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中的m和ng很多讀成b和g,網路上大部分談到這個問題的都認為是次濁全濁化了,也有說是內爆音的。既然如此,談到有全濁聲母的方言是總是只提到吳語和老湘語呢?


閩南語有沒有全濁聲母?

先糾結「閩南語」的定義——廣義上的閩南語包括泉漳片、潮汕片、雷瓊片、閩西片、大田片以及大大小小的各類方言島,甚至可以作為上述方言與莆仙閩語的共同祖語的非正式稱呼;狹義的閩南語僅指泉漳片及其方言島本身,在本問題下可以先假定「閩南語」取狹義而不取廣義。

接下來針對描述進行敘述——

閩南語中的m和ng很多讀成b和g

  1. 閩南語(狹)中的m、n、ng和b、l、g可以說是一組互補的音位變體,本身並沒有對立,如「麻」既可以讀[mua?]也可以讀[bua?]、「我」既可以讀[gua]也可以讀[?ua][1],因此在音位上的標記一般合併為一組,但形式上可以根據實際區別分別標註為鼻聲母m n ng或非鼻聲母b l g。

網路上大部分談到這個問題的都認為是次濁全濁化了

2. 「次濁全濁化」說法不準確,b、l、g實際語音豐富多樣,大多數方言點仍作鼻濁音[?b ?d ?ɡ],當然l經常閃成[?]可以不算;實際上方言點裡的b g經常出現擦化或內爆等現象,讀作[β ?]或[? ?]等,但依然與同部位鼻音互補。

舉個窩自家的栗子:廣東博羅縣龍溪鎮閩南語「馬買尾衛月」分別讀作[?i? ??? ?u? ?u? (?)u?]……

也有說是內爆音的

3. 參見第2條

4. 此外在所謂「漳腔」和一些「老泉腔」、戲曲「泉腔」里也存在濁擦音j/(d)z/,來源是古日、喻兩母。(雖然年輕人總喜歡歪成l、g什麼的……)所以回到我們的問題「閩南語有沒有全濁聲母?」,很明顯是有的,不過只是共時平面上的「全濁聲母」,而非歷時意義上的「全濁聲母」

5. 待續,目測是要咕了……

參考

  1. ^閩南語鼻化韻的鼻化貫穿整個音節,因此即使聲母為鼻音,只要鼻化沒有貫穿整個音節,一般都會被識別為非鼻化音節。


因為那句表述是站在歷時和音位角度說的,雖然是表述略有點不嚴謹

提到吳語和老湘語是指它們都從中古漢語那裡完整繼承了全套的濁音系統,保留了清濁對立和塞音三分的局面,這是歷時角度和音位角度說的。簡單說就是古漢語讀濁,吳語和老湘語今日還讀濁。

閩南語這種已經把中古漢語濁音清化了,但後期又拿出別的音演變成新的濁塞音的,與古漢語沒有繼承關係,是自己的獨立演變(或者用圈內話說就是『野雞』了,不但沒繼承中古漢語濁塞音,還折損了中古漢語的鼻音)。更何況,閩南語沒有濁d,也沒有吳語那樣完整的濁擦音系統,所以自然不存在所謂的『全套濁音』。


現代語境下的全濁是一個歷時概念。所以閩南的全濁已經掛了,併入全清(少數次清)了。


我覺得可能是把「濁音」限定在了/b d g/之類。而閩語由n ng轉來的濁音,是鼻濁音/?b ?g/。此外內爆音是/? ?/。雖然怹吳有些地方的濁音也是所謂「清音濁流」的/p? t? k?/云云……。

雖然有些地方的閩語有濁擦音/z/


溫州一個閩南語方言島存在全濁聲母,卻是受周邊吳語而返濁形成的。反正也存在了,也可以算有吧。

之前看過一篇論文,裡面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閩語經歷過兩次的濁音清化,一次在從上古漢語分化之後,自身開始音變,所有的濁輔音清化,六朝之後受中古漢語影響又返濁,中古末期或者近古時期又開始清化。論據是因為閩語濁音清化的規律有2個歷史層次,通過對比溫州的閩南語方言島出現的返濁現象進行論述。

*1.陶寰《吳閩語云、匣母的讀音和閩語全濁聲母的清化》


之前貼吧里別人發的,來自鄭張尚語言學論文集。不過後來研究那個閩南語方言島的濁音應該是同當地吳語接觸後起的。


全濁聲母作為一個傳統音韻學概念,其表示的除了具體音值,還有音位和轄字。

不然,我們總不能說普通話還有章母吧。


所謂的「全濁聲母」在任何語言中都不存在,這是因為輔音只在單獨使用時才可能讓聲帶振動,而在和母音相拼時,輔音只是一個口形並不發聲,發聲的是母音,而聲母相對於韻母存在,也就是說只在音節當中才可稱為聲母,有韻母在輔音就是一個要多短有多短的過程,不可能讓聲帶振動。

有些方言中會把一個字讀成兩個音節.聲母一個音節,韻母一個音節,比如粵語的「妖」就是「衣烏」兩個音節,衣和烏聲帶都振動,仍不能稱「衣「是全濁聲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