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承認孩子的差異性,鼓勵孩子認識到各人有個人的長處,這個比較重要。家長也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根據孩子的興趣來啟發式教育,揚長避短


義務教育的因材施教是從點上改變,線程仍然是一樣的。

因為義務教育是保障性教育,學到底大家學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最基礎的。

最基本的算數,識字,寫作,樂理,手工,地理等等。

目的和作用有二,一是保障性,保證青少年有最基本的文化儲備,對這個世界有最起碼的了解。

會說thank you,知道二的平方是四,什麼是比喻什麼是誇張。

甚至當教到高中,很多知識都夠用了,現在網上很多人說話還跟高中的政治經濟課都沒上過一樣。你讓一個高三生去算現在的美國是幾點,都算得出來,許多知識很實用,只不過我們讓他們為了考分數而已,考完就忘了。

二是發展性,學生第一次看到魯迅的文章,看到我國曲折的歷史,知道廣袤宇宙的神秘與綺麗,或者在音樂課上偶然的唱歌突出,在美術課上被老師表揚有藝術天賦,在基礎的教育中偶然產生的興趣的激發,天賦的表現,是最重要的一環,我認為真正教育到這時起就要有偏向性了。喜歡生物學的孩子要在課餘時間多帶他看看世界,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喜歡藝術的就要儘早培訓,這行有一點點童子功的意思,將來就可以走藝考方向。說白了在義務教育的過程中,仍然還有很大的教育空間,這時就應該要讓孩子明白將來考什麼大學,怎麼考了。這就是義務教育過程中的因材施教。

因為義務教育本身是強制、統一、公益的,哪怕你喜歡藝術,沒有基礎文化的底蘊,都是走不遠的。但是當孩子展現出跳脫的天賦,展現出生長的軌跡時,把他扼殺在搖籃里,讓他在義務教育的內容上盲目走遠,就有點本末倒置了。這樣的孩子考了大學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考,考來幹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義務教育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且是必須要做,絕對不是像前面的朋友說的做不到。是現在的教育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教育應該以人為本,才能產生它的意義。


從來沒有做到過,義務教育沒有因材施教這一說法


咱啥都一刀切了哪還有過因材施教?你說的因材施教不會是初中分流吧,差生去職高那個?


尋找每個學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做不到,可操作性不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