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明白教育局的良苦用心,教育改革其實是分階段的。

第一階段:應試教育(新中國很窮,急需積累物質財富,特別急,「應試教育」就是特效藥)

快速培養出能幹活的人,使經濟飛速發展,看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就知道了。 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大概要到2040年才能完成。

第二階段:轉型期(部分地區先施行素質教育,再慢慢推廣)

這個階段,教育的改革可謂大刀闊斧,給人們帶來的衝擊力不亞於清末剪辮子那會兒。到那時,執政黨全是90後的新生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加上「第一階段」積累的物質基礎,改革會進行的更加順利。

第三階段:成熟期(這個階段趨於平穩,但會根據國際先進的教育做出調整)

鼓勵人們發現自我,讓學生嘗試不同的事物,從而選擇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愛迪生尋找燈絲的材料時,經歷了999次的失敗。所以別指望能迅速挖掘出孩子們的真正潛質,要慢慢地「試錯」。但在這個階段里,沒有「第一階段」的財富支持,是不可能有讓孩子們「試錯」的物質條件。

00後,10後,20後還處在"第一階段"中後期,職責就是為改革積累財富。雖然這個階段的人們在財富的道路上「裸奔」(道德的衣服已經追不上了...),但都是為了實現祖國更長遠的目標,做點犧牲也是可以的嘛。

也許90後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委屈,生在了這個時期。但想想孫子輩能接受優秀的教育,就會好受些了吧。


謝邀 在我看來,應試教育最後還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形成歸根於社會財富的分配。比如,高考的本質在於資源的配置與再分配問題。大學的教育在目前階段是屬於一種社會福利(政府投入了巨量的財政資金,這些資金可是來自於所有納稅者),但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無法廣泛地推廣這一福利,所以只能採取一種既定的選拔方式,來選擇那些如果得到這種福利後可以使社會整體效用最大限度提升的個體。


1.建立環境 : 國家要選拔人才 , 採取了以考試為手段 , 以分數為標準的方式。

2.先說結論:可以更改手段 , 也可以更改標準 , 還可以更改獲取分數的方法。但啥都不改的話 , 由於獲取分數有著簡單 粗暴 有效的方法(背背背)。 自然就形成了現在的教育情況。。

3.推理過程 :

結合個人情況 , 在我從小到大的學習"數學"經歷中我發現的學習方法有兩種 ,一種靠推理 ,一種靠記憶, (當然也會有推理和記憶相結合的 , 本文為了分析推理和記憶的特徵 , 所以不提這種情況)我是前者。 在小學我可以很容易解答出比其他同學更高一層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以所學的內容足以推論出,但老師又沒教的知識。 由於小學的問題足夠簡單,可以很直觀的反映出這一問題 : 一類人等待被教,教了就記下來 , 然後可以很容易應對已經學習的內容 , 但是對於未曾學習的 , 就舉手無措了 , 而考試考的幾乎都會是學過的內容 , 未學過的只會出現在可選體中 。 或許因為小孩子都是貪玩的 , 很少有人願意學習 , 更別說超綱學習(當然我也不會積極去學習, 但是老師講過最基本的東西對於我就足夠了 ,我會從推論中得出超綱的東西) , 所以我的數學分數是無法被超越的。而且由於小學的內容很少 , 根本用不到記憶能力的開發!

然後到了初中 , 我的初中是會月考的 。由於是月考 , 學習的內容不會多 , 而且只考學過的內容 。 所以那些靠記憶學習的人會吃到甜頭 , 多得一些分數(靠記憶的反應速度顯然會比推理速度快許多 , 而且只考學過的內容 , 推理對於獲取分數沒有絲毫的優勢) 。也正是由於這些正向激勵 , 使得那些靠記憶學習的同學深信自己的學習方法更加正確 , 從而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的去記憶 , 去背誦 。(在吃了三年甜頭後沖向了他們嚮往的衡X中X)。

高中(是個小學校)我有個同學 , 是以全校第二的分數上來的 。我就不知道排到哪裡去了 , 差人家好幾十分呢。 我們是一個班 。然後被我吊打了(我成了班上第一) ....她著實落後落了一大截(不是單單落後我 , 而是落後好多人 , 他是典型靠記憶學習的), 然後抑鬱休學~~~~ .. 然後到了高三 , 又到了拼刻苦 , 拼努力 , 拼記憶的時候了 ....我這種靠推理學習的自然是對其毫無興趣 , 懶散慣了 ...長這麼大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刻苦和努力.........自然就甩在了後面。。。 當然我也不在乎 , 我已經很清晰的認識到了靠記憶學習的獃滯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嚮往的狀態 , 他們願意為了分數放棄思維過程 , 我才不願意 。。。

迎來了高考 , 結果還用說嗎 ? 在題量充足 , 時間限制的情況下 , 那些靠著幸苦刷了無數題型 , 幾乎記住了每一種題的解題過程的同學自然脫穎而出 。。 我這種靠推理的哪有時間給你推理....有你推理的時間 , 別人能背出整本三XXX五XXX。 至於高考的選作題 ...當然也不會是小學時的超綱題 ...早就一併背下來了。。

好了! 人才選出來了 , 靠記憶力學習完勝 ! 靠推理的回家種地 。。。。。

至此 , 被選拔而出的人才(靠記憶力學習的人)就進入了大學的殿堂 ,

這些人有什麼特性呢 : 刻苦 , 努力 , 死板 ,

沒邏輯能力(別看是啥高等學府的人才 , 不見的會有基本的邏輯能力 , 靠記憶一樣可以 , 所以遇到此類人才千萬別奇怪。) ,

沒推理能力(對已知的知識 , 解題能力極高 ! 但是對於未知的領域 , 恐怕就要歇菜 ....)

從這些特性裡面恐怕可以解答很多之後關於教育,社會,科研很多領域內關於人的問題。。很多高等人才宛若智障 , 而許多鄉野村人卻醉心於研究(不管民科偽科....我替他們惋惜,我為他們不公,他們本該是社會的人才, 國家的棟樑。。在沒有充足的條件下 , 依然為著推理奉獻終身。。而你們這些吃著"別人吃過的肉"的食腐動物 , 有啥自豪? 有何資格對人家吃鮮草的評頭論足 ?)。


1、中國的文化傳統就是缺少探索、懷疑、理性、分析、實驗,與西方的學習習慣太不同,從科舉制度就可以看出,就是背背背,講究忠、孝,權威,思想固化,背四書五經、背詩詞,古代讀書不就是從小背背背么。就算你有點天分,你有點不同想法,有點自己的理論,來個文字獄直接就結束!

2、檢驗學習成績的方法太單一,就是考試,無窮無盡的考試,因為有高考這個尚方寶劍在那裡懸著,家長學生老師不得不朝著這個方向去背背背,填鴨式教育,有誰不背不做題,可能就學不好。這個考試手段簡單粗暴,沒有找到更好方法之前只能這樣。家長不可能放任學生玩玩玩。所以家長學生的方法也單一就是背背背。沒有討論問題,總結方法,思考問題的機會和場所。很多學生除了睡覺、吃飯時間,其它時間都用在課本上。

3、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真的不多,高考還是一個比較主要的方法,一個相對公平的辦法,如果你剛好家庭普通,你不就得按照應試要求的標準做嗎。

4、社會選撥人才的標準太單一,是根據學歷、文憑來選撥。如果沒有拿到應試教育這個文憑還剩下多少機會,拼爹的除外。


中國長期的儒家教育以及封建王權的控制,是造成中國應試教育的根本。在孔子的教學時代,老師就用戒尺來管制學生的一言一行,學生必須按照老師的意願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包括在隋以後的科舉考試,考生為了中舉,按照書上的教科書式的思維方式回答。甚至後來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獄,這都限定了中國的教育和學習模式
個人的拙見,自自古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價值觀念的確立以來,就決定了這種教育理念

不請自來。

應試教育源於高等教育資源需求遠大於供給,以及考生人數大這個這個國情。

河南省怕是最好的例子,高考人數全國前兩位,但僅有一所重點高校鄭州大學,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殘酷。

試想如果中國的大學像歐美大學一樣不僅關注學習成績,還關注學生的課外活動、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等,最後綜合所有條件進行錄取,那麼這將多耗費人力物力和時間?高考制度使得錄取的過程簡化了,考生人口基數大也不再是問題,根據分數排名擇優錄取即可。

作為一場可以準備的且僅需要準備的考試,我相信不少願意付出努力的學生其實是收益於應試教育制度的。如果要考察所謂的綜合素質,那麼就相當於還要考驗家庭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一個家境更好的學生有資本去參加更多的「有門檻的」社會實踐或是培養業餘特長,這無異於變相加分;一個更加努力但家境一般的學生很可能因為享受不了同等的資源而被抹去學術能力上的優勢,這就不「公平」了。況且在這個時代,家境優越的學生也更易享受到校外的優質教育資源,我覺得高考制度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這種因家庭因素帶來的不公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