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就好像问「光纤入户会不会直接干趴家用Wi-Fi」。

两者本来就不成竞争关系,反而是互补关系。比如某邮轮公司为旗下的邮轮购买了星链的卫星互联网服务,为乘客提供互联网通信服务,但乘客不可能人手一套星链天线,然后挤到露天甲板上直连星链看剧刷微信吧?他们的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只能通过5G或者Wi-Fi接入邮轮内网,然后才通过星链的网关接入互联网。

所以别总是以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看待一切事物。「星链+5G/Wi-Fi」对于邮轮、客机、列车、海岛、山区、野外营地、缺乏基建的城镇或村庄等场合难道不香吗?


作为一个隔几天就要被阿乎禁言几次的货,还真是难得收到一个点赞破2k的回答。

底下的评论也都看了一遍,再额外回复一些问题:

1、关于手机直连星链,某些阿乎们觉得这是常识,但是如果这真的是常识的话,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就如我说的,一个附带半米龟壳的网路,在这个手机厂商挤破了脑袋就为了薄几毫米的时代,和一个不需要附带半米龟壳的网路,有什么可比性?

2、有人嫌这个回答没干货,首先我觉得半米龟壳这个事实,比任何干货都干,也可以讲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带宽需求究竟多大?组网结构畸形?同频干扰怎么抑制?多径效应的增益没有了拿什么补偿?还有大量用户接入后,闭环功控怎么实现?多普勒频移如何补偿?一但出现寻呼风暴怎么办?但是,这些问题一但抛出来,根本不需要想,下面必然就会有「你想得到人家会想不到」「技术是发展的」之类的云云。所以说还是龟壳的问题更直截了当一点,而且这个问题也确实很扎心不是?

3、墙的问题,我懒得说。


星链一开始号称随时随地免费上网,你们跪舔,虽然无知但也可以理解;

后来星链不免费了,你们依然跪舔,可笑是可笑,不过考虑到天下苦三大运营商久矣,也不说啥了;

现如今星链都已经不能和手机直连了,你们还跪舔?这个我就难以理解了。我甚至见过一个人宣称「连接星链网路仅需一个直径0.48米的转接器」——这里插播一句,个人真的是由衷佩服说这句话的人的文学素养,这个「仅」字用的相当传神——你们真的确定你们以后能欢实地背个直径半米的龟壳满大街跑吗?

所以说,就算不讨论任何技术细节,一个不免费还需要额外转接设备的网路,究竟凭什么来干趴5g?


搬一个之前写的答案,结论是不会。


我认为卫星通信的优势更可能是在于稳定的全球覆盖,为蜂窝通信无法覆盖的海洋和偏远地区提供补充,不太可能对蜂窝通信造成实质性威胁。

无线通信的商用技术,从1G到4G,再到将来的5G都遵从一个规律,那就是——

基站覆盖范围越来越小,基站密度越来越高。

这个方法很直观,如果基站的覆盖范围降低,而覆盖密度提高。那么用户设备和基站间的通信距离就会降低,这样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号的路径损耗降低,使得接收端的信号强度可以变得更好。而且在用户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接入同一个基站的用户数量也会降低,因此每个用户将会得到更好的服务。

但卫星通信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通信距离比蜂窝通信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比如摩托罗拉曾经尝试的『铱星计划』,卫星轨道高度780公里,比上海到台北的距离都远。

『铱星计划』共发射了66颗卫星,如此少的卫星数量就注定了每颗卫星都必须要服务一个非常大的区域。而卫星的通信能力又是非常有限的,使得能支持的用户数量和速率都极其有限,同时成本非常高昂。

SpaceX的『星链计划』,计划用12000颗卫星覆盖全球。虽然数量已经远高于『铱星计划』的66颗,甚至于超过了人类目前发射的所有卫星数的总和。即使如此,每个卫星平均下来需要覆盖的面积仍然差不多相当于3个北京。

一颗卫星可以覆盖和服务这么大的区域和用户,那么注定了频谱的利用效率和复用率也会很低。这也就意味著服务速率会很低。同时由于通信距离大大增加,用户端设备能效和服务延迟和也会很差。

而且,由于用户移动设备的限制,其通信功率不会太高,通常认为远小于卫星的功率。因此用户的上行通信,也就是手机向卫星发送信息场景下的速率更是难以保证。

大家从下图的卫星电话那硕大的天线里,也能看得出来,即便把天线做的这么大的卫星电话,那通信速率也是很低,只能支持低速率的语音服务,通常在10Kbps以内。

相比之下蜂窝通信具有太多的优势,能够用低得多的成本,服务更多用户,同时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所以想不到会被星链计划淘汰的理由。


这两个技术并不重叠,它们不可能被对方打败。如果失败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只是自身遇到了瓶颈。

简单谈一下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首先,对于任何形式的技术进步,我都是支持的。所以无论是5g还是星链,我都不反对。但是一项新技术,它的商业前景却不能一味的夸大。无论是作为投资人还是一个普通看客,这一点上都要保持清醒。

先说5g,去年「何同学」视频大火,商业化牌照正式发放,某些手机厂商也推出了All in 5g的策略。一年多过去了,5g还是几乎没有落地的应用,用上了5g的客户也纷纷表示提升有限。在知乎5g相关话题下,大部分5g拥趸都表示不要让想像力限制了自己,或者「刚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汽车诞生的时候还跑不过马车,你看现在呢?」「火枪诞生的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你看现在军队还用弩吗?」

实话说讨论问题采用类比的手法,是最低效的一种。这些说法已经假定5g是还没长大的小孩,刚诞生的汽车或者火枪了,自然结论只能有一种。但历史远非如此简单。

火枪刚诞生的时候,还有一种投射武器问世,就是上图这种气枪。1580年最早在瑞典问世,当时还是火绳枪流行的时代。和火绳枪相比,气枪有很多优点,比如几乎不会产生烟雾影响射界,噪音小方便打猎,装填更快没有炸膛之忧,而且在大雨天等恶劣天气下也可以使用等等。枪口动能和准确度方面则和火枪相仿。在当时的人看来,气枪和火枪哪个会主导未来的战场还真不好断言。许多贵族都站在支持气枪这一边,因为气枪开火很隐蔽,方便他们在郊外打猎。一个故事是,有个钟爱火枪的贵族去打鸟,但火绳枪使用前要点燃线头,保持闷燃。而再傻的鸟看到有人拿著根棍子指著自己,棍子上还不断冒出火星,也知道逃跑了。结果这个用火枪的贵族最后屁都没打到,沦为笑柄。

后世的我们来看,火枪胜过气枪是理所当然的。前面说的那些缺点,比如烟雾遮挡射界被无烟火药克服了,打猎不方便被雷汞底火克服了,受天气影响被油纸定装弹克服了等等。但在刚刚告别弓弩时代的人来说,这是很难预测到的。现在,气枪只有在少数体育赛事和娱乐活动中才能看见了。而火枪主宰战场了几个世纪。

所以说,并不是每一项科技,每一项技术突破,最终都会大放异彩的。有些科技确实会成为「火枪」,也有些最后成了「气枪」。把每一项新科技都看作「刚出生的孩子」「刚问世的火枪/汽车」是不合理的。

这也是我认为5g的商业前景有限的原因。大大提高的基站密度和能耗,意味这5g的推广成本将比4g或者3g成倍增长。而它几乎还没有看得见的应用落地。「何同学」们说,4g催生了移动支付,催生了短视频和手机游戏等等,其实并不确切。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短视频软体抖音在东南亚和南亚相当火爆,很多中国网友还以「印度人/菲律宾人/马来人离不开我们的抖音、王者荣耀」自豪。实际上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地区移动网路根本就是辣鸡,3g速度能不间断就不错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些app的流行。有些人非把4g和这些捆绑在一起,无疑是睁眼说瞎话了。

早在3g还没普及的时代,人们就用PC上网浏览图片和视频了。在智能手机流行前,大部分人都用过mp3听歌,mp4看视频,那会儿大家就都在期待手上的这些设备能够联网下载新歌新视频了。可以说iphone就是itouch的替代品,添加了上网功能。整个移动端的发展,都可以看成是PC端生态不断向下转移的结果。而现如今,PC除了性能更强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是移动端做不到的了。这就让5g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至于5g和VR,5g和自动驾驶,5g和远程医疗。任何人只要仔细的思考一下就能看出其中不靠谱的地方,VR需要佩戴完全遮挡视野的头盔,几乎不可能在移动场景实现。自动驾驶要依赖本地运算和感测器,不能靠随时可能卡顿,延迟的移动信号。远程医疗在固定场景的话,更适合光纤,而一架能把患者快速运到医院的直升机也比在救护车上安装手术机器人靠谱。

有人也想像过5g支持下的云手机,我的看法是,手机至少要有显示屏,要有电池,要有处理移动信号的基带晶元和内存。林林总总下来,并不比正常手机小,而它对网路环境的依赖和对流量的消耗简直是可怕。

所以我并不看好5g短期内的商业前景,也许拥有5g专利的华为/高通/爱立信等厂家能靠卖基站赚一笔钱。拥有最先进5g晶元生产能力的台积电能靠卖晶元赚一笔钱。但对于普通消费者,电信服务商,手机厂商来说,5g都没什么大用。

我唯一看好的,是5g作为专用网路,在少数特定场景下的应用。以及5g可能解决AR木桶上的一个短板。

----------------------------------------------------------------------------

说完了对5g的看法,我再谈谈星链。

前面说许多5g的拥趸都表示不要让想像力限制了自己,或者「刚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汽车论「」火枪论」等等。但是星链显然没享受到这一待遇,同样是新的通讯技术,很少人说刚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了。仿佛5g话题下的技术乐观主义氛围被一扫而空了。

不过星链也不是小孩子了,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就想开发出一套卫星激光通讯技术,用来和战备值班的战略核潜艇保持24小时联系。(想想看,战略核潜艇可是拥有无形中摧毁一个超级大国的力量。而且从公海或第三国领海上发射,还不好断定袭击者是哪一国的。这让当时的美军高层和总统可是寝食难安。最好是24时全程在指挥部的监控下才安心。)最后这套星光传输技术倒是开发出来了,可惜一点儿也不实用,毕竟需要的卫星太多了,不然速率太低,还不如无线电。这项技术随即被束之高阁,看起来又要变成一项「气枪」技术了。

后来Nasa又拾起了这个技术,用来搞月地通讯,同样推进了一段时间,因为重返月球计划的不断推迟,也处在龟速研发状态。

到了90年代,海事卫星公司和铱星诞生。卫星通讯仿佛终于找到了一条盈利之路。海事卫星公司今天每年十几亿美元的营收,除了为海上提供服务,还替驴友,登山爱好者,以及各种不在服务区的用户提供通讯服务,活的还比较滋润。铱星公司重组后,靠著美军的大单(海湾战争突然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复活,如今也算是蒸蒸日上。

星链基本上可以看成上面两个计划的升级版,延迟更低,网速更快。和同步卫星轨道相比,星链卫星的高度只有前者的百分之一,极大压缩了延时。而且,过去卫星的物料成本往往不到其最终成本的十分之一。基本上在星链以前,每一颗卫星都是定制的,手工组装的,还有巨大的研发成本。而星链卫星巨大的规模,使得研发成本被极大摊薄,流水线工业生产卫星成为可能,这就节约了成本。

而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更是把发射成本极大的降低,发射运力极大的提高。2020年才过了一半,spacex就往近地轨道发送了约500颗卫星。这个运力超过了spacex以外的总和。(中国的长征3系列报价和猎鹰9相仿,但是运力不及,何况产能也跟不上。)从技术上讲,starlink在2027年前完成12000颗卫星的部署是完全现实的。

技术上既然能实现,那么考虑的就是商业上的可行性。有人说starlink的带宽还不足以满足中国一个省的人以4g速度同时上网,所以肯定是忽悠。按照这个逻辑,海事卫星公司的总带宽还不够一个县的人同时上网,所以也是忽悠了?

简单的思考一下,海上大概漂著2000多万人,确实不如中国绝大多数省的人多,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同时都在刷视频。发达国家多的是地广人稀的区域,仅美国就有3000多万人还要使用昂贵的卫星电视服务。拿下这些市场,星链就生存无忧了。而随著航天技术的迭代,成本进一步降低后,盈利可期。

何况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飞机,金融机构,这些也都是星链的潜在客户。在我看来,和5g不同的是,星链的客户和应用场景是更加明确的。

还有一些对星链的攻击集中在阴谋论上,比如太空垃圾说,占轨道赚钱说,卫星武器说等等。关于太空垃圾说,我的理解是,近地轨道是一个面积大于地球表面积的球面。而starlink最终会分布在三个高度上。这三个轨道面相加,面积超过三个地球的表面积。42000颗办公桌大的卫星均匀的分布在这么大的空间上,是极其稀疏的。差不多每颗卫星占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空间。好比你在无人的北京开著车,另一个人在天津开著车,你们相撞的概率有多大?几乎并不影响人类进一步的太空探索活动。反而星链计划对航空运力的极大需求,会促进人类迈向宇宙的步伐。

而到达寿命后,starlink卫星会坠入大气层烧毁,并不会成为永久的占位符。(在低轨高度依然有极其稀薄的大气存在,没有动力维持高度的话,航空器会在短时间内自然坠毁。这也是为什么星链卫星携带离子推进器的原因。)

至于卫星武器说,威胁国防论。倒不完全是捕风捉影。星链计划诞生之初,就收到了美国空军的赞助。而现在,它也在不遗余力的向美国军方推销自己,并且已经获得了极大成功,至少陆军已有签约意向。

这一全球卫星通讯系统和军方结合,对星链来说是利润无忧。对美军来说,则是极大的提高了战区的通讯信息化水平。甚至可能催生新的作战方式,比如庞大的无人机航母。由退役飞行员在本土操控加简单AI配合,这就避开了AI杀人的伦理难题,还有望极大降低美军伤亡率。不用照顾脆弱的飞行员肉体后,无人机可以实现难以想像的机动性。

正是因为星链同时具备巨大的军事潜力,所以更不应该贬低,而且要加以重视。把「敌方」的强大之处或者领先之处说的不堪一击一无是处那是义和团大师兄的做法,于国于事无益。所谓料敌从宽,对手的先进要正视,还要奋起直追。欢迎大家支持中国的类似计划,鸿云工程。

以上就是我对5g和星链的一点浅薄看法,我作为一介普通人,无法影响这两者中任何一个的推进。在知乎动笔,也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

事实上我也很可能看错,投资者又不是先知,能看对50%以上就很了不起了。也许5g就像当年测试星光通讯的美国海军一样,看似没啥用,最后却蕴含了时代变革的种子。


来来来,我给你们发一个 「胖子三连」!

科技先锋马斯克,

阿米救星特朗普。

舌说欧盟蓬佩奥,

治国良相彭斯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