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在秦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扭轉了秦國的國運。為什麼其餘六國沒有效仿商鞅變法?有哪些客觀因素制約呢?


明明是商鞅仿效六國變法。


雖然作為晉粉非常不喜歡內賊趙鞅,但是趙鞅改革圖強的時間要早多了。


然而事實就是,戰國七雄都有變法,然後才能雄居戰國。

而商鞅變法也並沒有讓秦國的國力一下子躍居當世第一啊。


西漢的角度,賈誼的《過秦論》《論治安策》中,都以商鞅變法為秦國命運的轉折點。賈誼還黑變法後,風氣變壞了。我遇到個儒,它解析荀子的那句「有先王之風」,是指從周武王時期開始,關中的風俗(或者民風民氣)一直就沒變過。我都不知道怎麼反駁好。在它看來,好的制度不會讓風俗變好,同理,再壞的制度與環境,也不會讓風俗變壞。

桑弘羊與司馬遷同時代,他也以商鞅變法為秦國變強的轉折點,反對他的儒生們,雖然不停的黑商鞅,但是也是認同商鞅變法為轉折點(大致也是民風敗壞的轉折點)。

但是知乎上的歷史發明家王靖海不這麼認為,它認為是從秦簡公開始算。秦簡公不需要山東六國的法家學子,直接完成了集權制的變法,這點,別提秦比六國先進多少倍了。

到了商鞅時期,商鞅扶持了大秦72望族的祖輩:大秦24望族。形成了新的利益團體,所以才變法成功。

大秦72望族有多牛呢?即使後世王翦的功勞再大,都無法封侯。蒙恬蒙毅隨便的被大秦72望族的代言人李斯逼死。

所以六國無法效仿秦國,主要還是因為六國的土壤培養不出大秦72望族這樣的利益團體。

其實我早期的看法,那些不愛看書的人,哪怕看看渤海小吏的文章,都比看王靖海的《大秦72望族》強。然後王靖海那段時間還造謠說我是渤海小吏、寒鯤的粉絲。不過,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寒鯤也不信大秦72望族了。


秦國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魏國

李悝變法 公元前445年-前396年

楚國

吳起變法 公元前386年—前381年

韓國

申不害變法 公元前355年

齊國

鄒忌改革 變法時間和商鞅變法大體相當

就還剩一個死守周禮的燕國和一個三晉排老三的趙國(趙國是戰國中後期才雄起的)。

李悝、吳起都是商鞅的前輩,鄒忌、申不害都是商鞅的同輩人,效仿?都是法家(鄒申不害),都是同輩人(鄒忌),你商鞅算個球!

而且一旦學習商鞅,就意味著你承認自己的變法不如商鞅。別鬧了,變法沒個十年二十年誰知道誰更成功。


列國: 臣妾做不到啊!

為什麼別的國家無法像秦國一樣深徹變法呢?難道是他們不會抄試卷嗎?不是!

這時候的秦國並不弱,是響噹噹的列強。此外它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優渥的變法環境,和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以及變因。

一場的變法,首先需要積累變因,變因就像導火索一樣。然後,要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這種動力必須能夠克服變法過程中的重重阻力。比如,秦國變法之前,魏國等國的變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秦國處於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別國強盛意味著會壓縮它的生存空間。同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秦國原有制度已經不再適用。這都是促進變法的正向力量。

並且。變法會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相對較弱的阻力十分重要。秦國原有的制度並不健全,封君勢力也不是特彆強大,這種粗糙的原有政體以及近於戎狄的民風可以降低變法阻力。

此外,內部和外部還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一個優秀的地緣和穩定的政治顯得很尤為重要。只有處於上升期的國家能承受變法的負面影響,抗擊重重阻力,將變法推行下去。對於已經內外交困,處於下行的國家是無法做到的。

適宜的變法環境也很重要。秦國歷經秦獻公的新政,國內已有支持變法的力量存在。反觀屈原時期的楚國,老貴族歷經吳起變法,心有餘悸,聯合把控朝政,屈原朝諫夕替。

再者,國家需要廣闊的地域去緩衝變法帶來的震蕩。

還有,想要成功推行並深化變法,形成一個能夠有效維護變法的利益團體非常重要,用支持的人稀釋掉反對的人。商鞅變法並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經歷了上百年的深入貫徹。

當然,變法者的智慧和君臣相互成全信任都不容忽視。秦孝公甘居幕後,全力支持商鞅去施行變法,非常難得。那個年代列國都恨不得一夜變天,商鞅可以在瞬息萬變的大爭之世,制定兩步走計劃,穩紮穩打推進變法,農戰先行,穩固自己的底盤,最後再向老貴族們伸手,可以看到此人的卓絕智慧。

以上。

就像今年我們能出色應對疫情,但很多別的國家卻一塌糊塗。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應對的方法,是因為他們無法照搬照抄。

另外,我不是商鞅吹,我敬佩他,但我不喜歡他。


其實當時各國都有變法,只是沒有像秦國那樣徹底。秦國在當時是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這樣反而可以讓商鞅盡情的施展才華,所以變法最為徹底。

只能說商鞅變法是一次徹底的變法,而不能說是戰國唯一一次變法!


無功不得授爵這條很多國家就做不到,對自己人是真的狠


戰國時期,變法運動風起雲湧,但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從列國形勢說起。

商鞅變法前,魏國已有李悝變法,促使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國。與魏同期崛起的還有楚國與齊國。楚國領土廣闊,再加上楚悼王與吳起的改革,使得楚國實力大為增強,而齊國則在齊威王和鄒忌的努力下,廣開言路,讓齊國風向大變,一躍成為諸侯強國。

當商鞅西行入秦時,魏、齊、楚三國已成強國,在這三位君主以及百姓眼中,自己的國家早已變法大成,何須再次變法呢?而燕趙兩國地處北方,從不參與中原爭霸,因此對於變法也投入不多,更沒有頂尖的人才前往投奔,主持變法運動。

而與秦同時變法的則是韓國,韓國任用申不害實行變法,實行術治。而商鞅則在秦國實行法治。這兩人雖都是法家學派,但這兩人卻採用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最終造成的結果也是大相徑庭。

除此之外,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沒有諸侯效仿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諸侯的自大。在中原諸侯看來,秦國是窮山惡水之國,秦人是不懂禮樂的蠻夷之人,而衛鞅,則是一個出身低微的中庶子。這樣的國家,在加上這樣的一個變法者,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呢?

可是,天下諸侯,列國王室,誰能想到那個平平無奇的中庶子衛鞅最終真的能夠變法成功,成為名動天下的商鞅呢?

如果他們能夠看到的話,他們一定會在商鞅開始變法就緊跟商鞅的步伐,照葫蘆畫瓢,在本國也來一個「商鞅變法」!

再說商鞅變法後。經過商鞅二十多年的變法後,秦國不僅打敗了昔日的霸主國魏國,而且還收復了河西之地。此時諸侯雖然都看到了商鞅變法所帶來的巨大成功,但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再在本國實行變法了。

商鞅變法之時,中原正處在魏、齊、楚三國爭霸的時代,這三大強國此時正在中原頻頻交兵,吞併小國。根本就沒有時間注意地處西陲的秦國。因此,在此時間,秦國獲得了短暫的和平時期,在這個時期,商鞅帶領秦國猥瑣發育,力行變法,歷經二十餘年,最終才扭轉秦國局勢,變法成功。

等秦國變法成功之後,魏國歷經桂陵、馬陵兩次戰敗,霸權已經衰落。此時的天下則進入了合縱連橫的伐戰、伐交時代,天下的諸侯國要麼在備戰、要麼在作戰,在這樣的環境下,就算是變法,也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除了外界局勢外,商鞅本人的遭遇也促使各國的變法者不敢學習商鞅,實行變法。既然是變法,就必須損害保守派的利益。秦孝公死後,為了安撫保守派的勢力,秦惠文王將商鞅車裂示眾。這樣的結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嚇到了各國主持變法的當權派。畢竟有商鞅在前,若如徹底得罪保守派,那麼就算是自己變法成功,最終也難逃一死。

可是,如果不徹底清除保守派勢力,那麼變法又怎麼會成功呢?

為了理想,商鞅可以獻出生命,但其他人不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