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回答了!謝謝!


欲為第一誑 於彼無作意

是諸地獄因 輪迴深險縛

若人著諸欲 則受無邊苦

常為欲蛇害 何有於少樂

寧以利刀劍 而自斷其舌

不應以少言 而談於欲事

眾生貪所欺 嗔恚常燒煮

愚痴所降伏 於欲常讚美

多造於惡行 而得欲少味

由縱彼貪痴 不了苦為苦

彼欲無形色 快樂無有常

為最極惡因 然後當遠離

眾生由起貪 常墮於惡趣

若能離彼過 則無地獄怖

獄中生惡火 慾火悉同等

是故當一心 常生於厭怖

常愛樂解脫 遠離於彼欲

破壞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痴凡夫 諸根著境界

由意生愛樂 即墮於惡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愛著

須臾貪火然 於欲而無足

又彼諸有情 而生於貪火

和合則熾盛 離散則無有

若離欲境界 彼無由得起

是火極險惡 常應生遠離

如木無分別 從愛河而流

彼愛復如酥 沃之增熾焰

是貪火猛毒 能燒於一身

棄捨於名色 彼火則不滅

又如世間火 見已咸生畏

貪火極洞然 何不生驚怖

從彼五根起 五境而圍繞

愛力疾如風 燒彼多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險難出離

為彼貪所燒 如火然槁木

是貪慾熾火 隨境界增長

彼貪者無知 以苦而為樂

世火益光明 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當遠離

若人於境界 見已當如毒

暫生於少樂 然後受極苦

非此世他世 亦無初中後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樂

是諸愚痴者 多樂著嬉戲

於境界無厭 如火焚草木

由於境無厭 則為彼欺誑

常處生死中 不知其過失

著欲飛禽行 彼決定愚痴

如是諸天人 不及禽等類

猶如劫盡時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觀色而無厭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滿

眼視諸色相 未曾有厭足

於欲若無厭 於樂何分別

彼若足無貪 則遠離憂惱

如摩羅耶山 悉產旃檀木

愚者伐為薪 復以營田畝

欲為第一誑 虛妄不堅牢

如乾闥婆城 亦如於夢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暫生於美味 著欲亦如此

智者真實見 離愛則無苦

為彼愚痴者 顯示其惡果

欲如世間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後復為破壞

意著欲無厭 復以欲為冤

彼天命終時 即墮於地獄

欲為世間毒 亦如一電光

愚痴著女色 如魚逐浪轉

常思惟增長 前後際不善

著欲如熾火 智者當遠離

若隨其親近 則彼彼增長

慾火極燒然 觸則受楚毒

了知此慾火 智者常遠離

若離於彼欲 決定獲安隱

彼無數百千 那由佗天眾

由愛樂五欲 為獄火燒煮

欲如火如毒 當離求安樂

為彼地獄因 是故應棄捨

於欲得自在 如不見不聞

由不著彼故 無苦無逼惱

於欲不應作 亦勿意思惟

著欲諸天人 為彼火所害

從無始輪迴 欲冤從心起

於愛若解脫 彼欲則無有

彼染濁苦果 從愛欲而生

若於欲解脫 則得上妙樂

智者依於欲 於欲而無愛

由離彼痴故 得證真常處

暫生於適悅 後受諸楚毒

於欲起染著 則趣於地獄

是中生愛樂 剎那樂非有

若離垢寂靜 得至不滅處

智者初中後 以欲而莊嚴

云何彼愚夫 於欲而耽著

是欲如毒苗 觸則生熾火

於彼生愛樂 則為毒所害

如火加於薪 其焰常不滅

若樂彼欲者 則增於熱惱

如蛾見燈焰 不知燒其身

彼愚痴眾生 著欲亦如是

若人著貪慾 常為彼燒煮

畢竟無知覺 與燈蛾相似

是故彼諸天 舍欲求佛智

放逸當自損 今生勿虛擲

常樂著諸欲 減失於善業

為痴所欺誑 後當墮地獄

如毒樹開花 游蜂而競采

愚痴著欲人 受用以為樂

彼蜂由食毒 其命復何有

欲毒損眾生 永壽極難得

又彼地獄火 由欲而燒然

是火滿其中 燒諸天等類

餓鬼饑渴逼 復為火所燒

於彼畜生中 樂尋求損害

餘一切世間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燒諸迷欲者

心常於境界 耽迷復輕動

愚者若明了 得離彼危苦

是心著諸欲 不知其險難

常處欲瀑流 則生於苦惱

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亂

由斯心動轉 不知大恐怖

諸天耽五欲 常生於固護

無智不棄捨 後當生憂悔

是心常痴暗 於境不明了

彼欲極過患 暫生於適悅

於若干百千 無量俱胝數

皆由欲破壞 於心不防護

為欲境所縛 當受地獄報

以意善修作 畢竟當遠離

由先起貪染 復作彼嗔行

因愚痴所迷 則同於畜類

愚夫沒欲中 由欲復痴醉

猶如彼飛蛾 終為火所害

彼諸天形色 著樂而破壞

為彼欲所降 決定當墮落

眾生為欲誑 則生於痴迷

由愛索所牽 則墮於惡道

若怖彼險惡 自作於善利

以意寂靜故 不生於熱惱

若樂欲境界 疑惑則增長

漸生諸過患 如風鼓其火

慾火常燒然 彼樂速遷滅

常真實思惟 不著於境界

若人於欲境 其心生迷亂

境界常現前 是彼愚痴行

無智著境界 不生於厭離

如薪投火中 因風則熾盛

諸天由彼貪 常著於欲樂

愚痴不厭舍 由是而退沒

若人於欲境 心常生繫念

為別離苦惱 長時而燒煮

天中妙欲樂 當為愛別離

是苦勝人間 不及其少分

諸天受欲樂 如魚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貪則不起

若人於欲境 常愛樂親近

其心不防護 長時苦不斷

由樂著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鈍無知 後受極險難

欲為患尤重 暫能生少樂

此為不凈行 引導於惡趣

若人無智眼 於欲常愛念

亦如彼盲者 墮險而無救

彼著欲眾生 少味而多怖

猶如尋香城 暫有即無處

放逸生喜悅 展轉而愛樂

諸天痴所迷 不生於覺悟

於境界生貪 彼欲即隨轉

不知大苦報 決定而自受

若人於五欲 常樂著嬉戲

當墮彼惡道 愚痴徒後悔

若離痴境界 不為慾火燒

於正行勤修 則得最上樂

以世間欲境 比清凈妙樂

於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著欲 此欲實非樂

速趣地獄中 於苦而有分

設於百千劫 著欲亦無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樂處

若於欲作意 剎那則增長

諸天及世人 由此而墮落

於欲常耽迷 為最極險惡

若不生遠離 則為彼滅壞

是眼猶若海 觀色無滿足

於最上美味 舌嗜而無厭

鼻嗅諸妙香 於彼常不舍

由觸生快樂 彼意則無盡

於美妙音聲 耳聞極愛樂

意著於法塵 未曾而暫舍

是六根輕動 譬之彼惡馬

著欲境無厭 常如其饑渴

諸天著五欲 如火益乾薪

火性本熾然 無足亦如此

是六根熾火 無始常燒然

愚夫無覺知 貪迷如悶絕

當知彼欲樂 則為地獄因

睹欲起貪心 如蛇動其舌

又如彼盲者 無目亡諸欲

彼若起尋求 則墮於地獄

非由無目故 能離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則越彼惡趣

樂行非義利 造諸不善業

於欲心無厭 是人墮惡道

若人著於欲 眾苦由之生

暫舍還追求 彼無識無智

欲初如親友 後則為冤敵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為害

無量諸眾生 著欲而墮落

如逝水無回 彼樂亦無異

受用諸快樂 園林勝境界

於彼若無貪 常生安隱處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亂

樂壞苦現前 彼不生後悔

由先善業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諸天 各生於愛樂

是欲境無常 決定當離散

諸有具智人 於欲而不亂

此身何所堪 無智生愛樂

常造不善因 況復未來苦

彼愚痴凡夫 常貪於欲味

初雖有少樂 後當唯有損

如是彼聲色 體性能生惑

愚者為彼牽 則趣其險道

若人於欲味 心常生渴愛

彼唯苦非樂 智者當遠離

如虛空降雨 能益於河流

諸天沒欲中 唯增於熾盛

如魚居水中 猶生其渴愛

彼著樂諸天 無厭亦如是

如彼虛空界 邊際不可得

於欲生貪人 境界何窮盡

如海騰波濤 其水常充滿

愚痴著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諸欲境

已得則堅著 如貪味流涎

欲能生熱惱 為極惡過患

此滅彼復生 非寂靜境界

是欲唯損害 棄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則咸捨去

於境界無厭 於樂亦無足

智者善思惟 應常生遠離

境界為苦因 寂靜為樂本

離境界毒蛇 當親近寂靜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貪因緣 隨輪迴流轉

無量百千生 聚已復還散

唯諸佛世尊 真實悉知見

世間出世間 種種諸快樂

由彼著欲故 悉皆為散壞

愚人心著欲 顧戀不能舍

彼為痴所盲 何能發明惠

惡言聞若仇 於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遠離

愚夫著彼欲 則為慾火燒

不生厭患心 後受於苦報

譬如大火聚 見者咸生怖

欲境常熾然 云何樂親近

是身筋連持 深可生厭離

復為欲所迷 如索而纏縛

如金播歌果 紅色味甘美

食則生損惱 著欲亦如是

如蛾撲燈焰 則為彼所燒

著欲諸眾生 由之而破壞

彼無識愚夫 於欲而稱譽

是欲如熾火 觸則為燒然

如鹿為渴逼 奔趣於陽焰

由隨彼貪心 妄求於快樂

諸天著妙欲 則無有厭飫

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靜

現雖生少樂 於後則為苦

諸天欲境牽 其心常散亂

於種種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盡業相隨 決定無疑惑

眾生死將至 無不生惶怖

由著欲境界 及死無依怙

愛別離苦惱 皆由欲所生

諸天當了知 不應心戀著

是欲非義利 生無常恐怖

彼愚痴凡夫 愛樂而親近

由增上痴迷 為貪火燒煮

無正念思惟 於欲無厭怖

若樂欲境界 決定受諸苦

輪轉三界中 何由得出離

眾生因無明 常受諸苦惱

是故說彼欲 如電非久住

當知彼貪慾 如夢境虛幻

了苦空無常 及無實主宰

故諸佛所說 五蘊自性空

若如實了知 則於欲不著

為愍諸有情 斷除煩惱縛

令至於彼岸 得寂靜涅盤

樂行五欲者 則沒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靜

若人著於欲 則忘失正法

尋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獄

是欲唯破壞 猶如利刀劍

若不生厭離 後當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則如是增長

於彼無厭足 常生諸熱惱

求天中快樂 當為欲所燒

不造諸苦因 常得於快樂

愚夫於欲境 堅著而不舍

此則如電光 暫時而動轉

若人貪五欲 相續而不斷

是人為慾火 燒然無休息

諸天於欲境 生增上愚痴

於離喜妙樂 彼則不復得

離解脫無樂 亦無於涅盤

與欲境相違 是故當棄捨

若住貪境界 諸根則無厭

由彼無厭故 何由得解脫

若於輪迴海 而能生怖畏

當離彼不善 及貪慾險難

欲境無暫停 如日出復沒

當樂依山林 修禪求出離

欲非解脫法 愚者為珍玩

唯聖財七種 畢竟獲安樂

是欲非寶處 為輪迴曠野

若愛樂親近 則不能出離

於罪不驚怖 彼為大無知

非財說為財 唯苦則無樂

若人遠離欲 不生於貪愛

此為善安住 非慾火所害

於欲無止足 彼心非安靜

與貪愛相應 如火騰於焰

諸天阿修羅 人及非人等

於欲不生厭 皆為彼破壞

若人於欲境 迷惑心狂亂

彼為自欺誑 由是而喪滅

諸愚痴眾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為欲 而常生愛樂

諸天欲所牽 其心則痴亂

若樂佛功德 當離彼境界

此現在五欲 能生諸過患

於樂不染著 是名為智者

欲境如夢事 亦猶尋香城

猛熾若焰然 諸天由是墮

若於欲生愛 後則為所損

曲戾無正思 諸天由是墮

極下惡可厭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險坑 諸天由是墮

欲性本動搖 猶風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諸天由是墮

欲如飛電轉 亦如於陽焰

如聚沫不堅 諸天由是墮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動

如芭蕉不實 諸天由是墮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魚吞其鉤 諸天由是墮

當以真實智 斷除於欲境

解脫不善果 及諸不饒益

起妄想思惟 於欲生欣樂

則為欲罥拘 壽命豈能久

眾生心輕動 咸為欲所牽

愚痴無覺知 彼為自欺誑

若為欲境動 則是諸苦本

如乾闥婆城 當知不久住

若於欲生貪 彼嗔則隨轉

如是諸眾生 速趣於惡道

是故彼正士 舍欲除嗔恚

離痴等過失 顯發於明慧

若人厭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為良朋 速證真常果

於欲不生著 得離諸垢染

斯為具智人 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與眾生樂

心離縛寂靜 降伏諸魔軍


我看蠢的人是你,你看眾生沉迷聲色,是你自己的業緣所致,是你自己的業緣看到還有眾生執迷不悟。自己若是法眼清凈當下就是凈土,世間萬物皆是菩薩開示說法。

有那功夫勸誡別人還不如自己努力早點成就得了,先上車當司機再考慮載人吧,連個證都沒有還考慮發車。佛一不度無緣之人,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看你哪個符合了。


你不能以修行人的標準去約束常人,也不能用自己的行為標準去約束他人。修行人必須是自己發心、自願持戒,外力無法干涉。常人既然不追求出離、得道,他就不必遵守那種高規格的道德標準,只需要遵守世俗的道德標準就可以了。你覺得自己得法了,高人一等,忍不住要去強迫別人遵循你的標準、否則就惡言相向。第一這是適得其反,旁人一看你姿態這麼高、說的東西這麼脫離常人的實際,就會對你心生反感,進而以為佛法就是這樣的、修行人就是這樣的,也一併產生反感。本來他有可能一點點接觸、一點點了解,現在產生了排斥,反而增加了阻力。他再拿出去一傳揚,其他人也會跟著起鬨,傳揚佛法的難度就更加大了。這樣一來你並無功德,反增業力。第二你應該省察一下自己的心思,是不是對他人的包容不夠,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看得過高。修行就是修心,修心的最根本、最重大課題就是去除傲慢心,需要在這方面下極大的功夫。最後,要影響他人是可行的,你可以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向身邊的人潛移默化,讓他們看見你修行得來的好處。比如氣色日佳、精力日盛、智慧日明,等等。通過很多小事的積累,一點一點引導他人向善、自律、明理,而不是強迫性、炫耀性地這麼干。你這邊做到多少算多少,他人得到一點算一點,基本也只能這樣。


治行者貪淫患法

  複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禪定時。欲覺起貪淫。風動四百四脈。從眼至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於心風。使心顛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頭然。當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豬胞四百四脈從於子藏。猶如樹根。布散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萬戶蟲。圍繞周匝。四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腸。直至產門。如臂釧形。團團大小。上圓下尖。狀如具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十二口。人飲水時。水精入脈。布散諸蟲。入毗羅蟲頂。直至產門。半月半月。出不凈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竅中出。如敗絳汁。復有諸蟲。細於秋毫。遊戲其中。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諸腸。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肺腴腎脈。於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綩綣相著。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豬精。臭惡叵堪。至陰藏處。分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葉。有一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於風蟲。細若秋毫。似毗蘭多鳥嘴。諸蟲口中。生筋色蟲(此蟲形體似筋連持子藏能動諸脈吸精出入男蟲青白女蟲紅赤)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累環。似瞿師羅鳥。眼九十八。脈上沖於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脈。為風所使。動轉不停。八萬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脈。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觸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諸蟲淚。女精黃赤。是諸蟲膿。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萬戶蟲。地水火風。動作作此。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葯。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學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豎耳。嗔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蟲眾不凈物先適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熱。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凈。皆悉如是。告舍利弗。汝今知不。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凈。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葯。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御人主。免欲淤泥。不為使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淫泆不祥幻色妖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波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告舍利弗。汝好受持。為四眾說。慎勿忘失。時舍利弗。及阿難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念佛號,南無飛翔佛祖,南無于明濤佛祖,戒色與佛教完美結合


就講飛 大師的學佛戒色經歷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