦削的審美時代,特徵線成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設計元素,甚至成了汽車設計師在起筆後僅次於車輪和必要硬點之後第一個考慮下筆的東西。

很多廠商,包括Mazda在內,都在玩線條,區別僅僅是線條本身的風格——邏輯化,還是更加飄逸,或者是充滿豐富的變化和彈性。

Mazda Taiki Concept,這一代的語言以飄逸的線條為表達重點

總之,設計師玩了近十年的線條。

但是總吃面(線條)是會膩味的,是時候重新吃一吃餅(曲面)了。首個揭開大幕一角的是RX-Vision Concept,2015年。

傳統意義上,凹面是汽車設計中的忌諱,但是Mazda就用了,不僅用了,還用得相當令人驚嘆。至於為什麼令人驚嘆, @高紹傑 的回答里已經寫了。簡單點說,就是曲面+反射。

反射在任何時候都是車身曲面雕刻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在吃面的時候,線條和線條之間的曲面講究彈性和張力,但是總之是一種向外的張力,(可以參見Chris Bangle的BMW GINA概念車),為的就是在車漆能夠反射出乾淨利落的倒影,要是那裡扭曲或者抖動了,馬上得把膜揭了修下面的油泥。

而Mazda這次的嘗試則是刻意加上了「扭曲」的動作,而且是在主要曲面上大面積運用,這樣的膽量可以說不簡單。但是效果相當不錯,反射線形成了一種很特別的流動韻律效果,到了Vision Coupe Concept(2017年),基本已經成形了,光影效果更加豐富。到今天,這樣的設計已經量產了。。

Mazda 3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在我們組織的FGD當中,消費者並不覺得這樣的設計太過於超前或者「怪異」,相反接受程度非常高。而且同為吃餅,它和二十年前、五十年前的風格相比,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50年前,以Jaguar E-Type為代表的「圓潤」,是因為只能手工敲鈑金,二十年前的「圓潤」,是從「80年代風格」的方方正正中掙脫出來喘一口氣,曲面的反射沒有錯誤就OK。而這一次,我猜測Mazda是很注意地調整曲面地走向,讓反射順著設計師地意思走。

別的品牌在雕刻曲面本身,而Mazda則是在雕刻曲面的光影。這是Mazda最打動我的一點。

Lucid:破解「簡陋的科技感」

(這貨貌似還頑強地活著)

這部分主要說的是內飾。在設計BEV的時候,不少廠商都容易走向一個死胡同——「科技感」的死胡同。

上次組織了一幫設計師去溜了半天Tesla Model 3。回來之後紛紛表示:

這個內飾吧……剛進去的時候覺得卧槽,簡潔明了科技范兒但是吧……時間一長就覺得有一種坐進我們XX車型TaxiLine的感覺,像毛坯(er)房……

劃重點:毛坯房……

而就是同樣這幫人,在出發之前還在說Model 3的內飾多麼石破天驚多麼簡潔明了大方總之各種誇。回來之後自己光速打臉。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某年的某車展,大眾展出了ID CROZZ概念車,有幾個貨趁著媒體日溜進去了,在裡面坐了一下,回來表示:毛坯房……

要說Tesla是造車嫩手也就算了,大眾就……當然,概念車畢竟是概念車,和量產車未必一樣。但是這也體現出了設計師對「BEV設計語言」的某種解讀——

(內心OS開始)電動車……嗯……那一定是要充滿科技感的。那什麼是科技感呢?從iPhone出現以來科技感的一大特徵就是簡潔、「減法設計」,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元素,嗯……

所以同樣作為設計師,坐進這些毛坯房的時候還能感覺到新奇,然後是膩味,繼而能夠對設計師的想法產生共鳴,也就能理解這種「毛坯房」設計。但是消費者可沒這份閑心。

我去啥都沒有,連個像樣的帶扶手箱的扶手都沒有,辣雞……

我敢說大眾要是敢把概念車裡的內飾搬到量產MEB車上的話大概它就可以重現90年代初的「榮光」了。

有段時間設計師在設計電動車的時候,就是揮舞著大砍刀去解讀「科技感」的。但問題是,iPhone可以「簡約」是因為消費者的注意力壓根就不在機身上,而是屏幕里,但是恰恰就在屏幕里,蘋果生態為用戶呈現的是前所未有的豐富的內容。拿現在電子產品的「簡約」去套汽車,當然是不行的。

Lucid Air是我所知第一個跳出這個思維盒子的概念車。NIO EVE是第二個。

Lucid Air在內飾當中保留了幾乎全部現在汽車內飾應有的元素,但是又做了一些處理,讓這些元素之間整體感更強,而不是呈現一種細碎的狀態,這樣在內飾的視覺效果上呈現出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簡潔。再減下去會導致類似Model 3那樣的空曠感,而再往上堆東西的話又會滑向現在的量產車。在配色方面淺色面料+淺木紋營造出的也是一種比較輕鬆隨意的氛圍,這種氛圍就是現在內飾設計當中越來越常見的家居化風格。

EVE也是走的家居化風格,最後量產的ES8看起來也不是毛坯房的狀態,雖然細節方面還有很多改進空間(如屏幕與IP的交接設計得實在是很楞——或者說根本沒有設計),但是這是一種市場能夠接受的狀態。如同房子一樣,這樣的房子:

看起來很美很有范兒,但是當樣板房也就算了,真正住人的房子里一定是充滿煙火氣的,一定是軟軟的抱枕和靠墊隨意扔在軟軟的沙發上的,廚房的檯面上一定是能找到醬油瓶子的,將這些「礙眼」的東西全部都去掉,作為展車或者概念車看著很美,但是真正身處其中日夜相處,評價就會趨於兩極化。喜歡的會死心塌地,而不喜歡的就會覺得單調乏味無聊空虛寂寞冷。——而汽車巨頭是不喜歡這種兩極化帶來的風險的,於是此後的BEV,不管是量產還是概念,就比較多元化了。

Lucid打動我的:破解了極簡與科技感之間的謎題,讓一個不那麼極簡的設計也很有科技范兒,而這對消費者來說更有親和力。

(當然不嚴謹,Lucid到今天都只有一款SOP遙遙無期的概念車,說它有「設計理念」……就當我諞的是Lucid Air這款車得了)


如果說雷克薩斯用東方設計美學震驚了歐洲人,那麼馬自達是用西方設計美學震驚了歐洲人。

在此,我想爆吹馬自達的概念車Mazda Vision Coupe Concept。

在形態上,設計師是在剝離一切不必要的東西。

馬自達設計在近年來所表現出來的節奏感和動感,已經轉化為純粹的三維造型,體現了一種「少即是多」的優雅美學。

回顧歷史,馬自達優雅的起點可能是1960年馬自達R360和1969年馬自達Luce轎跑車。在一個注重效率的時代,這些車型的重點是創造美的比例。雖然這些車與同時期的總體趨勢背道而馳,但這種風格最終成為了今天「馬自達優雅」的起源。

1960年,優雅又可愛的Mazda R360

1969年,Mazda Luce rotary coupe

日本藝術的獨特之處在於,用精緻多變的光影展現自然之美,這種光影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日本人特別能感知、捕獲這些微妙的變化。這種明暗的相互作用,加上「虛空之美」的概念,被納入車身側面的設計中。光影在汽車表面的反射隨著汽車的運動呈線性流動,創造出一輛看上去真正有生命的汽車。

我更願意稱之為「光影の流淌」,也是光影讓設計更具生命感。

最終,馬自達憑藉光影設計引領了一波設計潮流。

可以看到,馬自達光影設計深深影響了一波波學生設計師,近幾年學生作品中以光影設計為亮點的作品層出不窮。為了不黑,不再舉例。

是的,小眾品牌馬自達站著贏了。


感謝不邀自來,打動我並俘獲我芳心的是新奧迪數字座艙。

分享一下試駕體驗:在江南煙雨濛濛的二月,初體驗全新奧迪A6L是怎樣一種感覺?彷彿是在與情人進行第一次約會的美妙。有幸較深度體驗全新A6L帶來的數字化座艙,我們從人機交互的視角來看看奧迪的科技、豪華設計,做一個深入淺出的分享。

先聊聊奧迪新一代設計語言,新上任的設計總監馬克.萊馳特開始對奧迪的設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描述如下

外觀型譜

內飾真正意義的變革是從奧迪e-tron quattro概念車誕生開始

e-tron quattro概念車內飾

不規則線條和形面成為內飾造型的走向,貫穿式的斷面加以線條裝飾彰顯質感,三塊大屏的加持更加彰顯奧迪科技、豪華的定義,而後續量產的序列車型,A8、Q7、以及目前上市的A6L都採用了此內飾設計的策略,滿滿期待加入中國車市廝殺當中,全新5系、E級都早於A6L換代,好飯不怕晚,且看市場反響。

從同事手上拿到A6L 45TFSI的鑰匙,不不不,是A6L 45TFSI quattro適時四驅。心裡真是竊喜,雖說之前做過E級、體驗過新5系,但感覺有所同,這是和情人約會啊,小緊張一下。

小巧玲瓏的鑰匙

眉眼:前大燈

眉眼:尾燈

前戲做主,開始進入正題

新A6L遵循了最新的奧迪內飾設計語言,不規則的線條和形面給人滿滿的新鮮感。馬克.萊馳特先生更希望用觸屏代替實體按鍵,中控台下半部分均採用一塊觸屏代替大量實體按鍵的設計,看上去更加簡潔而富有科技感。這正是當下智能化、數字化汽車的潮流和趨勢,內飾設計也必須緊著其中。

概念和量產設計,奧迪做得很到位,設計師沒有偷懶,工程師棒棒的!!!

內飾設計神和形的延續

人機交互布局:三大集控顯示中心

新MMI系統組成及功能

MMI系統由中控操作單元(娛樂屏)、多功能方向盤(輔助)兩個操作區域,駕駛信息中心(儀錶屏)、導航娛樂車控中心(娛樂屏)、空調控制及快捷開關中心(第三屏)三個顯示終端組成,採用按鍵、開關、觸控、語音的操作方式,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過系統控制來完成。

接下來我們逐一來講講這些交互媒介的用戶體驗

方向盤

方向盤的手感從我進入車內,第一個觸摸到的地方,哇,皮質真的絲滑細膩,其他我不敢肯定,但這方向盤我敢打賭這絕對是真皮。

三大集控顯示中心

作為整套系統的核心,大屏作為承載車載系統信息交互的中樞,如何將信息進行安全、有效、合理進行分配,車載HMI設計就變得尤為重要了,而奧迪這套人機交互系統從功能框架設計、系統架構設計和HMI界面設計都體現了奧迪一貫的嚴謹特點。從HMI交互體驗原則上看,整套系統的安全性、信息優先順序、一致性、完整性、認知經驗、信息可視化、個性化都做得比較到位(具體交互原則的描述可以看痞子蔡之前回答《汽車HMI是一個怎樣的領域?》)。當然也有一些待改進的體驗問題,另外語音體驗真得不是太好,識別度不高,負責語音的工程師打瞌睡了嗎?得好好反省。但整體來說對於用戶來說上手較快,系統學習時間較短,新一代的MMI-HMI設計已經非常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駕駛信息中心:儀錶大屏

GUI設計非常細膩,車速表、轉速表光影效果做得很到位,錶盤、數字光影效果的處理都很棒,顯示內容清晰易讀。且通過view按鍵可在全頁面切換兩種主題模式

駕駛信息中心分為三大部分內容

  • 儀錶本地行車基礎信息(車速、轉速、水溫、燃油、行車電腦、高級輔助駕駛ADAS、整車系統安全telltale、message信息)
  • 娛樂交互信息顯示(多媒體、電話、導航)
  • 數字座艙可配置顯示(娛樂屏進行控制的顯示內容)

小心思:上帝視角的地圖

導航娛樂車控中心(娛樂屏)

全新MMI的菜單結構進行了大幅簡化,比如子菜單中均提供了「設置」功能,便於駕駛員調整與該界面相關的各項信息,而操作則由「點擊」或「滑動」方式為主,HMI場景化設計趨勢明顯,通過大量的3D渲染車體、微動畫表現功能感知,視覺效果根據有平質感和高級感,用戶操作很容易上手。

導航娛樂車控中心分為五大部分內容,當下主流的功能配置,界面布局合理,用戶操作層級界面較深,但左側tab欄提供了確缺失,特別是觸摸帶聲音和觸控反饋體驗良好,增強了系統對用戶操作的反饋感知,增加安全感。

  • 多媒體(收音機、媒體)
  • 電話
  • 導航
  • 車輛控制與設置
  • 設置
  • 車聯網(手機互聯、人工地點查詢、救援等)
  • 語音

空調控制及快捷開關中心(第三屏)

空調作為車載使用最高頻的功能,空調屏得益於屏幕背後可產生振動+聲音反饋的效果機械組件,全新MMI系統可實現「觸」、「單擊」、「長按」和「滑動」三種反饋,在觸感與聽覺層面最大程度還原了實體按鍵的操作質感,操作絲滑之間給予你可靠的反饋。

整體座艙設計可以完全滿足情人的標準了。但是有些瑕疵還是可以待改進的,用戶體驗可以更好:中控台沒有鑰匙手機儲物功能;中控堵蓋、開關屏空白開關較多;中控及開關屏內容簡單,三屏聯動不明顯;駕駛模式切換隻用儀錶上的文字作為提示,缺少了點儀式感。

那天下著朦朧細雨,生怕別人不知道是新A6的我故意開著車窗在馬路上晃悠,我的馬兒慢點跑,多讓人看看吶!!!

全新奧迪A6L數字座艙的打造讓奧迪的科技感基因進一步加強,可惜毛爺爺不夠,努力搬磚看能否把她娶回家。

碼字太辛苦,大讚補一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