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得匿名,因为想讲实话。

1 课堂

汉语教师得小心翼翼地在不同文化间游走,课堂管理棘手。

例如一次一个学生和我握了手后,对我的态度急转直下。原来他是阿拉伯人,认为左手是很脏的,而我那时在讲台上顺势递出了左手。

总体来说,专业的汉语教师大都能让学生喜欢,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对喜欢的表达不一样。东亚文化圈的学生喜欢老师,就会有很高的服从性,上课完全不用让老师分心管理;欧美的学生会打断课堂,提问,这也问题不大;西亚学生喜欢老师,会正上著课拿东西给老师吃,如果老师不制止,就等于暗示其他学生老师可以在上课时接受零食,如果不接受,对学生的打击又很大。老师必须超然于任何文化之外,不能表现出一丝偏见。

课堂的语言。其他专业的学生从大学到研究生,趋向于在口语中表现得越来越典雅,并且形成习惯——这是受过较好的教育的表现。但我读汉硕第二年就开始实习(其实第一年下半个学期就开始代课),课堂上讲话要非常谨慎非常简单,如果一不小心说出超纲辞汇,学生听到就会问,如果去解释,那就给教学引入额外的内容,而且超纲的部分在之后的教学中没有复现,现在教会了,以后也会忘;如果不解释,就会打击学生对汉语的好奇,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现在我日常说话,言语里基本不会有成语古汉了。

2 教材

教材部分的体验就是会被国内的教材恶心。

汉语教材的水平代表国内汉语言和教育学的学术水平。

这俩一旦结合,就是车祸。

教材里用来解释生词的句子里会出现比生词还难的词语;英文释义也有大量错误;有时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是作为动词使用,释义时后边给出的是形容词,教师用著真的很难受。

教材的内容地域色彩很浓,虽然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必要让学生学汉语必须知道天坛、王府井、清华大学,学生如果不去北京,基本用不到这些。

教材也比较落后,目前用的教材都是十年以前编成的,十年了,我们的口语辞汇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事物描述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这部分改变虽然不多,但都是高频辞汇。或者教材就不要跟著时代走,稳稳当当呈现汉语里最稳定最基本的内容。(没错这部分就是吐槽,我还没读完研呢,就被国内的汉语教材恶心得不轻。)

听力教材里很多生词,教师用著就跟在教综合课似的,你搞「听说先行」,也要弄清楚这教材是用于「学习」还是「习得」好吧。

口语课教材只用把封面改成综合课,你不说别人也发现不了。

(这里肯定会有人说U can U up,但是编教材跟坐牢没啥区别,教师们有心无财,中途会饿死。)

3 学生

学生真的是囊括全人类两个极端的极品。

有的学生只是汉语不好,但是智商可以碾压老师;有的学生,我感觉他应该先把母语好好学学。

在「这里」待得久了,有的学生会变得油滑,开始做生意,甚至骗pao。

我带学生出去参加活动,一转眼,一个学生就加了5个女孩的微信,而且是女的找著他加的。有的学生会在大街上对女的吹口哨,女孩的看到了还很高兴。别的我不管,只要我看到学生对女的吹口哨肯定要骂。

4 专业学习

一开始学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理论都挺好,但是在现实中,很难应用。因为按部就班的教学,是在假定学生水平整齐、服从性好、积极性高的前提下的,甚至要求学生的文化语言背景一致。(对了还得语言学能较高)

不过这些理论更多的是让我回看自己习得语言的过程,在教学的时候,不敢说给学生引一条对的路,起码尽可能避开自己摔倒过的地方。

当老师的时候,由于我接触到的都是来华留学生,都已经成年,所以在管理上不能用恐吓,或者是哄的方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歪果仁在二十多岁以后,还是会和小孩一样皮,耍宝耍赖偷懒。我现在的真的很能忍,心里羊驼成群,脸上笑靥成堆。

当时教授们说,脾气一定得好,我只是感觉得耐心,没想到我一阳光男儿会被逼得频频炸毛——「生气和发脾气是不一样的,你得学会发脾气,但是不生气」目前实习时,一个老师这样跟我说。


哇⊙?⊙!,有人点赞,那我再加一条。

附1:这个专业的女生在复试的时候相当于经历次选美,如果各位男的找老婆,给这个专业的哥们递纸条肯定不吃亏。因为女性进这个专业时,竞争很残酷,在实力、才艺方面拼不出高下后,就只能考虑一下外表了。

虽然不能保证个个都是美女,但是平均颜值真的很能打。性格也很能打,一米六不到的娇躯,只用一掐腰,一米九的老外就得灰溜溜挨训。哈哈哈哈哈哈。


附2:展望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点明暗不定。

这个行业的规范和标准还不成型。国外的岗位很多,但隔著国门肯定多有不便。如果去中小学当老师,虽然可以,但是肯定在专业上不占优势,而且作为男的当老师怎么安身立命;再者,听到「手写教案」无异于劝退——当过老师都知道写教案本身就是很繁重的任务了。

但是如果会小语种,那你就可以高歌猛进,占领行业的制高点了。


附3:专业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现在这个专业竞争很厉害,所以大都很强,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会有些人混入其中,那就很显眼了,浪费教育资源(我是说,6级都混不过的那种,因为英语真的真的在这个专业太重要了,约等于工作语言,别说上课不用外语,能用英语一分钟讲明白的事情,非要用汉语花三分钟绕来绕去弄巧成拙,真的是很不应该。而且留学生管理,比如报名、注册、协助学生申请签证,都要用外语——这些刚刚到中国的学生一脸糊涂,你跟他们说什么他们都回答「yes」——要是没有用外语工作的能力,真的是在拿这个专业开玩笑),因为这个专业的实习机会越来越珍贵了。当老师真的会让人迅速成长,但是有的人在留学生面前,自己没有教师的样子,甚至撒娇、用港台腔,把自己当成「女孩」,真的让人看了以后质疑到怀疑宇宙啊。


最后还有个体验就是就业焦虑。

具体来说,需要读博,汉语教师不够用是事实,但这个事实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岗位。高校追求在职博士比率,所以白嫖硕士,只要兼职。同志们为了生存只能转行,于是十个人能有一个人长久从事本专业的,那他八成读博。

白嫖就是,没有合同,没有保障,工资再扣五分之一兼职税,嫖完17届再嫖18届,子子孙孙无穷尽。

考公务员只能考三不限,能考上三不限的都是大神啊,神级耐力神级运气。


报告,老夫现在毕业入了小学。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教自己国家的孩子也比教别的国家的孩子更有用(狗头)。


本科对外汉语,研究生应用语言学还是对外汉语方向,工作N年的老师觉得,其实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老师就是良心活,可是上得有趣,也有人上得很沉闷。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学生一开始是很新奇,时间长了,也就习惯,见怪不怪了。由于零基础的学生教多了,感觉自己母语能力,尤其是辞汇量都减弱很多。对我个人而言,教汉语不是逼得每个人都变成汉学家,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亲近感就很好了。


我最最喜欢是教他们口语课,最最讨厌就是文化课文化冲突。

韩国学生跟我说端午节是他们的

菲律宾学生说南海是他们的

澳洲学生说tw是一个国家

美国学生说xz独立是民主的

还巨喜欢问我的看法,气归气不能发火啊你只能微笑的说老师是个中国人,老师认为属于中国国土的、中国文化的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好了我们的课堂是为了让你们学习好中文而不是讨论这些问题我们来看这个生词这个语法。。

他们看到京剧的丑角会说那个dumbass,让他们画脸谱他们会画出钢铁侠幻视蝙蝠侠绿灯侠,让他们学习书法他们会把墨汁涂到同学脸上,有时他们还会爆出that f words。。

不能发火不能发火

要忍忍忍忍忍忍忍

但是

看到他们把我教的口语课文整篇给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还融合到写作里面去,在中国游玩的时候还运用到现实生活去的时候,我真的真的好开心。

看到他们写出一篇很漂亮的作文,没有多少语病和错别字,把综合课口语课的生词写进去,把阅读课的超纲生词用拼音写进去,把所教授的语法正确地运用进去,我也是超级超级开心。

看到他们磕磕巴巴做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对答案时发现做对了后他们的欢呼,做错了后他们对于正确答案来源的执著,最后师生一起梳理阅读,大家疲惫又恍然大悟的神情,我也很累,但是我也很高兴。

我也遇到两个学生wanna ask me out for date,拒绝他们的时候,我会先说谢谢你对老师的欣赏,老师也很喜欢你们这些学生,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学好中文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

总结!气么气死!爱也爱死!


本科四年对外汉语,研究生三年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僧毕业却选择了做一个语文老师。两年的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经历,确实让自己成长了不少。从懵懂无知的报了这个专业到后来发现国内就业形势严峻,一点儿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毕竟,两年的海外生活让自己成长的不是一点点~但是如果不想出国的孩子,真的就不建议读这个专业了……

学习这个专业的我们,会熬夜做好每一页ppt,会认真对待每一个文化现象,会思考每一个语言点和例句是否适合学生,我教过孩子,见到过小孩子课上打打闹闹不认真,课下却用力抱著你说爱你,我教过大学生,他们会认真上每一节课,节日生日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即使毕业了也还会常常联系你,这大概就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成就感吧~

可是最后的最后,坚守在这个行业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这届五六十人毕业,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不足10人,高校不稳定,教学机构没保障,很多人不得不去做了语文 ? .....

如果说发展的话,这个专业还是出国好一些,国内的话....大概只有考博争取进高校是最好的选择了

说如果说期望的话,希望国内会给这个专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吧……


就是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好多,但是什么都没有学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