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本身都解釋不了自己創造的金融衍生品,華爾街等問題。

華爾街賺錢的沒有金融學家操盤手,華爾街一流事務所要的是金融學府畢業的飢餓學生。從這些我們就能知道,學問和操作完全是兩碼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和放血治病一樣,都會變成歷史上的笑柄。

有沒有中國人真的一點不重要。


著名經濟學家都是外國人,中國經濟缺卻發展的最好。

是啊,為什麼?

是經濟學家的問題呢?還是中國經濟的問題呢?


為什麼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是外國人?因為他們外文好,數學也好,智商也高。

有沒有對經濟學這方面有卓越貢獻的中國人?有啊。以本人的孤陋寡聞來說:

張維迎,埋頭於媒介經濟學,孕育了「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如吳敬璉等等等等)。

黃人吉,發明了機器能勞動,譬如老黃它能耕地能產奶,否決了勞動價值論,開創了人類新文明。

轉帖:

水牛奶、黃牛奶、奶牛奶有什麼區別,或說各自有什麼特點??

www.zhihu.com圖標


石壽永,林毅夫,田國強,錢穎一,張五常,楊小凱,還有一些美籍華人鄒至庄等等。

上一代的有厲以寧,孫冶方等。


林毅夫教授說,經濟學是研究最受關注的國家最受關注的經濟現象的學科。所以一戰前,經濟學家大都出現在英國(或者在英國工作許久的外國人),後來在美國也一樣。

一個是影響範圍大小,自然決定受關注程度;二來因為影響所以普適性更大,有點大國改變市場的意思。所以世界也關注,所以更著名。

國情決定基本面吧,學術上的思考深度和能力,我不覺得有什麼區別。

ps:我國也有不少老前輩的


楊小凱。

絕對的天才,可惜死的早。做出來的東西和主流又稍有不同。

至於別的,什麼鄒恆甫,錢穎一,林毅夫,雖然也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但真要說學術貢獻是不大的,還不如張五常。


石壽永。錢穎一。李其。李龍飛。白聚山。


太多了吧,樓上都說了好多了,他們都配,還有將來的我,哈哈哈哈哈


有,比如獲得過兩次諾獎提名的楊小凱。

楊小凱(1948—2004),提出了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把亞當斯密和楊格提出的分工理論數理化,把新古典經濟學遺忘的分工理論重新找了回來。


有啊 。兩位至關發展經濟學大師。二元結構理論和三元結構理論的奠基人。

不過中國自己都不宣傳

第二個宣傳倒是經常宣傳,但不宣傳他經濟學大師的身份


這個問題不僅限於經濟學科,其他學科都是如此,至於為什麼,大家都懂


不僅僅是經濟學,沒啥學問有大成果的,不是一個研究的文化氛圍


我不著名,但是對經濟學有卓越貢獻:資本異論。


張培剛

印象中,張五常口中和弗里德曼、諾斯、阿爾欽等等這些大牌都是「稱兄道弟」,但是卻寫過一篇《為大哥序》,此大哥正是張培剛,那是張培剛的博士論文《工業與農業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在50多年後重印。

1945年,張培剛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獲得1946 -1947年度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最佳論文獎和大衛·威爾士獎,當時還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大衛·威爾士獎可謂是經濟學界最高獎項,薩繆爾森早張培剛幾年也獲得了此獎。

1979年,發展經濟學大咖 劉易斯(劉易斯拐點那個劉易斯)和舒爾茨 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兩位對農業與工業發展提出相異的看法,張培剛博士論文的觀點和舒爾茨的非常一致,可惜老先生在學術界如一顆流星,耀眼閃亮過,又轉瞬即逝。

1949年,張培剛辭掉在聯合國的職位,回國。

1952年,由於資本主義那一套怎麼能用來指導社會主義國家,張培剛被任命擔任華中工學院第三校建設規劃辦公室主任。

從此,學術生涯終……

儘管如此,一定程度上,《工業與農業化》還是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之作,至少之一吧。


經濟學對應人類的經濟文明,文明對應文化,文化對應哲學。你應該問,歐美享譽世界書寫人類文明新高度的偉大哲學家都有那些人,再問下你認為的國外偉大經濟學家們和偉大哲學家有何傳承關係?

我國對經濟學貢獻大的經濟學家,準確來說我國對人類經濟文明書寫貢獻大的人。這樣的人,且享譽世界並被各個國家和民族認可後為他封「經濟學家」,我沒聽見我國有這麼大經濟文化成果產出的人。


這是因為裁判都是外國人。經濟學並不是一門科學,更多是用來解釋的。我們現在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是根植於西方的政治人文環境,在特殊的歷史時間誕生的。例如自由經濟的鼻祖是英國,但是在1860年後,英國工業革命的勢頭被德國和美國趕上,英國本身這就對自由經濟產生了懷疑。為什麼?因為自由經濟是生產力最強盛的國家才有資格倡導的,在產品上可以碾壓其他需求國。中國有自己的背景和體系,根於自己國情的東西,不一定被西方主流認可,也沒必要讓他們認可。有本事他們新自由主義把自己的潛在GDP和貧富差距解決解決,不然全國都是經濟學家也沒用。經濟學家無法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分配體系不是經濟學能夠涉足的。


或許,大家都忘記了一個人——管仲。稱他中國經濟之父都不為過。此外,關於經濟學家這事,我是這麼理解的,有兩點。其一可以理解為盎司與兩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學」家是國外人的稱呼,而在中國我們是道家、法家、儒家、墨家、雜家、楊家等等,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治國之道與通商之法(經濟建設)。其二,中國是農耕血親的社會結構,簡單來說就是自給自足的生存模式,說白了都在解決人口吃飯的問題,壓根沒有什麼「剩餘價值」或「過剩產能」之說,就此背景下大家還談何經濟通商之道?個人觀點,歡迎斧正。


張五常教授可以算


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在不斷試錯,而西方已經試錯幾百年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