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本人近期正在基于Lore进行一些知识的工具化探索,可以说两句。

首先,知识的实践可以具体化为这几个方面:

  • 应试:记忆力解题;Anki;间隔学习
  • 参考:知识管理;卢曼的卡片盒;写作、创作;输出
  • 方法论流程:将经过考验的经验落实成具体的流程、方法、规章制度。
  • 工具化:在某种程度上,工具化其实是与方法论、流程有一定重叠的。
  • ……

在阅读西蒙·泰勒的《影响力思维 (豆瓣)》时,发现有些笔记挺好的,可以保存下来,作为不时自省、心理暗示训练的素材。当时,虽然Lore已经开始进行了一部分知识的工具化,但是对这些内容还是没准备好怎么处理。所以,直接做成了Markdown的模板,简单粗暴:taurenshaman/t.md

https://github.com/taurenshaman/t.md/tree/master/影响力思维_西蒙·泰勒/吸引力

如果不考虑与分析有关的笔记类型(5W2H1E,商业画布,四象限图等等),Lore的工具化是从《一页纸创意思考术 (豆瓣)》开始的:李晓喆:迭代:知识的工具化:从颜色分类到单选题 #2020014

做完单选题,就不得不提到没有完美答案的问答题、思考题:

  • 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回答:测验
  • 一个问题对应多个回答:多人,社交;Quora,知乎

而《影响力思维》中的部分笔记,都可以视为一组问题,通过自问自答进行自省、心理暗示。

下面是开发中的截图,暂未部署哦。

测试结果:单选题·分类测试

测试结果:单选题·分类测试

测试结果:单选题·知识测试

测试结果:单选题·知识测试

测试结果:问题集(问答题)


2020.9.19更新 #实践 #工具

读完《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豆瓣) 》,(在某个刹那)有没有想过练习讲故事?

关于练习讲故事,书中提到了&> 六种类型的故事 // Lore ,而每种故事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训练:&> 从四个方向寻找故事 // Lore

近日,基于问答题这种笔记类型,创建了六篇笔记,或者说是六个问卷:

  1. &> 练习讲故事:我是谁 // Lore
  2. &> 练习讲故事:我为何在此 // Lore
  3. &> 练习讲故事:愿景 // Lore
  4. &> 练习讲故事:教导/教育/经验/教训 // Lore
  5. &> 练习讲故事:行动中体现价值观 // Lore
  6. &> 练习讲故事:我理解你 // Lore

早上,朋友圈有人分享了 普鲁斯特问卷_百度百科 ,第一次看到这个问卷(尴尬  ̄□ ̄||),遂直接转到Lore了:&> 普鲁斯特问卷 // Lore


&> to be geek // Lore?

lore.chuci.info

爱发电 · 连接创作者与粉丝的会员制平台?

afdian.net图标

所学习的知识有多少转化为实践应用?我觉得你想问的问题是不是就是你现在的工作是不是你的专业?或者你想知道一下,专业技能是否值钱。

或者你觉得你现在的收入匹配不了你读书或者你的知识。匹配不了你前些年的认真学习的付出。

或者是你的专业比较冷门,比较难变现,带给不了你收益?

那么我就换一个我自己的理解方式跟你来讲吧。

我如何用我的个人技能变现

首先。第1先说一下我的背景,我工作10年了,是一直从事在家居行业。

刚毕业的时候进了国企,单位是技术员。主要负责的项目就是一些建筑的外观装修,接触的工作种类不是很多。外墙干挂石材外墙玻璃幕,外墙保温。所需要绘制的图纸就那么几个标准的结构点。

之后我觉得我在我的行业里面或者是想要摆脱打工,成为老板。这个行业太难了因为工装都需要垫资,还有有足够的社会关系。自己。呢也比较会来事才行,那我个人的话都是比较欠缺的,所以我就没再考虑了。

之后我开始在公司内部进行转岗。负责公司内部所有的家装,不要问为什么,我们一个国企里边会有加装这么渺小的行业啊,我们也是需要跟领导搞好关系的哈,领导也不一定就放心的交给任何一家装饰公司。所以学习环境艺术出身,懂一点点家装的我,就成了最好的一个人选,我们也是临时开启这样的一个部门,因为工作需要。

然后在公司几年之后,我就专门跳槽到了一家家装公司来工作。很庆幸就是我家装之初,是选择在公司内部的这样一个环境氛围,我从来只需要完成我的效果跟设想,跟客户去沟通,我不需要去考虑成本跟造价。所以我完成过造价近百万的百十平的房子。比较的有效果。也接触到了很多不同设想的客户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提早给我上了一个预防针「不要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给客户设定他的生活。」

这对当年的我来说是醍醐灌顶。也是当头一棒。,因为自己年纪小,阅历也少,经济能力也不好,很多东西确实当时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然后外出工作两年之后,我就觉得一般的家居分两种行当。一种就是客户很有钱,他想要追求品质生活,但是我所在的公司接触不到这样的客户了。那再回去原来的公司去接触那些客户的话,我又觉得对我自己身心相关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一种就是刚需客户,可能用尽了家里三代人的积蓄,买到了房子,甚至就留了几万块钱去装修。

然后需求还比较多,马上要老人入住,马上要怀孕生孩子了,对环保又有需求,然后又不想花钱,又想要有格调。

所以一度导致我很烦恼。然后我就设想了一下我给自己的规划。因为我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设计师,我也一直在努力的去给我的客户打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但是如果说我的客户全部都是这种刚需型的客户的话,他会消耗掉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穷是一种病,他会传染的,我不喜欢我的圈子里边都是这种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又没有钱的人。虽然我也很想去…唉怎么说呢,因为人都是希望往上走的,我所处的境界跟他们差不多但是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一个是付费的一个是付出知识挣钱的所以我们会形成一种天然的敌对~

嗯,我是不喜欢这样的一个状态的,所以我就寻求改变寻求突破。

然后我就了解到整装订单,就是花几百万装修的客户,他中间有二三十万,三四十万是在他的定制的家具里边。各种材质都有,然后我就进入了实木工厂店。就直接在家具工厂的生产车间底下办公。随时有想不明白的可以跑到2楼3楼去看一下,师傅们正在施工看一下结构,看一下材质,看一下漆面,看一下工艺。出场之前要试装,甚至可以去亲自的尝试一下,中间某一个环节是怎么样来完整运行的。

在实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个问题,让我比较的头大,因为只要是人经手的案例,就会有出错的地方。出错就会导致反工,,反工就会导致工期延长,工期一延长客户就要跳脚。那怎么样去跟客户沟通,这又是一个难题。

我最开始接触的售后的问题比较少,因为相对来说前期公司也不可能把很大的订单给你,我一般是经手的是加盟商的。加盟商人家自个。提供尺寸,我们去给他生产,这种东西的误差本来就小,只需要清晰明白的,知道工作流程就是催货催日期就可以。

当时我接待的代理商就是我们省内的一个代理商,长治的一个姐姐还有孝义的,人很不错,催货催著急了就到公司来了。当时我就见识到了我们老板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供货商。然后有一些老板的关系单我也在做,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老板去跟他们怎么样处理。然后就是在客户有一个客户被气到哭到不行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好像选错了。

因为我之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师傅给我的忠告就是我们要做一些对的事情。当你年纪小的时候,你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光拖著挣钱,你要去让人家说你好。所以我的师傅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夸赞他一句,甚至老板都很嫉妒他。

我也很羡慕他的这种为人处事方式,所以说即使有些东西我做不到,但是我心里有我的底线跟原则。我就觉得。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是个生活准则。

我们做家具收了客户的费用,客户去选择了他认可的材质,那我们就有义务去帮助客户把其他的东西做好,因为咱们收了人家的钱。

而且就是我希望的是挣钱的时候舒舒服服的。这钱挣的也干干净净的,开开心心的。所以在面对了一些售后问题的处理方式上面,我就准备离职了。

一直到现在我也有些不明白,我觉得做口碑口口相传,这样才能长期发展下去。但是原先的工厂改了个名字,依然好好的生存,并且业绩依然不差,永远都有大单子几十万的大单子。所以可能社会关系永远是你所处的阶层改变不了的。

然后从实木工厂离职之后,我就在想,那我欠缺的就是跟人谈单,维护关系,我的设计没有什么问题。

当时我内心又很排斥,因为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说过,如果你想做销售,那你就不要做设计,如果你做设计,那你就踏踏实实做设计,因为设计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工作,你需要去研究的东西跟钱最好不要沾上边。

但是没办法,为了生活,谁又不是在一点一点的改变呢。

我就去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家具定制行业,主要以板材为主。优势就是公司内部的所有的流程都比较完善,因为是大企业。劣势就是就是服务第一吧,他是瞧不上设计的,一切以收钱为王,一切以销售为主。那为了有比较好的收入跟获得持续的关注度,持续的成就感,那我就选择了做o to 平台的设计师。

自己量尺寸,自己接单子,自己去设计,自己去给客户讲方案,自己算预算报价,自己讲解展厅。

好几个月都翻不了身。因为在讲究团队协作的大环境之下,个人单打独斗提升综合能力真的是需要过程的,好在我终于是熬出来了,也撑下来了,也感谢当时给我特别认可的一些客户。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客户在我们家的订单就是3万块钱,但当天老板说你收款必须满5万。然后我就试探性地跟客户讲,我们家还有一些别的产品,你要不要一起在这弄,有我给你统一把关。

我当时也是厚著脸皮试一试尝试一下,因为确实跟客户聊的非常的不错,了解到他们两口子都是医生,非常的忙。我自己呢,因为有那么长时间的家具装修经验,所以我觉得我是能给他做好的。。也真的是可以给他省钱省时间。把这个东西讲完之后,客户同意了,我很感动。终于我的综合能力在这个工地完工之后得到了比较完全面的认可。

但是o to 是这个样子,单子多到做不完,但是成交率就是比较的低,所以在比较清晰明了的政策下,我每个月是数著自己的工资,查著自己的到店客户,来去做事情,很累。

所以经历过那么两年的一段炼狱的时光。我的综合能力有了,提升,我的收入上来了,我的健康下去了,我开始打瞌睡。我每天需要两杯咖啡。我无时无刻都需要闹钟提醒。我的记忆力一度让我感到恐慌。

然后终于在一次生病,我就选择了离开。

然后我给自己一段时间去进行间隔年。

我去服装商场做导购,只上一个固定班次。体会到了最基层的服务行业怎么样,公司怎么样去规定它的流程,怎么样从一些细致的地方去给到客户一个比较完善的体验。怎么样去规避一个全国连锁加盟会有偷账漏账的行为。我还去之前给客户设计的服装店铺里边去帮他筹备新店开业。我才接触到名媛们都是在哪里买衣服的?一件衣服几千块,他到底是从什么样的店铺出去的,有很多的品牌是我前所未闻的,那些衣服穿在身上的质感真的是很好。大牌的衣服真的没有线头,不需要我们去捡我们,只需要用好挂起来就可以。

大牌一季出的系列产品就那么多,每一件服装都有每一件服装适合的人。虽然不属于高端定制,但是我确实接触到了很多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

我还去朋友在的兼职公司去帮他打卡。我才理解到,原来保险公司这么大的规模。听了几堂理财课,我才觉得每一个说保险人是骗人的,那真的只是因为自个太缺钱了。

当然我也借著这个机会给自己买了几份保险。

然后我又去姐姐那边帮她设计民宿。从04年开始,前后开了三家店了。每一家店都是我去休假的时间去布置装修设计。也已经算是轻车熟路了。我就又可以到成都去好好的玩一玩,逛一逛。成都所有的旧货市场,家具市场,建材市场,我是跑遍了的。我在一家连著逛了两三天。带著笔记本计算器逛,边逛边计算。

然后再到去年夏天。我说我的间隔年差不多了,姐姐说你到成都来工作吧。因为成都会让人比较的舒适,没有那么的干燥。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你离我近一点,我还可以照顾你。然后我就来成都了。

其实吧,所有的地方不管别人说好与不好,只要你不是属于这个地方的,你总归是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的。就像在成都待过的人应该都知道七八月份那个阴沉沉的梅雨天气,可以说每天都是昏昏欲睡。我就是在梅雨季节来的。,每天都下雨,每天都睡不醒,我不知道是我自己的身体还没有恢复,还是因为成都这种让人睡不醒的潮湿。总之就是我每天都打呵欠。好在当时的公司还是比较的好,大家很照顾我,大家都在给我调侃,你可能得昏昏欲睡,两个月在成都你需要夏眠。

好在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去运转。

后来在十一国庆期间我实在是太无聊了因为从我工作到后来我一直没有经历过周末双休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这样的一个工作。然后成都有著全国最多的家具生产基地。一个个实木的板式的工厂。,还有那么多的雕梁画柱的老建筑,就是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不能把它给浪费了,而且我们家里买了房子要装修,我也必须得再去跑一跑建材市场。

所以我就借著这个机会就找了一份在建材市场工作,店面设计师。又回归到了我的老本行。当然这次重新启动我就不再是只会这个,不会那个的人。在成都所谓的设计师在我眼中只能称之为绘图员,所谓的导购就仅仅只是导购而已,所有的主管他可能压根不懂设计。所以这给我是一个全新的机会。我在一家店面里边,我是完全都懂。

客户进门我懂得接待我可以做导购。客户对材质有疑惑,对设计方案有期想我可以接待,我是设计师。客户对工艺不是很理解有点小问题,客户想谈一谈跟我家现有的颜色搭配不搭配,我也可以完全给到完美的方案。

所以说你所有的精力都不会是浪费了的,他只是在适当的时间才会发光发热。

那么现在,我在帮助很多的租房阶段的朋友,去实现空间改造,美学改造。

你很难界定这个东西是我在什么时间学到的。如果说是专业环境艺术本专业,那我是有学习这些东西,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去学到我怎么样去把这个墙面上处理一下,怎么样去把这个地面上处理一下,我们只讲究的是根据光线去做美学。但是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又特别的简单,所以我现在手边有一大批的代理商,我愿意带著他们一起去探讨一个更美的家居空间。

我还在帮助我的一些客户去做家庭的收纳梳理。

因为不是所有的客户的家都是我设计的,那这个东西好用不好用,我不可能把它全部拆掉,不管前期是由于客户对自己的家庭没有概念性的认知,或者是设计师的水平不是很完善。总之现在他找到我,我会根据他家现有的情况去给他进行一个局部的微调,整做一个合理的分区梳理规划,让他获得一个很清爽舒适的家居空间,不拆墙不改地。

当然我一直也在从事著我的全屋定制设计师这个岗位。

我在知乎上,我在各种平台上去帮助别人解答问题,大家对我的专业度比较认可,然后来找到我。在疫情之后,每个人都在发愁自己客源的情况下,我做到不受影响,还有点忙碌。

那疫情期间被关在家里不能出门,我又去学习了文案,去学习了理财,去学习了冥想,都是为了提升自己,那你说这些东西对我有没有帮助?他可能现在的帮助不是那么的明显。

我通过理财学习了一些无脑躺赚的东西。只有疫情之后,大家都在纠结忧虑自己的收益爆减,那我的收益是在增长的。我觉得这样就很对了。

疫情期间,由于我是一个暗示性非常强的人,我都快暗示到我自己生病了,去了两趟医院都没有被确诊,然后我就踏踏实实回家去给自己做一个正向的引导。不再关注一些外界的东西,去努力的提升自己,去锻炼,去做心理的疏通。

在网上去分享这段心路历程的时候也收到了一些伙伴来找我去跟我讲他的一个感受,我说我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没有办法给到你解决,但是我大体上知道你发生这样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我可以通过出纳整理的方式去给你获得一个改善。

因为疫情期间大家都被关在屋子里边,相看两生厌,无事则生非。所以当时我也是通过家庭收纳系统帮助很多人去获得了一个家居空间的改善。

而家居收纳,你说他是一个多么高深的学习吗?我就是因为我的爱好,可能说是从04年的时候我就开始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就会去格外的关注这样的一些东西,一点点的关注,再关注到家居整理收纳师,再去跟收纳师聊天,去看他们的一些案例,然后再去在设计的时候去帮我的客户做的更多。

越来越多的客户,他在实际的使用中感觉到了满意,他会去给你介绍客户。那你这个就算是学以致用了,我的收益就来自于我的技能变现。疫情期间,我基本上全靠我在网路上的收纳学员。

那疫情之后我们都复工了,不受什么影响了,我就继续把我的网路上的路子走得更宽一些,因为网路上是无穷大的。

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当时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的类似的问题,那么我可以帮助一个人解决,又可以帮助10个人解决,当10个人都满意的时候,我就有信心去找100个人去帮他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所以这就是我的变现之路,我的副业跟我的主业永远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希望我的这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获得1对1的,就是你有问题问到我,我给到你一个明确详细的答案的话,你可以私信我

大家也都看到这里了,我也是一发不可收拾,坐在这边边回忆边写就感觉还是挺充实的。

经常会有人说,休息下来就会感觉特别的无聊,其实我不会,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提升著自己,也想著通过自己的提升能够帮助到别人,所以我愿意去把我的一些所作所为去分享出来,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出来。

看到这里了,记得帮我点个收藏关注,小心心给一下,这样我就会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在这里给到大家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比如带孩子的早教书,基本上每天做什么游戏做什么训练,怎么应对孩子的各种情况,这种知识基本上全部转化为实践应用了


收到你这个邀请太高兴了,我最近再知乎就是想分享我关于这方面的探索和方法,想解决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先,知识的实践可以具体化为这几个方面: 应试:记忆力解题;Anki;间隔学习 参考:知识管理;卢曼的卡片盒;写作、创作;输出 方法论流程:将经过考验的经验落实成具体的流程、方法、规章制度。 工具化:在某种程度上,工具化其实是与方法论、流程有一定重叠的。

  1. 我正在探索如何将所学,90%应用与最落地的实践;
  2. 对的,我是一个onenote重度用户,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面临的就是这些问题;
  3. 各种知识;记忆点;理论;系统化思维;逻辑思维;方法;知识点;
  4. 因为我是一个创业者,需要各个维度和系统的知识,所以我经常面临这种问题,如何把它灌输给下面的团队学习成长,同时,不希望它变成一个理论;
  5. 我结合我使用onenote的经验,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
  6. 比如这张业绩管理表,本来是面向管理层的工作目标及任务考核表,但是开头的顶部是我是一个管理导师,它帮我总结了我的工作实践,加上了这么一句来自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导语,我瞬间觉得这个东西逼格慢慢;
  7. 比如这张超级向日葵的种植注意,随时学习,随时填上去,稍微加一些勾选项作为日常检查重点,然后列印出来,就立刻变为简单有效,指导我日常使用的,和好友分享讨论的好工具;
  8. 我先发吧,然后你有什么想问的,欢迎评论或私信;
  9. 我最近再做这方面的实践和总结;我把关于简思格的一些介绍也贴上去,不完善,但是供参考;


程度问题难以量化,就难以解答

所以也只能给个模糊的答案,只有小部分

即便鄙人向来以功用性为主要学习目的,但是问题出在,不是你不知道这个知识,而是你没有发现在这种情况能使用这种知识

如果让你只记住使用一种知识还行,但是如果让你把所学到的知识都实践呢?所以,只能算小部分

更致命的是,如果一直不使用它,大脑就会逐渐淡化这种链接,就更难实践了

当然我也找到了解决方法: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的寻找可能发生的生活场景,并在一到那个场景就开始实践

即给大脑下一个程序:我一什么,就什么

比如,我一到书桌,就背三个单词

(试试看实践这个方法你能持续多久?)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单个单个知识实践,否则多个知识一起使用,而他们的输入输出不同的话,可能起到反效果


我学的是护理,我感觉也就百分之50吧 其他的大部分临床用不到 或者说很少用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