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菜鳥,

看到各種大神對於配料的掌控簡直神乎其神,但是每次看完菜譜。總發現上面有幾道調料家裡沒有,於是各種補貨。家裡調料已經堆成山,做菜喜歡亂搭,結果可想而知,五味陳雜。求大神介紹一些調味料的基本用法,搭配。能想到的有料酒,生抽,老抽,魚露,耗油,芝麻油,黑胡椒,白鬍椒,花椒,生粉,香芹,八角,桂皮,香葉,郫縣豆瓣醬,蔥,姜,蒜瓣,蒜葉,各種辣椒,彩椒,剁椒,芝士,黃油,芥末。。。。。

或者說一下各種菜系的必備調料。如川菜,湘菜,西式餐點。。。


料酒是黃酒加了點其它的香料,一般是給腥味比較重的魚及肉類食材去腥,預先腌制,素菜不需要加。如果在炒菜時加的盡量不要太多,否則黃酒味比較重,影響整體味道。

生抽和老抽都是醬油,生抽用來涼拌,蘸餃子,或者給菜加醬香和鹹味。老抽是生抽中加入了焦糖,一般不直接生吃,用來給肉類菜上色,提香。紅燒類菜肴可以用老抽取代自製糖色,比較省事(感謝評論區更正,糖色主要是上色,不增香)。

蚝油可以用來取代味精或雞精來提鮮。它的鮮味的主要成份來源是谷氨酸鹽和核苷,和味精差不多。廉價的蚝油,生蚝汁的成份分少。葷素都可以放蚝油,沒啥限制。但不要太多,蚝油中往往含有比較多的鹽,加入蚝油後應少放鹽。一些純素的菜加點在調味時加點蚝油,可以讓食物有類似海鮮的風味,比如,蚝油生菜。

香芹,薄荷,香葉屬於萜烯類香料。這種香料有種清新的香氣,用來給食物增香,一般比較濃,比較容易揮發,吃之前離的很遠就能聞到。燒烤或是煎制肉類可以加一些這類香料增加香氣。

八角,桂皮,丁香屬於酚類香料。這種香料,相比萜烯類,不易揮發,更易溶於水。所以聞起來不沒那麼濃的氣味,但吃的時候容易感受到。它們可用來給肉類增香去腥,燉肉加這些香料比較合適,酚類物質溶於水後滲入肉類,會讓肉類吃起來更香。

黑胡椒,白鬍椒,花椒,各種辣椒,都屬於辛辣類香料,可以刺激食慾,讓人吃起來感覺比較爽。黑胡椒,白鬍椒,花椒會有吃起來比較麻的感覺,同時它們也含酚類,可以達到去腥增香的效果。各種辣椒,辣度和香味也不太一樣,比如二荊條增色,小米辣提味,子彈頭增香(感謝評論區更正)。

蔥,姜,蒜也有辛辣味,可以為炒菜調味,也可以給魚或肉類去腥。

芥末,辣根,山葵也屬於辛辣類香料,它們的辣味來源主要是異硫氰酸鹽,和辣椒的辣椒素,生薑的姜椒素不同,這些香料的辣味在室溫環境下就可以揮發,所以在吃的時候會有那種讓人嗆鼻子的感覺。一般配合其它菜食用,增加食慾。

生粉就是土豆或玉米澱粉。它可以用在腌制時肉類時,包裹住調料,鎖住食材內部的水分和易揮發物質,保持食材的味道。也可以用來給食物勾芡,使最後的成菜湯汁更濃稠,增加賣相,食用時也容易保持味道。

芝士,黃油,西餐西點類用的比較多。芝士是發酵的牛奶製品,可以提供奶香味;黃油是牛奶中提煉出的油脂,可以起到起酥,增脆,增香的效果,對應的中式甜點一般用豬油。

一般經驗是:做非肉類食物時,不需要用除辛辣類之外的香料,辛辣類香料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做腥味比較大的食材,如深海魚,先用料酒/黃灑/啤酒/白酒 + 蔥姜+胡椒/花椒粉(如果用的是料酒,也可以不用,因為料酒里一般含有這類香料)腌制去腥。腥味的來源很大部分是血水,清洗凈血水很重要,去除血水時可以加一些鹽用水泡一下。比較新鮮的食材,如果要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烹飪階段盡量少用或不用香料,免得香料掩蓋住食材的本味。

各種香料本身的成份都比較複雜,一種味道往往來自很多種物質的組合,反應;不同的香料也有不同的香味,很難用語言描述。做飯這件事,還是實踐出真知,調料什麼的,沒什麼太嚴格的一成不變的用法。

補充說明魚腥味的來源:深海魚和淡水魚的腥味主要來源不同。深海魚為了抵抗水壓體內會有很多氧化三甲胺,氧化三甲胺是海鮮風味的主要來源之一,它本身是屬於人們喜歡的『鮮』的味道。但它的分解後產物三甲胺和尿素之類的物質卻有很重的腥臭味。魚的血液中有較多的氧化三甲胺代謝後產物,海魚離開水後,細菌和魚體內的酵素也會加快氧化三甲胺的轉化。所以,新鮮的,清理好的深海魚的肉並不腥。淡水魚中有較少的氧化三甲胺,淡水魚的腥味主要來源於水體中的腐敗物質和微生物,所在談水魚處理時除了要放乾淨血,還要清洗乾淨它的體表。

推薦你看看王剛的視頻

Bilibili 美食作家王剛R

王剛的廚房技巧 篇四:34種常見廚房調料用法大全

王剛的廚房技巧 篇二:12種常見香料怎麼用?

再推薦一套書,這套書不是教你怎麼做菜,對提高廚藝水平沒幫助。它告訴你隱藏在食物和廚藝下的科學,屬於食品科學一類的科普讀物。

食物與廚藝 (豆瓣)


在這個回答里,我不會講某一個調味料的具體用法,而是講講調味的基本原則。只要遵循這個原則,「亂搭」也能搭出好吃的菜。

實際上,每次給菜品調味,我都是根據家裡現有的調料「胡亂」搭配一通的,看起來毫無章法,這個加一點那個加一點,但基本從來沒有出錯過。絕大多數時候都還挺好吃的。

我向來認為,做一個菜,用了什麼調料是其次,真正重要的是綜合運用調味的基本原則,把手頭有的調料好好利用起來。也是這個原因,我很少去寫專門的食譜,而是總結廚房裡那些最基礎的規律)

今天就專門來聊一聊,什麼是調味的基本原則,日常做飯時該如何加調味料。

全文大約四千字,沒有一張配圖,看起來會有點枯燥。

但絕對值得多讀幾遍慢慢消化。

NO.1 調味的基本原則:咸+甜+酸

味覺的基本組成,無非是酸甜苦辣咸鮮基礎六味。任何調味料,都可以分解為這幾個元素。

鹹味是基礎。甜味能融合百味,使整體更和諧。酸味可以提亮味覺,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咸+甜+酸是我在做菜時腦子裡一定會思考的一道公式。除了有些比較簡單的菜,比如加點鹽和醬油炒一炒就上桌的青菜外,其他的,這三種元素一般都有,我會按以下順序問自己這些問題。

思考順序:

1:我該加哪些鹹味的調料?

鹽、生抽、老抽、各式醬油、魚露、各種醬料、蚝油......鹹味的調料無窮多,一道菜可以選擇幾樣搭配。鹽、生抽、魚露是百搭的基礎款,可以無腦和其他調料組合。

其他的、如果你擔心不好把控的話,最多就加1~2種。有些專業廚師可能會用上很多香料組合出非常複雜的味道,這個我們就不學了,家常菜基本用不上。

但對於家裡只有一瓶醬油一瓶醋一包鹽和味精以及白糖的朋友,我建議不妨多嘗試一些新的風味。

蚝油曾經也在我的基本款清單之中,它的用途確實挺廣。但由於市場上常見的蚝油大多都是勾兌產品,而且取用也甚是不便。漸漸的我就用的比較少了。家裡會常備小瓶的李錦記舊庄蚝油放冰箱,做黃燜雞、蚝油燜香菇等菜時拿出來用。

一般我們對魚露的印象是泰國或廣東常用的調料,其他地區用的很少。國際上,魚露和醬油也總是會被打上「很亞洲」的標籤。但其實不止是亞洲菜,做西餐你都可以放一些。它們是跨領域非常好用的調味品。

買生抽(醬油)和魚露,可以把預算放高一些,選擇成分表上沒啥亂七八糟的添加劑的為宜。

我平時用的都是這個牌子的魚露京東¥ 98.00去購買?

2、我還可以加哪些甜味的調料/東西?

有些鹹味的調料其實也帶有一點甜味,例如,醬油、蚝油、甜麵醬等,如果前面已經加了,那這一步要把它們計算在內,適當減少或不再添加。

常用的甜味調料包括:白糖、冰糖、紅糖、焦糖化洋蔥、炒過的大蔥/小蔥、各類水果、飲料(如可樂)、酒類(如甜米酒、果酒)...還有一些帶點甘甜的食材,比如胡蘿蔔玉米紅薯等。

許多水果都可以入菜,它們酸酸甜甜,搭配各類菜品毫不違和,一點也不會黑暗。

只要手頭邊有吃不完或者不好吃的水果,我都會嘗試去做成各種各樣的菜。菠蘿、蘋果、橙子、小番茄、百香果、芒果、榴槤、柚子、無花果、獼猴桃、椰子、牛油果......在我眼中,水果就是一類來源廣泛、創意無限且低成本的調味料。(這個成本低倒不是說水果便宜,而是使用成本低)

甜味調料最好邊加邊嘗,嘗起來不能有非常明顯的甜味——如果不是做酸甜口這一類甜味特別重的菜肴的話。

至於該怎麼把握這個度,就靠多多實踐吧。如果不是很熟練,就盡量少量多次添加。

雖然到這裡我講的是先思考鹹味再思考甜味,其實實際應用時沒有嚴格順序。甚至我以前還提到過,最好是先加糖再加鹽。

對此,我的建議是:怎麼順手怎麼來。可以第一步先加糖,然後再慢慢的調整鹹味和甜味,直到覺得合適為止。

3、我是否還需加點酸味?

一樣也是先分析之前有沒有加過酸味的調料。比如水果提供甜+酸,酒類提供甜+酸+鮮,然後再想是否還需要加點酸。

如果不確定,那就加加看看唄檸檬汁/青檸汁是不容易出錯的選擇,它們的酸味清新,搭配起來很少會顯得「用力過猛」。醋的個性稍強,根據我的經驗,米醋、葡萄酒醋、雪利酒醋、白醋比香醋、陳醋好用(也看個人口味),我最常用的是米醋。有時我會組合不同的醋和其他酸,突出酸味的「層次感」

「層次感」在調味中好像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名詞,但它所被賦予的意義卻涵蓋多個方面。如果你對這個詞感到陌生,那就——

多讀幾遍。(認真臉.jpg)

其他常用的酸味調料還有:番茄、番茄醬、酸菜泡菜酸黃瓜等腌製品、酸梅/酸梅醬、無糖酸奶等。

和甜味很像,如果想起到一個「讓人覺得好吃,但說不出到底好在哪裡」的神秘的提味效果,那麼酸味調料一定一定不能加多。成品不能明顯吃出酸味,有一點就夠了。

相關文章回顧():

學會用鹽,你就學會了廚房裡最重要的一項技能(第一部分 | 非常重要!必看)

日常合集(4)| 便當系列(A部分相關)

總覺得調味太單一?不妨試試加點酒吧(全文重點)

NO.2 基礎六味之鮮味

以前的我有一個誤區:烹飪中把鮮味看的過於重要,一個勁的給菜肴整「提鮮」的東西。

總覺得我這個菜差了點什麼?可能是「鮮」吧。按著這個思路去解決問題,我得到的是一堆疑問:

為什麼我用辛苦熬了倆小時的高湯做菜卻感覺沒有加分?為什麼我的小雞燉蘑菇就是沒有隔壁老黃做的好吃?為什麼我已經窮盡了可加的鮮味食材,做的菜還是平平無奇

這是因為,「鮮」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東西。如果我們劃分一下等級,鮮的地位和酸接近,它屬於一道附加題。

那為什麼我把酸放在第一部分寫,鮮卻是第二部分呢?

這是因為,「鮮」常常伴隨著「咸」存在(被動),而酸需要我們刻意添加(主動)。也就是說,在你按咸+甜+酸的原則調味完,鮮味可能已經自然的融入進來了。

比如醬油、蚝油—咸+甜+鮮;酒—酸+甜+鮮;魚露、腐乳等發酵品—咸+鮮...

這個階段,我會問自己的問題是:

再加點鮮味可以讓我這個菜更出色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應該加點什麼?

這個時候也有一條百搭的原則:把原計劃里要加的水換成高湯。

(專欄里有發過高湯的文章,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雞高湯可搭配各種肉類海鮮蔬菜(最最常用百搭),豬骨高湯也差不多都可以搭,魚高湯蝦高湯搭配海鮮類,素高湯可搭配蔬菜或肉類,牛高湯搭配牛肉或重口味的菜肴。這是我常用的搭配方式,但有時也會瞎幾把搭混搭,例如用牛骨高湯去燉雞肉,結果也還挺不錯的。

其他常見的鮮味元素還有(其實也就是煮高湯常用的材料):香菇等各式菌菇、海帶、小魚乾、蝦皮、蝦干、乾貝、番茄、火腿、乳製品、肉類、味精等。

說到味精,多講兩句:味精我一般會在調味很簡單的情況下使用,例如用鹽+白糖+味精+(胡椒粉)的組合炒一些不需要醬油上色的菜,通常是炒蔬菜。

其他時候想增鮮,更多的選擇是魚露。魚露,是和味精作用相似、高一個段位的替代品。

NO.3 基礎六味之辣苦

咸甜酸鮮之後,再來說說辣。準確來說,辣是一種痛覺,和其他幾味有本質上的區別。但這些都不重要,對待辣味,就一條:

愛吃辣就加,不吃就不加。加不要加多。

因為辣味過重,很容易掩蓋食物的其他味道。只留下「好辣/好刺激」的印象。久而久之,味蕾可能會被鈍化,吃飯沒點辣都覺得沒味。

我平時做菜很少放辣椒。偶爾加一點,能起到促進食慾、提升味覺層次的作用。但如果你一丁點辣不沾(或者多一步嫌麻煩),就沒有必要為了這點好處特地加兩根辣椒。

我常用的辣味調料有:小米椒(鮮)、干辣椒、辣椒面、青紅辣椒、泡小米椒、老乾媽、郫縣豆瓣醬、剁椒等。

再說說苦。這個就更簡單了。

任何時候,都不需要考慮往你的菜里加苦味的調料。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你從你的菜里吃出討厭的苦味,先看看加糖能不能掩蓋。實在不行,

重做

NO.4 總結與實踐

這篇文章分析了基本的調味原則,總結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靈魂五問):

1、我該加哪些鹹味的調料?(鹽、醬油、魚露)

2、我還可以加哪些甜味的調料/東西?(白糖、冰糖)

3、我是否還需加點酸味?(檸檬、醋)

4、再加點鮮味可以讓我這個菜更出色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應該加點什麼?(高湯)

5、要不要加點辣?(愛吃就加,不要加多)

6、每一步加完後記得嘗一嘗。

當你碰到一些不認識的調料或醬料,也可以先拆分成酸甜苦辣咸鮮這六個基本元素,然後按以上方式套用。比如,新買了一瓶英式伍斯特辣醬,咋用?你就可以把它分解為酸辣甜。再比如,看著家裡的黃燈籠辣椒醬快過期了,捨不得扔,如何利用?就可以分析它的主要味型是咸鮮辣。

這樣的組合基本不會讓你出錯,偶爾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我在實踐中就是按這樣的思維方式做菜的,舉一些例子。

比如說,某天我買了兩條甘蔗,沒吃完,就把它切碎煮了水,代替白糖使用。(充分利用每一種食材)

又有一天我買了一瓶無糖酸奶,吃了幾口覺得太難吃了準備拿去燉雞,於是把酸奶分解成「酸」和「乳製品」兩個元素,為它搭配了氣質相符的淡奶油和乳酪,又整了點咖喱。加了鹽、魚露(咸),糖(甜),腌檸檬、酸奶(酸),倒入雞高湯燉煮,成品還不錯。

......

又是一篇很長的文章,但值得啃。不誇張的說,如果你掌握這篇文章的精髓,那麼恭喜,你已經掌握了過去近三年時間內我在廚藝這條道路上通過閱讀、視頻、課程、實踐等等途徑所習得的最精華的那一部分

彼時,不管身在一個怎樣的廚房、有何種調料,相信你都能憑「感覺」遊刃有餘。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小川食堂


給你們一個網站,足以解決烹飪苦手所面臨的絕大多數調味問題。

聯合利華飲食策劃-專業廚師掌上菜譜庫網站?

www.unileverfoodsolutions.com.cn圖標

注意調味方案都是基於某種專門開發的標準調味包,去淘寶搜一搜,有驚喜。

實際上,很多連鎖餐廳用的就是這些方案。

對沒學過烹飪的普通人,活用這個工具已經可以做出不少可以鎮住場面的大菜了。

———

sorry,開始放的是新加坡版,現在更新為中國版。


各個調料的特性,以及食材、調料的最佳放置順序。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細節,其實往往是一道菜好吃與否的決定性瞬間。了解了這些,之後再做菜,就會事半功倍了。

今天就來做一道非常常見也非常好吃的燜面,其實燜面做法挺簡單的,這次特別拎出來單獨安利,是想要藉助這一道十分家常的燜面,更明確生動的闡述各個步驟中,不同調料適合添加的時機和原因

【曼食慢語】手把手一步兩步三步教你做燜面曼食慢語的視頻 · 6.4 萬播放

排骨豆角燜面

食材:

肋排 370g,豆角 250g,鮮麵條 300g

調料:

黃酒 1大勺,蚝油 1大勺,生抽 2大勺,花椒面 1小勺,香油 1小勺,白鬍椒 1小撮,糖 1小撮,鹽 1小撮,薑片 4片,蒜頭 1瓣,八角 1個

- step 1 -

排骨冷水下鍋汆水,水開後關火,將排骨洗凈瀝干

- step 2 -

將豆角洗凈後掰成段,切幾片姜,放置一旁備用

- step 3 -

起一口鍋,預熱後再下油,然後下瀝乾的排骨,耐心炒到表面出現焦黃色(熱鍋+瀝乾的排骨可以有效防止粘鍋)

排骨在熱油中翻炒產生微微焦黃色,產生美拉德反應,也是香味的重要來源,所以排骨要第一個下鍋。

- step 4 -

微微焦黃的排骨中放入薑片繼續翻炒

生薑的香氣成分中有部分是脂溶性的,所以需要和熱油直接接觸翻炒

- step 5 -

接著在鍋中下八角、花椒面

這兩種香料的水分含量低,容易炒糊,所以放在薑片之後

- step 6 -

稍微翻炒就下入黃酒(黃酒屬於水性食材,下鍋能立刻降低鍋內的溫度防止糊鍋)

酒還可以和排骨中氨基酸產生酯化反應,增添香味

- step 7 -

加熱水沒過排骨,轉小火蓋上蓋子繼續燉煮2、30分鐘,具體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調整

- step 8 -

當排骨的肉質軟到可以用叉子輕易插進去時,下兩大勺醬油

用生抽顏色比較淡,用傳統醬油顏色會深一些,兩種都可以

- step 9 -

加一小撮鹽,一小撮白糖,然後蓋回蓋子繼續燉煮

因為醬油本身有鹹味,所以鹽放在之後能更準確控制鹹味,白糖有提鮮作用

- step 10 -

另起一鍋,加入少量的油將豆角爆香

接觸熱油的豆角能減少一些水分,並且再次美拉德反應產生香味

- step 11 -

在豆角中加入蒜蓉

熱油能降低大蒜的刺激性氣味並將其轉化為香味,如果喜歡生蒜的濃郁味道,可以最後再放蒜

- step 12 -

將爆香後的豆角、蒜蓉一起放進排骨里,加入蚝油

蚝油的鮮味在長時間的高溫下會流失一部分,所以在烹飪進度一半的時候加入比較適宜

蚝油是最後一個有鹹味的食材 ,這個時候可以嘗一下鹹淡,保證湯汁是稍稍偏咸就好,因為之後會加入麵條,鹹味會被稀釋掉。

- step 13 -

觀察一下鍋內的湯汁,差不多半沒過食材就好,多了就再煮一會兒,少了就加入一些水

- step 14 -

將鮮麵條鬆鬆地鋪在表面,蓋上鍋蓋,中小火燜8到10分鐘

- step 15 -

時間到了開蓋,將麵條與湯汁拌勻,蓋回蓋子再燜半分鐘到1分鐘

這時候開蓋湯汁應該是完全收幹了,並且湯汁收乾的過程是再一次的美拉德反應,能再一次增添香味。

- step 16 -

最後的食材是香油和白鬍椒,加入拌拌勻就可以立刻關火了

這兩種調料都不耐高溫,要避免長時間加熱

最後的收汁部分要儘可能收干,麵條有些部分會幹干焦焦的,就像是炒飯里的鍋巴一樣,是精華部分。豆角軟熟微甜,火候剛好,排骨綿軟彈牙,輕鬆脫骨,吃起來也不會費勁。

這道菜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中的每一道食材和調料該什麼時候放進去,單獨拎出來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合併在一起每一步都對這道菜最後的味道產生影響。尤其這裡面的調料是日常我們經常需要用到的,了解它們的特性能對其他菜肴的烹飪更加遊刃有餘哦~


如果是日常飲食。我覺得從菜名來看調料比較直觀。

比如糖醋魚和紅燒魚。糖醋以甜,酸為主,鹽肯定要放的,但是不能太多,以免遮蓋甜酸。紅燒一般是咸鮮,所以鹽和醬油不可少,適量加一點點醋和糖提升鮮味。(做魚姜是肯定要放的,這個應該知道哈)糖醋排骨和紅燒排骨同理。

再比如香辣排骨,在鹹味的基礎上突出香和辣。香可以放蒜葉,蒜瓣這類。辣就放辣椒,花椒也可以放點點,看個人愛好哦~

花椒主要是麻辣的麻。比如麻辣雞絲,花椒和辣椒並重。

白灼類,保持原味就好,放適量的鹽。

咸鮮味為主的葷菜都可以用料酒去腥,生抽加鮮,老抽上色。糖醋味的就不要放醬油了,可以適當加番茄醬。

你例舉的調料,像八角,桂皮屬於辛香料,而且味道比較重,所以放到咸香的,滷味的會合適些。不適合小清新味道的菜。豆瓣醬,香,辣,咸,所以放哪些菜應該也好搭配了。

芝士,黃油一般西餐類用得多。

我個人不喜歡調料很多的菜。一盤菜調料適當即可,太多了就不是菜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