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世的武術主流還是「以快制慢,以強凌弱,先發制人」,老張提出來「以慢打快,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的理念,這兩者是完全相悖的,在場的人裡面,修為境界能跟上老小張的還是少,體會不到這類武術的妙用。

即便隱隱有所悟,也體會不深。


因為張無忌開了主角光環,他開外掛了


因為太極拳本來就是九陽神功的配套武學。準確地說,是為相比原著存在嚴重缺陷的武當九陽功而發明的運用法門,本質是一門補丁拳法。

金庸寫書的時候,對少林武當態度是很尊敬的,在比較兩派強弱的時候往往含糊其辭。畢竟這兩大門派至今還有傳人,金庸沒必要得罪誰。張三丰作為歷史人物,武當派的至聖先師,金庸充分照顧到了他的面子,什麼輝映後世照耀千古啦,各種形容詞給得不亦樂乎。

然而這改變不了金庸是個老張黑的事實。簡直是大黑若吹。具體表現就是金庸把老張的主要發明都戴到九陽神功的頭上去了。

我這套太極拳和太極劍,跟自來武學之道全然不同,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制人。

看起來戛戛獨造的樣子,跟自來武學全然不同。

但武當派武功在武學中別開蹊徑,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不在以己勁傷敵,而是將敵人發來的勁力反激回去,敵人擊來一斤的力道,反激回去也是一斤,若是打來百斤,便有百斤之力激回,便如以拳擊牆,出拳愈重,自身所受也愈益厲害。當年覺遠大師背誦「九陽真經」,曾說到「以己從人,後發制人」,張三丰後來將這些道理化入武當派拳法之中。

所謂「別開蹊徑」,跟「與自來武學全然不同」是一個意思,到頭來居然是「照搬九陽神功」?金庸的意思,莫不是「老張是覺遠在世上的唯一傳人,繼承了九陽神功的精髓,故而別開蹊徑」?

郭襄越聽越感迷惘,她自幼學的武功全是講究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處處搶快,著著爭先。覺遠這時所說的拳經功訣,卻說甚麼「由己則滯,從人則活」,實與她平素所學大相徑庭(別開蹊徑?),心想:「臨敵動手之時,雙方性命相搏,倘若我竟捨己從人,敵人要我東便東、要我西便西,那不是聽由挨打么?」

有人要說了,「化用」等於「照搬」嗎?莫急,請看:

武當派武功在武學中別開蹊徑,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不在以己勁傷敵,而是將敵人發來的勁力反激回去,敵人擊來一斤的力道,反激回去也是一斤,若是打來百斤,便有百斤之力激回,便如以拳擊牆,出拳愈重,自身所受也愈益厲害。

對敵武當派拳法猶如以拳擊牆。這道理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九陽神功威力何等厲害,敵招勁力愈大,反擊愈重,靜玄這一腿便如踢在自己身上一般。

一模一樣。

覺遠修習九陽真經已有大成,體內真氣流轉,敵弱便弱,敵強愈強。那掌力擊在他身上,盡數反彈了出來,變成瀟湘子以畢生功力擊在自己身上,如何不受重傷?

一模一樣。

若是宋遠橋、俞蓮舟等高手,自可在敵勁之上再加自身勁力。張無忌所學粗淺之極,但在這一拳之中,不知不覺的也已含了反激敵勁的上乘武學。

這段原文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武當派拳法不僅能「反激敵勁」,還能「再加自身勁力」,那麼九陽神功能不能呢?

張無忌和他站得極近,沒料到他竟會突施襲擊,一呆之下,那僧人已然倒飛出去,背脊撞在一棵樹上,右足折斷,口中狂噴鮮血。張無忌此時體內真氣流轉,一遇外力,自然而然而生反擊,比之當日震斷靜玄的右腿,力道又大得多了。

在張無忌把九陽神功練到十成以後,是可以的。之前「原數奉還」,是因為那時張無忌的九陽只有三四成功力。

可見老張「別開蹊徑」的武當拳法原理,確實就是照搬九陽神功。區別在於九陽神功是自動護體,而武當派拳法需要出拳相擋。在前者看來,後者未免多此一舉。

這一差距源自武當九陽功的缺陷:

俞蓮舟道:「恩師自九十五歲起,每年都閉關九個月。他老人家言道,我武當派的武功,主要得自一部《九陽真經》。可是恩師當年蒙覺遠祖師傳授真經之時,年紀太小,又全然不會武功,覺遠祖師也非有意傳授,只是任意所之,說些給他聽,因之本門武功總是尚有缺陷。

張三丰鑽研太極拳功就是是為了彌補上述缺陷:

恩師心想於《九陽真經》既所知不全,難道自己便創製不出?他每年閉關苦思,便是想自開一派武學,與世間所傳的各門武功全然不同。

看到沒,張三丰心心念念要做的,確實就是補全九陽神功。所謂與世間所傳各門武功全然不同,也是指的補全九陽功這件事。說白了,世上真正繼承了九陽功的統共就只有張三丰一人。郭襄學了,但她不信。少林學了,但路子不合:

這《九陽真經》據覺遠祖師說是傳自達摩老祖。但恩師言道,他越是深恩,越覺未必盡然。一來真經中所說的秘奧與少林派武功大異,反而近於我中土道家武學

所以「補全九陽功」就一定能「別開蹊徑」,因為只有張三丰繼承了《九陽真經》。況且像張三丰一樣得到覺遠長期傳授,「記了十之五六」之多的九陽功的,也只有他一個。少林、峨眉,沒有這麼好的基礎。

那麼老張打補丁的成果如何呢?

過了數日,已是四月初八。張三丰心想明日是自己的百歲大壽,徒兒們必有一番熱鬧,雖然俞岱岩殘廢,張翠山失蹤,未免美中不足,但一生能享百歲遇齡,也算難得,同時閉關參究的一門「太極功」也已深明精奧,從此武當一派定可在武林中大放異彩,當不輸於天竺達摩東傳的少林派武功。

太極功深明精奧,「比肩達摩」,來了!

但當時先師覺遠大師傳授經文,我所學不全,至今雖閉關數次,苦苦鑽研,仍只能想通得三四成。眼下也只好教他自練,能保得一日性命,便多活一日。

原來還是只想通了三四成。唉,也算難為老張了。

所以大家明白,太極拳劍是個什麼定位了吧?——源自九陽神功、以九陽神功的護體功能為最高目標、實際只相當於三四成九陽神功的貨色。

所以大家明白,為什麼有下面這一段原文了吧?

張無忌所領略的可就多了,張三丰的每一句口訣、每一記招式,都令他有初聞大道、喜不自勝之感。

因為老張教的東西,本質上是張無忌早已學過的。只不過未得名師指點,存在許多困惑。這些困惑一解決,正版九陽和武當九陽的威力,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一招「攬雀尾」,乃天地間自有太極拳以來首次和人過招動手。張無忌身具九陽神功,精擅乾坤大挪移之術,突然使出太極拳中的「粘」法,雖然所學還不到兩個時辰,卻已如畢生研習一般。

其實張無忌確實早就已經「畢生研習」太極拳了。從九歲中玄冥神掌時起,到二十歲,他一直都在研習「太極拳」的根本內功——九陽神功。

至於張無忌「未得名師指點」,是原文多次點明了的:

原來他修習九陽真經數年,雖然得窺天下最上乘武學的奧秘,但以未經明師指點,只是自己暗中摸索,體內積蓄的九陽真氣越儲越多,卻不會導引運用以打破最後一個大關。

張無忌練就九陽神功後,本身所蓄的力道已是當世無人能及,只是他未得高人指點,使不出來。


張三丰:你要忘卻一切所學招式

張無忌:!妙哉!弟子明白了!

群雄:???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群雄雖不是凡人,但仍不是一個層次的


因為老張教的太極並不全算是一套招式, 更重要的是武理。別人看老張刷劍 招式平平無奇 心裡可能在想 這啥玩意 慢吞吞的 還畫圈圈 搖來搖去的 如何制敵。 他們是專註劍招並非劍意 而太極劍跟太極拳一樣重意不重力氣與招式 每一個動作都可以千變萬化 其他人當然不會領會這些

先不說張無忌九陽 乾坤大挪移 全天下武學都能速成 在場的高手其實都能學會太極 只是光看一兩次不能學會 。 首先太極是張三丰晚年大成所創 裡面的招式 變化肯定是頂級的 張無忌經驗不足 理會了後發制人所以也局限於此 老張就不一樣了 招式攬雀尾 十字拳什麼的 但是實戰用起來 隨便一個變化就能秒了一等一的高手 這就不光能是後發制人了。 張無忌 九陽加乾坤 設定就是能速成武學 能快速記住太極的招式, 但是能理解後發制人 用意不用力這個確實是張無忌的悟性高。 最早練九陽的時候 九陽難不難練就不知道了 但是張無忌悟性高這個是肯定的了 小小年紀醫學造詣 九陽內力自行去寒毒


就是看準了這個徒孫有悟性,要靠悟性硬吃他們


張無忌畢竟也剛剛學了太極拳而且親身實踐,所以對張三丰同體系的武學太極劍理解的更快也不奇怪了。而且張無忌的的確確天賦異稟。

而且在場的其他高手的武功基本都是傳統思維的,這種逆向思維的初次見識理解不過來也正常。


不壞不壞,忘得真快,全忘了就是學會了。


太極(拳)劍 重劍意而非劍招 老張兩次示範的招數都不一樣 只是想傳授一種思想給小張同學 對於九陽大成、乾坤大挪移六層的無忌來說可能兩邊已經能領會到了 其他人既不是劍術天才(八臂神劍可能能領會到一點點吧)又不是武學根基深如二張的大佬 憑什麼看兩遍就能耍太極劍呢


我發現都沒答到點子上。外功,不是照貓畫虎就能學會的。

由此可見,武功不是光招式到位就行,還得運勁發力。

不只是降龍十八掌是這樣的

而且張三丰沒有現場教學,他是提前教學的。


內力不夠,或者說是不會九陽神功,還有就是道家思想,九陽神功講的是後發制人,覺遠就曾悟到後發制人,先發制於人的道理,楊過都感慨不已覺得很有道理,因為當時的神鵰大俠內力已經足以和怒濤抗衡了,不需要再重視招式了,要是換做16年前的楊過絕不會如此贊同,岳不群也告誡過令狐沖氣宗和劍宗,雖然劍宗進境快,但是不如氣宗紮實,功力深了後期厲害;還有就是道家思想,周伯通就悟出了空明拳法,九陰里就寫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不足勝有餘,是故虛勝實。在場的高手不是內力不夠,就是沒有道家思想或者九陽神功做基礎。天賦主角光環也不可忽略當然,但是不講道理了一點。


怎麼說了,現場除了張無忌也沒有絕頂高手。


首先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必須出手比別人快,能夠破掉對面招式,讓對面不得不變換招式像張無忌看宋大和白眉比武,他覺得能實現的招式取勝,比武的兩人可達不到那種境界。說白了就是高手打菜鳥怎麼都好大。你讓李莫愁以靜制動後發制人打黃藥師試試,早被打死了。洪七公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戰勝歐陽鋒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