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怎么办。看书最近的书单都堆了80多本。我有时候有很好的想法,却抓不住灵感,总是想到却不知道如何记录下灵感。手机的备忘录,随时记住在会话里面,却始终不知道怎么写出来了。


1.

写作要需要注意什么?写作首先需要一副厚脸皮和一颗大心脏,因为你即便有才华,也会碰到十次八次,可能你辛苦写了一个月稿子,最后都发不出去的情况,在创作和发出去的过程中,你还需要面对编辑、平台和读者的三重考验,这个时候,没有厚脸皮和大心脏,很容易会得抑郁症。

2.

一个人要做自己适合的事,明白自己不适合什么,潮流有时候很好,但不一定适合你,一个人做什么,不用在乎是不是潮流,他把那个适合的东西做得足够深,总会发光的,如果还没有,是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写作遇到瓶颈时,可以回到原典,那些领域内最经典的读物。在我看来,好好把一本原典读下来,会比读一百本新书更有启发,尤其是那些,本来不熟悉的领域。

3.

在文学上,阶层决定论是不可取的。那些把人们的文学审美,简单地与他们所属的阶层挂钩的做法,是对文学的一种偏见。因为在今天,文学在价格上的门槛真的很低,在这个奢侈品动辄几万元、房子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元的年代,购买一本鲁迅,不过是几十块的开支。如果是在二手书店、地摊上,那些文学经典,也不过是你买一杯乐乐茶的价格。文学恰恰是今天性价比最高、对普通人最开放的学问,文学不在价格上设置高门槛,给予了不同人群最大限度上平等的关照。《红楼梦》是高贵的,但阅读《红楼梦》没有尊卑之分。

而你提笔写作,也不过是一支笔、一张纸,或者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问题。它会有难度吗?当然会有,但比起建筑、音乐、影视这些更加烧钱的行业,文学已经是今天物质成本上最低廉的行业,而它所能给予人类的养分,一点也不比其余行业低,甚至,在开拓人类语言的边界、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能力上,文学仍旧是今天最有力量的一门学问。

文学并非无用,它是对工具理性的反抗,它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活不只有一种价值选择,在成王败寇之外,还有更宽广的世界。

那些认为阶层决定文学审美的观点,忽略了千百年来很多伟大作家,他们最有灵气的时候不是在贵族,而恰恰是他们还处在世界的边缘,被视作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的时候。从《诗经》到「白话文运动」,文学史上的数次变革与遗产,发起者也不只是贵族、士绅,还有广大劳动阶层出身的写作者,他们闪耀的灵性,不是金钱可以简单复制的。

作为反例,实际上,在明代和清代,真正被贵族们赏玩的文学,因为它创造力的缺失,它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都没有高于平民创造的文学。

不能否定,世家大族出身的文人,在文艺创作上有更多便捷,比如人脉、资源,但仅仅在文学创作和审美来说,阶层无法决定一个人。

所谓审美高低,并不是你读普鲁斯特,我看综艺节目,你的文学审美就必然更高。那些通过一个人晒什么书,来判断他的审美的做法,只是一种庸俗的有色眼镜判断,一个开放的文学家,他不只会阅读严肃文学,也能大大方方接受游戏、综艺节目,他不会以分享通俗小说为耻,不会沾沾自喜自己读了多少小众的严肃书籍。说到底,阅读不是标榜,如果一个人阅读让自己更狭隘,他的书其实是白读了。

而在文学鉴赏上,比起看一个人到底读了多少「高大上」的书籍,我觉得更有效的办法、发掘一位青年文学潜力的手段,其实是看他文字的创造力、对生活的感知、以及他对自我之外的他者是否有足够敏锐的共情能力。所谓文学,不只是诗与远方,还有脚下踩著的那片土地。

4.

王安忆:「人们经常用『瓶颈』来描写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实,写作者真正的瓶颈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这种瓶颈不是说你写得不好,而是在于你会忽然对写作这个事情感到厌倦,觉得我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这才是真正的瓶颈。在这种时候,你不能够放下笔,也许一旦放下笔,再也不写了,你会过著一种再也得不到满足的生活。但是,你也不能硬写,因为硬写的话会把你写伤掉,从此你会非常非常厌倦写作这件事情。我觉得每个写作者都会经历这种阶段,这个时候谁也帮不到你,只有靠你自己慢慢挣扎出来。」

5.

作家有两件事。第一,不要被批评打倒。写作需要信心,可能你现在写的真不行,但你没信心,写的会更糟。第二,不要把朋友的夸奖当回事。他夸你,可能只是不想丢了你这个朋友,也可能是编辑帮你做了人情。对你作品失望的,一般会选择沉默。作家得有信心,相信自己在路上,但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要向小时候的文学偶像看齐,而不是沾沾自喜。因为可能你现在觉得,自己可以了,但出了同温层,你可能什么都不是。

6.

天才总是成群结队而来,平庸的时代,金字塔尖的人都不会留下,一个写作者,可能要清醒地意识到,他处于黄金时代(比如俄国文学最顶尖的时期),还是平庸时代,如此,他才意识到自己写作的方向,究竟是顺应潮流,还是逆势而行,更可能留下有力量的文字。在平庸时代,处于当时中心的作家往往是被时间淘汰的。

7.

写作前三年,是最难熬的,尤其是小说、诗歌这种门类,不是被批评,而是你会深切感到,你的表达,如入无物之阵。一颗石头落了海,沉了就是沉了。你像一个人跳起舞,在没有观众的剧场。你像呐喊,在无尽的荒原。过程中,你会怀疑,会沮丧,会一次次问自己,适不适合这门手艺。对,很多人会劝你放弃,说你不适合。但也许可以宽慰的是,如果你熬过去,你会翻过群山,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甚至,你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感到,你的路途不再没有希望,因为难堪孤寂,你熬过去这三年,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半途而废的作者。

8.

刘恒:「写作者的一个痛苦就是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时间长了,这是极大的心理摧残。特别是那种敏感的、内向的人,会不停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只要你写作,痛苦就会伴随。」

9.

写作到一定阶段,要和「我很努力」、「我写的东西有价值」的念头作斗争。作者,要比刻薄的读者对自己更狠,他不能轻饶自己,不能畅快地用「努力了」、「付出了」、「我有我的无奈」,作为放过自己的理由。我是说,如果因此把不满意的作品发出来,它可以被理解,但并不是好的写作。尤其是在这个「速度魔法」的年代,一个崇拜速度的年代,每个人都如饥似渴奋斗的年代,其实我们都知道,自我重复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敌人。

10.

自我不需要表达,自我就在叙述中,写作时强调「我」,容易暴露作者的局限,作者们有时候总相信自己是独特的,其实大部分作者的大部分经验都只是浪费时间。

11.

作品是自我和忘我的统一。只有自我,才能独特而迷人。只有忘我,才能松弛而开阔。

12.

松弛是一种天赋。一个作家是敏感和自恋的调和,再加上一些恻隐之心。

作者:宗城


明白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啊。

虽然很多时候,你连自己有什么问题都不清楚,但也得找啊。

得对症下药。都用一个方子拖时间,虽然可能能让病好了,但也可能让你放弃一类型的写作。

虽然说有时放弃也是种对的方子。

这玩意还是有点难的。


写作是离不开大量信息支持的,否则你很容易才思枯竭。因此练习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

用发散思维收集信息—归纳信息—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培养这样的思维,你才能一步一步,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


请注意,这个概念并不是我发明的,而是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在 1900 年提出的,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模式——反绎推理(abductive)。

01 写作是自由人的表达

数数看,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擅长写作?


我估计这是个小概率事件,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 300 个人,会写作的人可能不超过 5 个。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按理说你身边 90% 的人从小学到高中都经过了长期的作文训练。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还是写不了文章呢?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面对写作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事情,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使用模板的方式去训练。


(2)考试的时候,写作资料只能出自我们的大脑(且平时少有时间阅读课外书),这种烧脑的写作方式让大多数人思维枯竭。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作文和好的写作有根本性的不同。


这个不同就是,前者是压迫性表达,而好的写作,是自由人的表达。


什么是自由人的表达呢?这里的自由,是指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自由人」(liberalist)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主要是指奴隶主(统治阶级,不被束缚的、自由的人)他们有著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认识社会、理解他人等能力。


即使在现代社会,拥有以上能力的人,依旧是社会上的小部分人。


为什么只有自由人的表达才算真正的写作呢?

比如,很多人纯粹为了刷流量而故意写出能够带来流量的东西,这个就非常不自由,这些写作以书单、鸡汤文、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文等为主,的确算不上好的写作。


而好的写作是纯粹在某方面获得自由的人,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旁边体验自然的灵力,并没有一个外在目的去胁迫他。


又如,刘慈欣写《三体》,那纯粹就是因为脑子里有复杂的物理架构体系,需要写出来而已。

02 信息整合能力

我们非常有幸生活在一个商业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几乎都可以通过价值交换得以解决。


比如吃饭,可以由各个饭馆帮你搞定;去欧洲旅游,即使你不会外语也没有关系,旅行社可以帮你搞定一切。


这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世界是简单的。


其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每天都有人通过重组各种信息来改变世界。许多改变世界的人,都有这种信息整合能力,比如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一个好的作家,也应该具备这种信息整合能力。


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马斯克的火箭思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收集有关火箭的一切信息。马斯克声称靠自学理解了火箭动力学,他的诀窍就是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并进行验证。这是第一步,收集信息。


(2)找出火箭的结构。火箭的结构组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定模板往往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把信息反复组合,最终找到一套方案。这是第二步,反复归纳信息。

(3)火箭发射升空。终于造出火箭并让它发射升空。这是第三步,获得问题解决方案。

03 收集信息

面对那种复杂的革命性问题,具体该收集什么,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这里就需要用到大脑中的一个重要天赋——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很多时候,我们更习惯回答那些有确定答案的问题(这是机械思维),比如 55×61 等于多少、《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如果问你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一个可乐罐,除了装可乐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用途?你有没有想过如何用其他工作方式去达成财富自由的梦想?你要如何设计一次家庭演讲呢?你可能就不擅长这些了。


我们的大脑中有各种区域,就像一座大城市,分为不同的辖区。


机械思维,就像你一直在城市中固定的地方打转。比如,一个老太太在北京帽儿胡同生活了一辈子,虽然视野比较狭窄,但是可以深层次地理解辖区内的东西。


发散思维则像外地游客去北京,上午去故宫转转,下午去琉璃厂看看古玩,晚上又去后海和朋友聚会,到处走走看看,不够深入但是可以拓宽视野。


举一个案例:很多人都很关心脱单的问题,如何写一篇关于「脱单」的文章呢?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43 篇内容

盐选专栏

认知颠覆: 4 大狠招,重塑惯性思维

程驿 BAT 大厂特邀培训师

¥18.00 会员免费


作为一个职业作者,我总结出写作瓶颈期最好的方式是:换一种体裁写。

首先写作这个工种是不适合长时间停工。像史蒂芬金这样的大师级作者,一年只在生日、圣诞节几个最重要的日子休息。

这是源于他超凡的天赋与勤奋。但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因为怕轻易一停工,写作的感觉就不容易找回来了。(同理,写作状态好的时候,只要不轻易停工,每天都写,状态就不会轻易离开)

所有有经验的作者就知道,休息越久,写作水平会退化,越容易写不出来。所以保持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一直写。

而停工本身也会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没有感觉的时候,强行去写是比较吃力不讨好的,不仅写得累、效果也不尽人意。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尝试换一个写作方向,依然保持继续写作,可以去挑战新的领域。

写小说没灵感就去学习写随笔,写随笔没灵感就去学习写纪实。还可以写影评、写童话、写诗??

各种体裁交替去写,一方面可以带来写作新鲜感,回避瓶颈期,眼下这个写不出来就暂时搁置,等有灵感在写。同时又没有闲下来无所事事的压力。

村上春树就将自己写小说之间的空档用来写随笔。相当于给自己在小说创作上有一个休整和积累的时期。

另一方面,尝试不同体裁的写作,是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一个作者,去写新体裁的时候,对自己的预期和要求没有那么高、而未涉足的领域素材丰富,所以会更容易写得出来。

之前我听京城名厨段誉老师的课。他说起早年去当学徒的时候,就是不断地去不同的餐馆学习不同的菜系,即使他是某一菜系较为出色的厨师了,为了去学习另一个菜系他宁愿从头开始从打杂做起。

正是他愿意一次次将自己清0,积极学习,才将各大菜系优点融汇贯通、集各方所长,终于让他从一个只有中学毕业的平凡小厨师成为名动京城的大厨。

写作也是这样,多写多学才能游刃有余。不同体裁需要不同的技巧、写法,通过不同体裁的尝试与学习,一定能让一个作者的笔力变得扎实全面。而从实际一点的角度来讲,作者经济来源途径也就更广了。


每天写一点。

写得慢不叫遇到了瓶颈。

写到一半忽然孩子开学了,这种才叫做「遇到了瓶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