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专毕业,阅读古代汉语也是兴趣使然,不是科班出身,阅读史记、庄子、墨子之类,在有注释的情况下理解百分之九十左右,唯独《世说新语》每每读不下去,心急火燎,甚至想撕书。

随便翻一页,这一句——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倮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乐广笑曰,他在笑什么。

他说名教自有乐地,什么是名教?

还有这个「何为乃尔也」总觉得这句话很别扭,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也不知道跟其他差在哪里,百思不得其解,求教。

我说一下我浅显的见识,我在阅读其他古文的时候,总是被对仗之工整,韵律之回环感染,最近刚入手的盐铁论也是如此,气势雄浑,逻辑严整,要么就是庄子这类有思之不尽韵味,让人有很棒的阅读快感,但这种阅读的快感,或者一些其他古代汉语能带给我的愉悦感,世说新语都没有,我不知道改怎么办……

真心求教古代汉语阅读大家帮我解读一下,为什么。


说明你读书少,古汉语知识储备不足。根据你平常读的书来看,也是用消遣备无聊的而已。我是不大相信你只冯注释就可以读了庄子的十之有九,庄子都读通了,世说怎么会不理解呢。所以,你定义的十之八九,还只是浮掠之言,得之在鳞爪之仿佛耳。用你的说法,是只观其大略气韵,不细较量文字。

以上,试直言之,勿怪。

再说回到世说,世说是以孔门四科为门目之始,然后以笔记体集成的小说,说白点有点类似于记人小品,其字洁而意远,文白而思深,笔墨里魏晋风标往往使人沉醉,想见斯人在几案之间。可以说是很精妙的笔记小说了,是为后世宋明记人小说之滥觞。

我个人是很喜欢读世说的,可以说是当成佐饭利器了,往往发笑,而余嘉锡的注本,愈读愈见其著力之深。

至于教人读书,不敢承言,但是可以回答下你问中的引文疑惑。

你的引文出自世说德行第一23,是说王衍诸人放达,甚至于有人裸奔,而乐广也是清谈大佬,看不了这种行为,他认为礼教之中也自有乐处,不理解王衍们为什么非得逾礼放任以自适。

这里呢,是魏晋很常见的名教之辨了。展开了说就得写论文了,大抵就是名士们借非礼以保身的底色。玩得恰到好处你就是标准的魏晋名士了,玩得过火你就是被弃市的激进分子,玩得温吞你就是被群嘲的俗不可耐。

以上,有意读下去的话可以加我继续交流呀。

疑义相析,奇文共赏。

世说,是笑话集,是名士书,是时代录。

说白点,是搞笑大全,是装敝指南,是野史读本。

同好者,可访我在雪夜眠觉开轩咏左思句时。


我有一法,或可一试:

对于古籍,在阅读之前,最好具备一定的中国史基础。这样,能够了解古籍及其内容的历史背景。具体到《世说新语》一书,最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除此之外,最好找一本导读书。导读书要对该古籍的形成、作者、版本、思想、研究状况等方面有言简意赅介绍。判断导读书好坏的标准,是作者对该书的理解是否准确。如果你判断不出来,就找到几本同类著作挨个读,读不进去或者读不太明白,就放弃,选择那本你能读明白的。具体到《世说新语》,我推荐骆玉明的《世说新语》讲读课,这是一门公开课。该课的讲义已经出版,名为《世说新语精读》。以上这些只是辅助,是饭前的甜点。

下面说正餐,也就是《世说新语》的文本选择,我推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文库本),作为学习的文本,中华文库本的《世说新语笺疏》简体横排,精装,对于初学者比较便利。

这里再附带说一下,《世说新语笺疏》相对于其他整理本的优势。余嘉锡的《笺疏》重点不在训解文字,而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一书的特色是训解文字,书后所附《世说新语词语简释》,共对141个词语加以考释疏证。但他并不是一本完整的整理本,有201条《世说》正文完全没有校注,且有「抄袭」《笺疏》的嫌疑。杨勇的《世说新语校笺》实际上是汇注,把有关《世说新语》的研究论文著作汇集在一起,但引文有疏漏,且自己无断语。

但是只读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还是读不进去,我们还需要一本译注辅助。我推荐张万起、刘尚慈整理的《世说新语译注》。这本书,把《世说新语》原文、注文排在一起,然后是注释和译文。而沈海波整理的《世说新语译注》则没有注文,注释和译文也不及张万起详细准确。口说无凭,传几张图片,读者自行对比。

01正文对比:

张万起、刘尚慈整理的《世说新语译注》正文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世说新语译注》正文

02注释和译文对比:

张万起、刘尚慈整理的《世说新语译注》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世说新语译注》译文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世说新语译注》注释

楼主把《世说新语》想的太简单了,和许多人一样,以为《世说新语》只是一本段子集。

首先要明白这是一本什么书,《世说新语》是一本记载魏晋人士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魏晋的思潮是玄学以及中后期的佛学,所以楼主你势必要对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这里面的人物层出不穷,很多都是名士,官员,想必你也要懂一点这些官员的职位高低吧

而且基本是都是王、谢、桓这几个姓氏,你还得缕清他们的亲属关系

然后你还得懂一些当时的梗,这个查查辞典,应该都有。

综上,你要有以下知识

粗通魏晋哲学思想

略懂魏晋官职地名

稍知魏晋士族关系 晓得魏晋语言之梗

后三者有一个好的《世说新语》注解本足以解决,推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

前者推荐《魏晋玄学论稿》以及任意《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佛教部分

世说新语中有容易理解的篇目,但也有好深奥的篇目。

文学第四中

玄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桓温聚集许多时下名流讲解《周易》,每天解说一卦。简文帝本来想去听,但一听说每天只就讲解一卦就回来了,说:「义理自当有难有易,怎么能限定每天讲一卦呢?」

这里的简文帝,也是《世说新语》里容止第十四中描述的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那个轩轩如朝霞举的司马昱,可以想像其气宇风度。

每读至此,对司马昱之所在,便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就像简文帝所说,义理有难有易,岂能限定每日只讲一卦呢?

同理的,《世说新语》对于我来说也有难有易,所以在读的时候不必求速,求稳。读书这件事,本来就稳不来,对于我这种资质平平的人来说,更加地速不来。

例如,德行第一中有一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这篇很好理解:

周子居常说:「我如果一连几个月见不到黄叔度,那么鄙陋悭吝的念头便会再次冒出来。」

从这里联想到什么?每个人想到的可能不太一样,但意思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我当时想:人性本恶,但黄叔度是浊世的清流,阶庭芝兰,周子居有琢磨品德、见贤思齐的意愿,可不好念头如果没有叔度这样的贤士用高洁品德制成的除草剂压制就会萌生。

尘世如鲍鱼之肆,待太久就与之化也,而叔度就是尘世中的芝兰之室,可使周免于被臭同化。

这是随想,可能与他真实意思有偏差,但这些想法都是读时在脑中一闪而过的,我就自以为理解了这篇的要义。

想让我再深究?不,像这样的篇目我一般是不求甚解。

好理解的一天读好几篇,但是大部分的篇章像我这样理解能力比较弱的,一天只能读一篇或者一周才能读一篇。

那时读到《世说新语》文学四中一篇: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

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也可以将它们译为现代汉语理解,但就是不明白这一段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含义!

书中的译文是这样写的:

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指不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乐广也不分析解释文句中的含义,只是用麈尾敲著桌子说:「到达了吗?」客人回答说:「到达了。」乐广于是又举起麈尾说:「如果到达了,怎么能离开呢?」这时候客人才醒悟过来,并对乐广的解释心悦诚服。

乐广解释问题是言辞简单却意义明白,都是与此类似。

可我还是不懂(我当然没有那位客人有悟性啦~),旨不至到底指什么?这样一点都不懂的还说什么不求甚解?所以我就查:

「指不至」语出《庄子·天下》,后面还有一句是「至不绝」;概念与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称的,叫「指不至」;相称是没有止境的,叫「至不绝」。因此人类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问题是,概念与事物如果完全不能相称,那又要它做什么?真理的彼岸不能到达,那有何必追求?为什么我们使用概念时多少总能对事物有所认识呢?概念与事物,认识与真理,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话,岂是我一朝一夕就能明白的?所以我不求甚解后就翻了过去。

上面的解释还是我在读完这篇不久大概也就一两天后从易中天的书《魏晋风度》中读到的,你看,你刚知道一句话,这句话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进入你的视野。读的时候很兴奋,再次遇到这个让我迷惑的点,我怎能对它视而不见呢?

查,继续查,查到一篇文章,是讲庄子得意忘言哲学的,拜读后只觉振聋发聩,大有孔子朝闻道,夕胖三斤可矣的欢悦!

晚上躺在床上想给朋友讲今日学到的东西,想讲出来时,可这句话就卡在喉咙里怎么也出不来了,我知道我想要表达什么又像不知要表达什么,那种憋闷感著实令人不舒服。然后我就很急,皱著眉头躺在床上,瞪著俩眼想了很久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怎么说的,大概想了好几分钟,我又翻了翻《魏晋风度》,看到旨不至,突然灵光一现--得意忘言!!

好吧~_~从此我都不会忘记这个词了!

这篇文章摘抄如下:

庄子说:「世之所认为珍贵的道理,都是写下来的,而写下来的不过是语言而已。语言有可贵之处,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所传达的意。意是有所指向的,意所指向的,是不可以言传的。但世人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因为言与书的真正可贵之处并不是像世人所认为的那样。但如果言语真的只是「风波」,而不能达意,那还写《庄子》干什么?写了也不达意,看了也不知意,何必言?其实庄子认为言仍有所贵,只是言不尽意,而且容易横生是非。不过虽不尽意,还是可以传达一部分的,只是「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所以庄子横说竖说,正说反说,三言并说,再三地说,都是想用各种手法表达复杂而深透的「意」。

当然,虽然可以传达一部分意思,但毕竟还是不尽,所以庄子使出浑身解数,从各个方面加以申说,唯恐读者拘泥词句,死煞言下。

此文链接如右:庄子得意忘言的哲学。

我因读了这一个篇目,而知道了那么多新奇的东西,很是满足,我不是一个聪明人,读小说除了情节,记不住美妙的句子,发人深省的感叹;看到周公周婆的故事也要想个半天才知其义;但如果我顺从于自己不高的天赋,读过便算读了,匆匆扫过,那我也只是像个会说话的扫描仪,存不住一点思想,水过地皮干,徒浪费时间罢了。

但遇不懂之处耐心去查去问,难道还不能懂吗?到那时依旧不懂,就只能算是作者言不尽意,而君求索不绝也。

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越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多。」

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想,不管是读什么书,都要有思有学,有学有思才好吧。

最重要的,读书不就是索知静心求安的过程吗?

更了文学第四中的一篇,希望能够帮到你。


名教为孔孟之道(这句不确但意类似),乐地就是孔孟自有其乐,新语多为故事佚事,说实话,文采显不足,但文章有趣,和《阅微草堂笔记》类似,但这种书,文采还以聊斋为最,其他山海经也有点左传的味道,但比左传差点,而世说新语,的确没啥文采,不过毕竟是叙事,能写到这程度在明前已经少有了,故事当以宋后开始出精品,性灵说的产物,而宋前的故事多是一本一种味道,左传的气,荡肠,史记的通畅,一气呵成,均为一家所有,不曾有他人写,而战策之类则以语言见长,已非叙事,全是语言大赋,写的好,却非叙事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