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里大概有这样一段话,说年轻的时候摇滚不死,但是老婆得病了要换肾,去马路边给人摇滚一段能摇个肾来?

电影的结局当然是告诉我们摇滚不死,但是摇滚到底死不死得问自己心里的答案。

我觉得摇滚乐陪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就像朋友那样温柔地陪伴在耳边诉说。但是说的都是激烈和疯狂的和弦。真的,我不觉得摇滚乐的激昂和我眼中它的温柔有什么矛盾。

那时候我不怕任何挫折,我很自信很阳光,甚至我会因为我日益增长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感觉到我在人群中散发著「因为听摇滚乐而高贵」的优越感。有人说摇滚乐是愤怒的,那时候我觉得我三头六臂,哪里有不公我就会去反抗(发朋友圈),去取他性命。后来有机会在livehouse演出时(暖场),我看到台下观众的rock手势,我觉得摇滚这种积极的生命,我他妈的这辈子死在这件事上也值了,太爽了

那时候的摇滚让我忘了一切,忘了失恋,忘了自己的刻薄,忘了自己是在盲目乐观,忘了去正视自己的很多问题。

疫情真的让人冷静了下来,从刚开始的摇滚救国到摇滚自救到干脆算球。甚至一首歌也不想听,吉他也不想碰(琴行关门,在家扰民两方面原因)。后来平静下来,我开始思考摇滚有什么意义。真正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发现摇滚好像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了。那段时间我就像戒掉了鸦片。

确实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痛恨我摇滚了那么久,一直只是在借用摇滚逃避,甚至都没顾得上真正的长大。(只是于我而言)

摇滚到底死没死,摇过的人能不知道吗。如果摇滚死了我应该还能活著,但是我死了我的摇滚肯定早死干净了。

摇滚有积极意义吗?我的答案:有过,但是没 用。


有,挺练手劲儿和手速的。


看问题打上了「摇滚精神」的标签,但是我想说别被所谓的「摇滚精神」迷惑了。

摇滚是一种音乐风格大类。若是抱以学习的心态来看待,针对任何音乐风格的研究与学习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从历史角度学习,去了解摇滚乐如何打败爵士乐占领大街小巷,又是如何被电子乐浪潮逼退的。这其中有乐器发展史、音乐风格发展史、社会史等知识。深入了解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摇滚在某些特定年代的确有一定的精神内核,即所谓的「摇滚精神」,而这种精神内核在当代为什么被消解了。

从乐理角度学习,可以通过摇滚入门来学习与应用乐理知识,学习不同乐器的演奏技法。以此再深入,学习布鲁斯、爵士、古典乐等乐理应用更加广泛的音乐风格。

当你学习音乐制作了,乐器发声与拾音原理、混音理论与技法等知识等又是一个知识大坑。

再向外延伸,如果思考国内各大音乐节、摇滚乐综艺节目盛行给当代中国和中国音乐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又涉及社会学与传播学范畴。

还有很多延伸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摇滚是一种音乐风格门类,但在接触摇滚的同时又不能把它仅仅当成音乐风格来理解,而应将其归纳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的一系列社会人文科技变革的产物。

如果你意识到了这点并抓住其中几个切入点深入学习,那摇滚对你的积极意义便不言而喻了。


听著喜欢 ,感觉好听不就行了

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

体会最基本的喜怒哀乐,就可以了。

在某些情绪调动方面,摇滚乐带给你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一种音乐门类,有其独特性,是音乐分类里的一类。是积极的。

是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啊,在摇滚乐诞生之后又萌生了很多新的乐种,摇滚乐本身也不死不老。是积极的。

商业价值。专辑的发布、摇滚现场都是产业中的组成部分啊,还有周边之类的。

情绪价值。无论是消解烦闷还是获得共情的感受,还是诸如情怀…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逃脱吧,当然是积极的。

观念价值。我觉得吧很多摇滚乐都挺深刻的,优秀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也很有启发性。像是用更易于理解的(抑或是更抽象)的方式去传递一个观念。

文学价值。很多词真的写得美。

………

反正……摇滚乐救了很多人,让很多人有了心灵的归宿。对于那些寄托于摇滚乐的孩子们摇滚乐是不是有医学价值呢 ?开个玩笑,但必须说,我也永远爱摇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