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上。

张良是指方向的,所谓的战略规划师。

战略规划有多重要呢?

如果我告诉你,25年前你应该投马云,20年前你应该投马化腾,然后开始买房,11年前你应该大力投资比特币,而你都听了我的,你现在应该是世界首富。方向对了,选择对了,就是这么牛皮。否则,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糟糕。

而张良呢?

他告诉刘邦,你应该如此如此这般,取宛城、抚民心、入关中、鸿门脱险、烧栈道、下邑划策、脚踢刘邦封韩信、阻封六国旧王室、悔约建议刘邦急攻项羽。

如此,刘邦没做世界首富,他比世界首富更牛,他成了首富的老板:皇帝。

其次,创过业开过公司的都知道,内部团结,充分整合所有资源有多重要。

这个人,是萧何。没有萧何,刘邦哪来的稳固的后方?哪来的源源不断的粮食兵员?所以萧何功人第一。

现在,战略方向定了,内部团结高效,产品生产出来了,你得把产品卖出去。

卖不出去,再好的产品也没意义。

韩信就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销售经理。五年他就横扫全国市场,完全垄断。

而陈平,虽然也很重要,但他的策略都是战术层面的,是对前三者的补充。所以他入不了三杰。

能理解这个,你才有成事的可能


陈平在刘邦阵营的地位,李开元的《楚亡》中有过一个有趣的类比:

「相当于斯大林身边的贝利亚,蒋介石身旁的戴笠。」

同样是谋士,张良多阳谋,陈平多阴谋。

司马迁称陈平:

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陈平自己也说:

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逐鹿中原,平定天下,需要这样的奇谋异士。

当刘氏江山需要证明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时候,特殊时期的阴谋诡计就不值得宣传了。

简单的说,张良之谋拿得上台面,而陈平之谋拿不上台面。

刘邦对陈平这个人,也有充分的认识。这体现在吕雉问他谁可代替萧何时:

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极聪明的人常常有立场不坚定,原则性不强的问题。

刘邦很清楚这点,所以他对陈平的态度是:可利用,不可重用。只可为辅助,不可独当一面。

事实证明,刘邦的眼光是极为老辣的。


首先,历史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汉初三杰,而所谓的汉初三杰只是刘邦主观意义上的观点,另外大家也需要看到当时刘邦说那段话的历史背景:

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汉书·高帝纪》

如上,历史背景首先是刘邦在洛阳南宫与诸臣宴会之时,刘邦率先发问,他能取得天下到底是因为什么?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先天下也。」《汉书·高帝纪》

然后诸臣中的高起和王陵进行回答,他们认为是因为刘邦会用人,且能够「与天下同利」,所以才可以得到天下。

然后刘邦则对他们二人的说法进行补充: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汉书·高帝纪》

在这段话里,刘邦看似是说自己正是靠著张良、萧何和韩信才取得天下的,但是请记住刘邦后面还补充了一句,那就是项羽有一范增都不用,所以才会失败。

所以刘邦这里并不是说他只是靠著三杰,而是说自己非常会用人,才成功的。同时这也是对高起和王陵说的话进行总结。总之刘邦的意思就一个,主要还是自己会用人。

在这里,我们只能说刘邦的话很有道理,但不能说刘邦的话就是绝对正确的。因为高起和王陵说的话才更全面,尤其是他们说的那句「与天下同利」,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应该才是刘邦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刘邦非要强调自己就是靠著用人得天下,谁也没办法,毕竟也不能说就是错。

以上这些分析,主要是为了说明,刘邦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在强调张良、萧何、韩信有多厉害,而是通过用他们三个举例,来说明自己有多会用人。

下面再看张良、萧何与韩信分别代表的三种人:

张良自不必说,他代表著刘邦麾下的军师参谋人群,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谋士群体。所以刘邦才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里张良就只是一个代表人物,并不是说刘邦麾下的军师谋士就只有张良一个,其实是有很多的,只是没必要都说出来。同时张良的背景又是列国豪门大族中人。而刘邦首先提出张良,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他对于张良为代表的这个群体的认可,另外一方面也是说明了他得到了列国贵族的支持。

接著是萧何,萧何代表的是汉政府中人数最多的文职人员,正是这些人员的努力,才达到了「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的奇迹,而萧何作为汉政府中的第一任丞相,自然也是作为这个人群中的代表人物。

最后是韩信,他自然就是军方中的代表。但很显然韩信并不是唯一的,毕竟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和一百四十余位功侯中,大半都是靠著赫赫战功上位的,所以你能说其他人就差吗?当然韩信功劳确实大,而且汉军中的军法也是韩信立下的(「于是汉兴,韩信申军法。《史记·太史公自序》」),所以刘邦才会以韩信为代表,指出汉军中的那些将领们做到的「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辉煌胜利。

综上,刘邦之所以举出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其实就只是想以他们三人为代表,说明自己能够人尽其用,物尽其才,让所有人都能够在自己合适的职位上做事,因此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至于陈平,虽然他的功劳也是非常大,正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对于陈平的介绍:

曲逆侯陈平:以故楚都尉,汉王二年初从修武,为都尉,迁为护军中尉;出六奇计,定天下,侯,五千户。

如上,陈平的介绍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七个字「出六奇计,定天下」。同时再看张良、萧何与韩信介绍中的关键词:

留侯张良: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

酂侯萧何:佐上定诸侯,为法令,立宗庙,侯,八千户。淮阴侯韩信: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

这三人中,韩信因为比较特殊,所以没有那么明确,但是如张良和萧何中的记载,一个「平天下」,一个「定诸侯」,而再看陈平的「定天下」,那么他们之间真的就有那么大的差距吗?

既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何刘邦只提张良而不提陈平呢?说白了,无非是张良的身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而陈平就不一样了,他的身份是谋士军师,这一点则与张良重合;他的来源是西楚降将,则又与韩信重合。所以对于刘邦来说,既然是举例,那说过的自然就没有必要再提了。

至于刘邦对陈平的心理,这点其实也是很难把握的,毕竟陈平做的很多事都太隐秘了。

但是很多人如果拿刘邦遗嘱中说谁来即位丞相,来证明刘邦对陈平的信任,这其实是很可笑的。最简单的一点,刘邦怎么知道那几个人谁先死谁后死?这无非就是史家自己后来加上的罢了,刘邦要真有这么神,早一刀砍了吕后了。

至于所谓的「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也不看看陈平和周勃之后都干了什么事?弑君这种事,刘邦怎么可能容忍?

事实上从刘邦死后,很多事情就已经失控了,尤其是陈平。

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上,刘邦临终前命令陈平持符节去北方撤掉相国樊哙的兵权,并杀掉樊哙,然后由周勃接任。

但是结果呢?

陈平的确是让周勃接管了北境汉军主力的军权,但是杀樊哙了吗?并没有。而陈平为什么没有杀樊哙呢?如陈平所言: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史记·陈丞相世家》

其实陈平这里说的就是屁话,刘邦让你拿的符节去做事,这就是天子圣旨,你公开违背是几个意思?无非就是陈平判定刘邦活不过这几天了,因此就不用尊重刘邦的命令了,毕竟囚禁樊哙还能做要挟,所以故意不杀罢了。其实从这里陈平对于刘邦死亡时间的精准判断,就能看出陈平对于汉宫的监控程度。

然后最神奇的就是,陈平明明是持符节去了北境,但是当刘邦死后,陈平又出现在哪里呢?

这里《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没有记载,但是《史记·高祖本纪》中通过郦商的言语,却可以清晰的看到:

郦将军往见审食其,曰:「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

如上,当时虽然吕后秘不发丧,可其实谁不知道刘邦驾崩了,而且再看当时的局势:

「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这里因为樊哙已经被囚禁,所以北境二十万主力事实上都落到了周勃手上。

「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从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陈平已经去了荥阳,并且已经获得了荥阳十万驻军的军权,所以陈平这是想干什么呢?

当时天下最精锐的三十万军队,几乎都掌握在周勃、陈平手中,而长安南北军撑死了也就不过几万,因此若没有郦商出来调和,汉帝国分崩离析就在眼前。

所以这些难道也都是刘邦预测出来的吗?

而陈平和周勃做的那些破事还远不止这一件,就比如吕后想要分封吕家为诸侯之时,如后人评价的:

抗议争封独犯颜,周陈只合共持难。若能坚守长陵约,不但刘安吕亦安。

很多时候陈平和周勃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然很多悲惨结果都是可以避免的。

再比如最后长安兵变,弑君之事:

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汉书·高后纪》

合著这些也是刘邦预测出来的吗?刘邦难道让陈平和周勃为了安刘家就可以弑君吗?也不知道他们安的是哪个刘家?

的确,之后汉文帝掌权是挺顺利的,但那是陈平和周勃甘心放权了吗?汉文帝最后为什么要那么折磨周勃?真的是因为担心他造反吗?实在是因为有些事他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不要以为所有人都是瞎子。

正如周勃、陈平等人邀请汉文帝刘恒去即位的时候,刘恒麾下的人说的话: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看看上面这番话中所透露出的「故高帝时大将多谋诈」、「喋血京师」等字词,就能看出当时人对于周勃、陈平这些人的看法。

所以对于陈平,我相信刘邦应该也是有所忌惮的,而刘邦临终前之所以让陈平和周勃离开长安去北境,恐怕也是担心他们作乱,可没想到即使如此,陈平对于汉宫的掌握还是那般精准。

好在因为陈平病逝的早,周勃一个人孤掌难鸣,另外陈平和周勃也是各有各的谋划,所以才让汉文帝刘恒渔翁得利,从而稳定大局,不然要是再让陈平等人活个十几年,指不定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毕竟陈平的本性就是如此: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原王察之。」

如上,从陈平进入汉营后,汉营的那些人对于陈平的看法就能感受到陈平的本性。毕竟一个人地位低的时候就是如此,何况是地位更高的时候呢?最多也就是想要的东西不一样罢了,至于忠贞报国,这四个字从来都不是属于陈平的。

那么为何陈平可以一路扶摇直上呢?无非也就是因为陈平的能力确实高,他的功绩确实大,所以刘邦不得不用,也不能不用。

当然,也是因为刘邦死的有点急,要不是因为英布麾下士兵的那一支箭羽,加速了刘邦去世时间,刘邦对于那些人应该也是有所防备的,只是可惜一切都来不及了。


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中张良和陈平比较匹配。就纯IQ而言,二者不相上下。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张良是贵族,陈平是贫民,这都是太表面的东西了。问题的根本在于:陈平没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刘邦对陈平心理如下:「陈平小智有余,然难独任。」项羽更直接:「有才无德」。也就是说,张良更像一个蜜桃,有果肉给人享用,但中间也有硬核。陈平则是洋葱,一层一层剥下来,中间是空的。

对于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人而言,其导向完全在于自己。魏咎那里呆不下去了就去项羽那,项羽那呆不下去了就去刘邦那,刘邦不在了就跟吕后,吕后不在了就重新归汉。这样的人在明君之下是名臣。但若投暴君则助纣为虐。

而对于有核心价值观的人而言,其志在江山社稷,而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比如博浪沙击秦始皇。要知道,张良做这事变卖的是自己的家产,但心怀的却是国家。比如鸿门宴救刘邦。要知道,当时刘邦比项羽处于绝对下风。留侯依然舍身取义。鸿门之后刘邦给留侯的赏赐,他全部给了项伯。张良从来不为自己的私利做考量。

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都是在刘邦势力很小的时候跟随刘邦的,最迟的韩信也是在困在汉中的时候跟的刘邦。在攻破秦关之后,萧何赶快保护好秦朝典籍。韩信的作风显然是士为知己者死。而陈平来的时候,刘邦已经和项羽在对峙了。此时刘邦所能给的至少不比项羽差。项羽东归后,刘邦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司马卬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司马卬而凯旋。项羽派项悍任命陈平为尉,赏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刘邦又攻下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羽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羽,自己单身拿著宝剑抄小路逃走。注意,因为刘邦和项羽在对峙,此时胜负未分。所以陈平留了一手,还了黄金和官印,算是买了个保险。

有核心价值观的人所出的计策决胜不仅在于千里之外,而且在于千秋之后。比如毁六国封印,建都长安。而无核心价值观的人所出的计策则重在恃强凌弱,见风使舵。陈平小智有余,但其格局比起汉初三杰相差远矣。


刘邦有了汉初三杰,基本大局已定。

政治上,项羽杀义帝,严重失策;

军事上,占有关中、巴蜀之地,处于不败,还有大将军韩信打开局面,对项羽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大后方,萧何坐镇关中,不仅人心安定,还给源源不断送粮草器械。

打项羽,胜局已定,只是时间早一点,晚一点的事情。

我们再看陈平的贡献多是锦上添花,尽管功劳也很大,但都决定不了西汉统一天下的大势。

1、离间计除掉范增

范增与项羽二人,其实属于风格完全不同的两类军事人才。而范增又恰恰只是项羽的军师,很少自己成为方面军的指挥统帅。而好死不死,项羽还颇为自负,迷恋自己的骑兵闪击战术,对于范增、韩信这种排兵布阵,阴谋秘计,完全不care。

试想,范增对于项羽的作用能有多大呢?

2、李代桃僵,以纪信和几千美人作鱼饵,助刘邦成功逃

救刘邦的命,这个功劳大不大呢?很大。

这次救命解围,陈平的功劳极大。可以说,没有陈平的巧计,刘邦麻烦极大。

3、劝刘邦封韩信真齐王

这个真的不算什么太高明。而且,史书上似乎也有记载张良踩刘邦的脚吧。不激怒韩信,或许刘邦自己也能领悟此中要害。退一步,算是比较重要的功劳,那这也是他与张良一同立的功劳,见面分一半,也不算多大的功劳。

4、计擒韩信

韩信当楚王的时候,即使造反,以一隅攻全国,也很难成功。何况,他先封齐王又换成楚王,人心和根基都尚未稳固,如何倾楚地之兵反攻刘邦呢?

当然,如果韩信果真造反,确实够刘邦头疼的。但也仅仅是多费周折,可能会持续几年。

更何况韩信压根就没有想造反这事。

5、白登之围

这又是一次救刘邦个人的性命,救驾之功已是第二次。与上次的荥阳之围,这都是刘邦个人的安危。试想一下,如果刘邦真被冒顿单于给杀了,那么,吕后干政,会很快扶持刘盈登基。

国内会有动荡,但不影响根本大局。

6、智释樊哙

这个就是陈平高超的生存技能了。为了在吕后势力下邀功,临机释放樊哙,成为吕雉的「自己人」。

陈平的处世智慧绝对超一流,但对于西汉的贡献确实无法与张良、萧何、韩信3人相提并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