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扭转了秦国的国运。为什么其余六国没有效仿商鞅变法?有哪些客观因素制约呢?


明明是商鞅仿效六国变法。


虽然作为晋粉非常不喜欢内贼赵鞅,但是赵鞅改革图强的时间要早多了。


然而事实就是,战国七雄都有变法,然后才能雄居战国。

而商鞅变法也并没有让秦国的国力一下子跃居当世第一啊。


西汉的角度,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中,都以商鞅变法为秦国命运的转折点。贾谊还黑变法后,风气变坏了。我遇到个儒,它解析荀子的那句「有先王之风」,是指从周武王时期开始,关中的风俗(或者民风民气)一直就没变过。我都不知道怎么反驳好。在它看来,好的制度不会让风俗变好,同理,再坏的制度与环境,也不会让风俗变坏。

桑弘羊与司马迁同时代,他也以商鞅变法为秦国变强的转折点,反对他的儒生们,虽然不停的黑商鞅,但是也是认同商鞅变法为转折点(大致也是民风败坏的转折点)。

但是知乎上的历史发明家王靖海不这么认为,它认为是从秦简公开始算。秦简公不需要山东六国的法家学子,直接完成了集权制的变法,这点,别提秦比六国先进多少倍了。

到了商鞅时期,商鞅扶持了大秦72望族的祖辈:大秦24望族。形成了新的利益团体,所以才变法成功。

大秦72望族有多牛呢?即使后世王翦的功劳再大,都无法封侯。蒙恬蒙毅随便的被大秦72望族的代言人李斯逼死。

所以六国无法效仿秦国,主要还是因为六国的土壤培养不出大秦72望族这样的利益团体。

其实我早期的看法,那些不爱看书的人,哪怕看看渤海小吏的文章,都比看王靖海的《大秦72望族》强。然后王靖海那段时间还造谣说我是渤海小吏、寒鲲的粉丝。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寒鲲也不信大秦72望族了。


秦国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魏国

李悝变法 公元前445年-前396年

楚国

吴起变法 公元前386年—前381年

韩国

申不害变法 公元前355年

齐国

邹忌改革 变法时间和商鞅变法大体相当

就还剩一个死守周礼的燕国和一个三晋排老三的赵国(赵国是战国中后期才雄起的)。

李悝、吴起都是商鞅的前辈,邹忌、申不害都是商鞅的同辈人,效仿?都是法家(邹申不害),都是同辈人(邹忌),你商鞅算个球!

而且一旦学习商鞅,就意味著你承认自己的变法不如商鞅。别闹了,变法没个十年二十年谁知道谁更成功。


列国: 臣妾做不到啊!

为什么别的国家无法像秦国一样深彻变法呢?难道是他们不会抄试卷吗?不是!

这时候的秦国并不弱,是响当当的列强。此外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优渥的变法环境,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变因。

一场的变法,首先需要积累变因,变因就像导火索一样。然后,要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动力必须能够克服变法过程中的重重阻力。比如,秦国变法之前,魏国等国的变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秦国处于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别国强盛意味著会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秦国原有制度已经不再适用。这都是促进变法的正向力量。

并且。变法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相对较弱的阻力十分重要。秦国原有的制度并不健全,封君势力也不是特别强大,这种粗糙的原有政体以及近于戎狄的民风可以降低变法阻力。

此外,内部和外部还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一个优秀的地缘和稳定的政治显得很尤为重要。只有处于上升期的国家能承受变法的负面影响,抗击重重阻力,将变法推行下去。对于已经内外交困,处于下行的国家是无法做到的。

适宜的变法环境也很重要。秦国历经秦献公的新政,国内已有支持变法的力量存在。反观屈原时期的楚国,老贵族历经吴起变法,心有余悸,联合把控朝政,屈原朝谏夕替。

再者,国家需要广阔的地域去缓冲变法带来的震荡。

还有,想要成功推行并深化变法,形成一个能够有效维护变法的利益团体非常重要,用支持的人稀释掉反对的人。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深入贯彻。

当然,变法者的智慧和君臣相互成全信任都不容忽视。秦孝公甘居幕后,全力支持商鞅去施行变法,非常难得。那个年代列国都恨不得一夜变天,商鞅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大争之世,制定两步走计划,稳扎稳打推进变法,农战先行,稳固自己的底盘,最后再向老贵族们伸手,可以看到此人的卓绝智慧。

以上。

就像今年我们能出色应对疫情,但很多别的国家却一塌糊涂。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对的方法,是因为他们无法照搬照抄。

另外,我不是商鞅吹,我敬佩他,但我不喜欢他。


其实当时各国都有变法,只是没有像秦国那样彻底。秦国在当时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这样反而可以让商鞅尽情的施展才华,所以变法最为彻底。

只能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彻底的变法,而不能说是战国唯一一次变法!


无功不得授爵这条很多国家就做不到,对自己人是真的狠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但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得从列国形势说起。

商鞅变法前,魏国已有李悝变法,促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国。与魏同期崛起的还有楚国与齐国。楚国领土广阔,再加上楚悼王与吴起的改革,使得楚国实力大为增强,而齐国则在齐威王和邹忌的努力下,广开言路,让齐国风向大变,一跃成为诸侯强国。

当商鞅西行入秦时,魏、齐、楚三国已成强国,在这三位君主以及百姓眼中,自己的国家早已变法大成,何须再次变法呢?而燕赵两国地处北方,从不参与中原争霸,因此对于变法也投入不多,更没有顶尖的人才前往投奔,主持变法运动。

而与秦同时变法的则是韩国,韩国任用申不害实行变法,实行术治。而商鞅则在秦国实行法治。这两人虽都是法家学派,但这两人却采用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最终造成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没有诸侯效仿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诸侯的自大。在中原诸侯看来,秦国是穷山恶水之国,秦人是不懂礼乐的蛮夷之人,而卫鞅,则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中庶子。这样的国家,在加上这样的一个变法者,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可是,天下诸侯,列国王室,谁能想到那个平平无奇的中庶子卫鞅最终真的能够变法成功,成为名动天下的商鞅呢?

如果他们能够看到的话,他们一定会在商鞅开始变法就紧跟商鞅的步伐,照葫芦画瓢,在本国也来一个「商鞅变法」!

再说商鞅变法后。经过商鞅二十多年的变法后,秦国不仅打败了昔日的霸主国魏国,而且还收复了河西之地。此时诸侯虽然都看到了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巨大成功,但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在本国实行变法了。

商鞅变法之时,中原正处在魏、齐、楚三国争霸的时代,这三大强国此时正在中原频频交兵,吞并小国。根本就没有时间注意地处西陲的秦国。因此,在此时间,秦国获得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在这个时期,商鞅带领秦国猥琐发育,力行变法,历经二十余年,最终才扭转秦国局势,变法成功。

等秦国变法成功之后,魏国历经桂陵、马陵两次战败,霸权已经衰落。此时的天下则进入了合纵连横的伐战、伐交时代,天下的诸侯国要么在备战、要么在作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是变法,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除了外界局势外,商鞅本人的遭遇也促使各国的变法者不敢学习商鞅,实行变法。既然是变法,就必须损害保守派的利益。秦孝公死后,为了安抚保守派的势力,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示众。这样的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吓到了各国主持变法的当权派。毕竟有商鞅在前,若如彻底得罪保守派,那么就算是自己变法成功,最终也难逃一死。

可是,如果不彻底清除保守派势力,那么变法又怎么会成功呢?

为了理想,商鞅可以献出生命,但其他人不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