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主修金剛經的修行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有哪些好的感應?或者有沒有好的感觸與體會?可否分享一下,謝謝!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極高,據說,參禮黃梅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依《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開悟的。

《金剛經》所宣揚的「般若空性」對於世間緣起來說本就是一種「降維打擊」,若能以心相契,有所感應正常不過。但這些並非其核心主旨,只是修行的副產品而已。

說《金剛經》通篇談玄是毫無根據的,事實上,《金剛經》既闡述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論,也同時次第分明地展示了修行的道路。

《俱舍論》中把佛法分為「教法」和「證法」,教法是教義理論,證法是實修實證。

在教義理論方面,《金剛經》通篇都在展現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般若空性即諸法實相,兩者無二無別。這種「空有不二」、「理事圓融」的思想正是佛法的核心。

在實修實證方面,《金剛經》也做出了詳細的分布。在佛陀和須菩提的問答中,破盡我法二執時,也隱藏著修行的大致方向。

須菩提在《金剛經》中,問了兩個大致相似的問題,一次在經文開頭,一次在經文中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CBETA, T08, no. 235, p. 748c24-2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CBETA, T08, no. 235, p. 751a8-10)

第一次問答,佛陀開示了般若道次第,第二次問答,佛陀開示了方便道次第。其中,般若道次第包含「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方便道次第包含「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可見,《金剛經》實際上是脈絡清晰,毫無錯亂的。如果不能夠縱觀全經,就難以理解《金剛經》所說的深刻義理。


修金剛經有沒有得道的?有。

注意那些事項?沒有。

有哪些感應、感觸、體會?修金剛經不玩這些感覺上的事。

金剛經肯定是教人修行的書,說金剛經通篇談玄還是沒看懂。金剛經寫的很白話,看不懂是因為和我們的感觀不符,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思維模式和金剛經對應起來。

金剛經的修行是正行,不過正行前還是要有前序的準備工作。但前序所有的準備也是為了正行。


金剛經是後人寫的偽經,從頭到尾隻字未提修行方法,全在談玄。何來修一說?

你知道如何修止,如何修觀嗎?佛教的修行只有四念處。除此以外都非佛說。修行就需要實操,不是你以為的憑思維想像去理解那些概念。

那些一天到晚談玄的你們修到啥了?見到名色了嗎?見到緣起了嗎?有十六觀智了嗎? 盡瞎扯淡。


個人意見,金剛經講的是「畢竟空」,裡面詳細解釋了如來空性。對於普通人來說,我覺得了解明白就可以了,具體還是要根據個人所學的不同法門,按次第去修行。修行不能只是在知識層面上明白,而是要通過精進修持,首先了解和覺察自己每一個當下的身心變化,思想上在知識的層面明白金剛經所講述的空性智慧,再把兩者有機結合,切實斷十二因緣,這樣會對修行有很大幫助。


可能沒有一個合適的文字用來定義「道」。

我以為讀誦金剛經或其它佛經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我們自己的心態達到平和。心態平和也應當是我們在世俗社會中學佛的根本目標。

心態平和,這四個字說起來很輕輕巧,實際操作起來有許多階段。比如,抑鬱症的患者,思緒萬千,我們遇到事件心亂如麻,茶餘飯後還要追劇,睡覺了還有夢境,開始學佛打坐更是陳芝麻爛穀子,然後就是幻覺不停。這些都是心態不能平和的表現形式。

通過讀誦佛經,我們上述的心中的亂象可能被泛起,通過對這些亂象的不自主的糾纏,到觀察這些亂象的發生 發展 變化和消亡的過程,使自己的內心在不斷地平和。

平和自己心態的過程,就是佛菩薩保佑我們的過程。有一句話叫心生世界生,心靜世界靜。我們的心態平和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比如學習 生活 工作 家庭等諸多方面)也一定會向順的方向變化。

通過學佛,我們得到的順心的環境,這就是有所得吧。

至於得道與否,還是不問為好。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