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樂隊》裏大概有這樣一段話,說年輕的時候搖滾不死,但是老婆得病了要換腎,去馬路邊給人搖滾一段能搖個腎來?

電影的結局當然是告訴我們搖滾不死,但是搖滾到底死不死得問自己心裡的答案。

我覺得搖滾樂陪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就像朋友那樣溫柔地陪伴在耳邊訴說。但是說的都是激烈和瘋狂的和絃。真的,我不覺得搖滾樂的激昂和我眼中它的溫柔有什麼矛盾。

那時候我不怕任何挫折,我很自信很陽光,甚至我會因為我日益增長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而感覺到我在人羣中散發著「因為聽搖滾樂而高貴」的優越感。有人說搖滾樂是憤怒的,那時候我覺得我三頭六臂,哪裡有不公我就會去反抗(發朋友圈),去取他性命。後來有機會在livehouse演出時(暖場),我看到臺下觀眾的rock手勢,我覺得搖滾這種積極的生命,我他媽的這輩子死在這件事上也值了,太爽了

那時候的搖滾讓我忘了一切,忘了失戀,忘了自己的刻薄,忘了自己是在盲目樂觀,忘了去正視自己的很多問題。

疫情真的讓人冷靜了下來,從剛開始的搖滾救國到搖滾自救到乾脆算球。甚至一首歌也不想聽,吉他也不想碰(琴行關門,在家擾民兩方面原因)。後來平靜下來,我開始思考搖滾有什麼意義。真正冷靜下來思考的時候,發現搖滾好像對我沒有什麼意義了。那段時間我就像戒掉了鴉片。

確實沒有什麼意義了。我痛恨我搖滾了那麼久,一直只是在借用搖滾逃避,甚至都沒顧得上真正的長大。(只是於我而言)

搖滾到底死沒死,搖過的人能不知道嗎。如果搖滾死了我應該還能活著,但是我死了我的搖滾肯定早死乾淨了。

搖滾有積極意義嗎?我的答案:有過,但是沒 用。


有,挺練手勁兒和手速的。


看問題打上了「搖滾精神」的標籤,但是我想說別被所謂的「搖滾精神」迷惑了。

搖滾是一種音樂風格大類。若是抱以學習的心態來看待,針對任何音樂風格的研究與學習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從歷史角度學習,去了解搖滾樂如何打敗爵士樂佔領大街小巷,又是如何被電子樂浪潮逼退的。這其中有樂器發展史、音樂風格發展史、社會史等知識。深入瞭解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搖滾在某些特定年代的確有一定的精神內核,即所謂的「搖滾精神」,而這種精神內核在當代為什麼被消解了。

從樂理角度學習,可以通過搖滾入門來學習與應用樂理知識,學習不同樂器的演奏技法。以此再深入,學習布魯斯、爵士、古典樂等樂理應用更加廣泛的音樂風格。

當你學習音樂製作了,樂器發聲與拾音原理、混音理論與技法等知識等又是一個知識大坑。

再向外延伸,如果思考國內各大音樂節、搖滾樂綜藝節目盛行給當代中國和中國音樂界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又涉及社會學與傳播學範疇。

還有很多延伸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搖滾是一種音樂風格門類,但在接觸搖滾的同時又不能把它僅僅當成音樂風格來理解,而應將其歸納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的一系列社會人文科技變革的產物。

如果你意識到了這點並抓住其中幾個切入點深入學習,那搖滾對你的積極意義便不言而喻了。


聽著喜歡 ,感覺好聽不就行了

別想那麼多有的沒的

體會最基本的喜怒哀樂,就可以了。

在某些情緒調動方面,搖滾樂帶給你的體驗是無可替代的


作為一種音樂門類,有其獨特性,是音樂分類裏的一類。是積極的。

是音樂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啊,在搖滾樂誕生之後又萌生了很多新的樂種,搖滾樂本身也不死不老。是積極的。

商業價值。專輯的發布、搖滾現場都是產業中的組成部分啊,還有周邊之類的。

情緒價值。無論是消解煩悶還是獲得共情的感受,還是諸如情懷…就是對於現實生活的逃脫吧,當然是積極的。

觀念價值。我覺得吧很多搖滾樂都挺深刻的,優秀的作者寫出來的東西也很有啟發性。像是用更易於理解的(抑或是更抽象)的方式去傳遞一個觀念。

文學價值。很多詞真的寫得美。

………

反正……搖滾樂救了很多人,讓很多人有了心靈的歸宿。對於那些寄託於搖滾樂的孩子們搖滾樂是不是有醫學價值呢 ?開個玩笑,但必須說,我也永遠愛搖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