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中世紀是黑暗時代,這其實是一個略帶誤讀的說法。曾經確實以黑暗時代(the Dark Ages)指代中世紀,但隨著新的歷史研究以及證據的出現,這個說法飽受爭議,現代學者對使用這一名詞很慎重,即便使用,也僅指中世紀前期,大約公元400-750年間的歷史,在要強調其負面情況的時候。這一時期,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地區遂一團散沙,逐漸形成城邦割據。在帝國凋敝並毀滅、穩定城邦林立形成之前,缺乏維持地區相對穩定環境、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因而這一段時期確實是有很大的經濟文化衰退的,稱為暗淡的時代,也算恰如其分,但之後封建割據時代,不少規模較大的城邦有繁榮的經濟和文化,稱為黑暗時代就過分了。

之所以曾經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因為前有羅馬,後有文藝復興,二者都有光輝卓著的、跳躍式的文明進步,湧現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及豐富的文化記錄和留存。在二者之間的中世紀,自然顯得相對暗淡。早期的學者將中世紀貶得極低,除了因為中世紀的文化確實相對暗淡(平穩發展),未嘗沒有學者自身訴求和搜索資料能力受限的原因。

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說法最初是14世紀30年代彼得拉克提出的,他作為一個義大利人,以羅馬為榮,因而將古典時代作為「光明」對照,聲稱自身所處(義大利衰落)的時代尚在黑暗之中,而羅馬帝國終將復興,把歐洲從「黑暗」中引領出來,這出發點,我個人覺得,也可以說是一個義大利人的美(癡)好(心)願(妄)望(想)。隨後40年代歐洲開始黑死病時期,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繁榮和人心安穩,似乎是「驗證」了黑暗時代;宗教改革者認為教廷黑暗腐朽、天主教墮落,世風日下,時代暗淡無光,故而之後這一名詞被很多人使用;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的更加激烈反對天主教和傳統的權威,他們著力於建立新的社會認知規則,因而認定教權強盛的中世紀時期是一個需全然否決的時期。直到19世紀初期,黑暗時代都等於中世紀,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學派,大概也是因為離中世紀已經足夠遙遠,也經歷了啟蒙時代的理性薰陶,所以可以有足夠的理智去回顧中世紀真正的歷史。浪漫主義學派的研究展現了中世紀時期祥和的一面,也開始崇尚中世紀的一些精神和風尚(譬如騎士精神和傳說),之後就不再使用黑暗時代來指代中世紀了。

關於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合理性的討論,以及為何/為何不稱中世紀史黑暗時代,可以參考這個提問下的回答,大佬們答得很全面專業,我就不賣醜了:

歐洲中世紀該不該被稱為黑暗時代??

www.zhihu.com圖標


中亞和西亞一直都被穆斯林統治管轄,侵佔消耗了原本西羅馬帝國的財富和文明,而且一直對歐洲採取窺視的狀態,使得基督文明困在了歐洲,沒有辦法和外界交流,才使得歐洲愚昧貧困。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聯繫到:十字軍東徵的深層原因,還有為何開闢新航路,和近代奧斯曼帝國落的原因,聯繫到一起就能明白個大概了。


因為階級流動基本停止,生產力發展極其緩慢,教權膨脹,可以視為歷史比SPQR時期已經倒退


只是歷史學上習慣性的叫法,來源於與羅馬的輝煌榮耀和文藝復興之後爆發的光明相對比。


原因在於相對於古代的羅馬希臘光明的古代文明,以及近代工業革命以來的燦爛的歐洲資本主義文明,歐洲中世紀毫無任何出彩之處,文化落後,經濟水平低,技術水平差,所以就稱之為是黑暗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其實是與歐洲之前的文明和之後的文明相比較,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南北朝。五胡亂華,這個階段只不過他們的時間比中國更長一些。


因為「忌善世、來いよ」


為了體現啟蒙運動是光明的


主要是近代開始啟蒙運動興起,新教出現反思神權。拿破崙法典出現人權確立反思王權。反思的都是負面的,必然黑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