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出舒適區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真的沒有什麼事是很容易就能辦到的,很多時候你會四處碰壁,你會經常性的想要不算了吧,還是回到我以前瀟洒自在的生活吧。

生活會打擊的你失去堅持的信心。但是如果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原來比舒適更舒服的是成長的過程,看著自己一點一點的長大,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那種感覺最為享受。

你會發現走出舒適區的你不一定會成功,但一定會變的很強大。


被折磨的生不如死,有了一點進步能高興一整天,但是大多數時候非常痛苦,你會懷疑這樣努力到底有沒有結果,懷疑自己的智商為負,然而還是要繼續。


舒適區是一種相對概念,很主觀的概念,對你來說是不是舒適區完全由你說了算,別人的意見不太重要。以下回答僅供參考。

剛進一家公司的時候,十分不適應不能完全勝任工作,這時候工作對你來說是挑戰,這就是不在舒適區。慢慢地經過學習鍛煉經驗值上去了,這份工作你完全能勝任了,這時候對一部分人來說就有可能存在舒適區了。有的人掌握了勝任這份工作的基本能力後,就把這個經驗吃上十年,再也不想學習了。有的人掌握了這些經驗後還不滿足,還在繼續學習和挑戰新的東西,這個工作對他來說就是永遠充滿新意和挑戰的,不是舒適區。

很多人以為跳槽就是跳出舒適區,其實還是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的人原來的工作就沒做好,那個挑戰都沒完成,就抱怨客觀條件使得自己干不下去,結果到了新環境之後,他面對新的挑戰還是想去找外界的原因。思維方式沒有改變換環境沒有多大用處。

走出舒適區不是走出一種環境,而是走出一種不想改變的懶惰心態。永遠去發現現在自己還有什麼不足,自己還能取得什麼成就,或者能不能嘗試花費很少的時間精力來完成原來的工作,總之每天都在取得進步,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進步。

走出舒適區的體驗,就相當於摒棄了消極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之後的體驗。每天都是新鮮的工作和新鮮的生活。

很快樂,有成就感、滿足感。更健康、有能量,也能給其他人帶來正面影響。

用意象對話的話來說就是,你心裡的那幅畫呀,從黑白變成了彩色~十分美好~

祝幸福嘿嘿~

隨手寫的,不太系統哈哈。僅供參考謝謝,么么噠~


關於什麼是舒適區,講講我個人的看法。

舒適區是一段相對穩定的處境(與是否真的舒適沒有必然關係),短到1毫秒,長到一輩子都可以是處在舒適區。

每個行為每個想法都可以是舒適區,區別只在於,是否需要改變,是否願意改變,是否希望改變。

我們說的要走出舒適區就是勇敢走出不滿意或不安全的不良舒適區,尋找能滿足自己內心需求且能長久良性存在的理想舒適區。

有的時候,是舒適區本身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規律或個人人生進程。比如思維上的自以為是(有些人覺得什麼都是自己不好,這也是負面情緒的舒適區,負面情緒雖然難受,但是尋找問題所在,改變負面情緒更難,沒有沉浸在痛苦中簡單痛快),或者錯誤的認知慣性,落後的觀念等。或者是行為上的不良嗜好,哪怕僅僅是不禮貌不文明。

有的時候,舒適區本身沒有問題,但外部環境不允許該舒適區長久安全的存在,呆在這樣的舒適區是不安又不舍的。

走出舒適區,是渴望改變的力量驅動的,與其被動毀滅,不如主動改變。

面對吞噬一切生命的寒冷,離開摯愛的溫暖的懷抱,去尋找火把,或把自己變成太陽

走出舒適區,不見得一定會豁然開朗,但是我想,會離更美好的舒適區更近一步。


覺得自己變強大了。沒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事情。偶爾還是要主動走出一下舒適區挺好的。人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前兩天表弟給我發消息,想跟我了解畢業設計的事,就順便聊了聊畢業後想去哪的事情。

我:你畢業想去哪個城市啊?

表弟:想回老家(一個三四線小城市)工作。

我:為啥啊,老家也沒有你這專業的工作。

表弟:父母女朋友都在老家,老家也有房子,回老家可能更好。去大城市看過,節奏太快了。

我:...

就沒再說了,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但是年紀輕輕就選擇回老家安逸的生活,總感覺對不起這年紀。

也許是表弟老家是個小城市,上學的地方也是個小城市,適應了慢節奏的生活。

不過說真的,我現在也沒體會出北京的生活節奏和我老家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北京這邊下班更晚,上班更早。

仔細想想,也許表弟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那麼到底什麼是舒適區,為什麼都說要走出舒適區?

舒適的感覺有身體上的還有心理上的,我們現在說的舒適區指的都說的是心理上的舒適,因為我們內心的感覺要遠遠大於身體上的感覺。

就像最近你有心事,很煩躁,想出去旅遊緩解心情,但其實即使你出去了,心裡還是不斷會重複那點事,也不能痛快的玩。

內心不舒適,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愉悅。

我把舒適區理解為對未來的焦慮程度,舒適區和非舒適區的分界線就是做這件事是否會讓你感到焦慮。

每個人的舒適區都不一樣,如果你是一個閑不住的人,那麼你就會因為無所事事而感到焦慮,你是一個喜歡冒險的人,那麼你就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焦慮。

反過來也是一樣,你的舒適區可能是別人焦慮區。

最近我一直在嘗試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在自己選需求做的時候,我選擇了對結果沒把握的性能優化相關需求,

同事休假,他做的部分出了問題,測試來找我幫忙修,我在本身有工作的情況下選擇接了這個問題,即使我不能把握接下來的時間。

馬伯庸說

「走出舒適區,其實是進入更大的舒適區」

對這句話我不能再贊同了。當然,這句話是從曹大(caoz的夢囈)的文章中看到的。

以前我不喜歡寫作,現在我享受這個過程,享受寫作帶給我思維的變化,享受輸出帶來樂趣。

以前我不喜歡經濟學和心理學,每每提到經濟學我就會有一種及其枯燥的感覺,並且覺得研究心理學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

但是真的接觸之後發現經濟學其實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不光不無聊,還能帶給我很多新的認知,心理學也是一樣,開始享受認知提高的過程。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也說過自己的例子:

在北大當第七年老師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教專業英語了。

教專業英語每個禮拜只要上四個小時的課。一個禮拜,7天,禮拜一就把四個小時上完了。剩下6天可以到處去旅行,或者是睡覺,到圖書館看書。暑假兩個月,寒假一個月,覺得這樣混下去,就可以變成一個副教授,然後再讀個碩士博士,就可以變成三級教授,然後北大也會給你低價買房子。人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往廣處走。也就是說一輩子哪怕個人沒有什麼太大的成就,但是你可以走遍全世界。第二條,往深處走。可以讓一生的泉水不斷地冒出來,這也是生命成就。我決定走出北大的舒適區,出來了。

接下來的事都知道了,俞敏洪創立的新東方,成為了中國第一教育培訓機構的老闆。

我想說的走出舒適區,就是一個這樣的舒適區,一個會讓你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舒適區。

如果每天生活在溫水裡,總有一天被生活「煮熟」而不自知。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後知後jue」,歡迎關注。


走出舒適區,擁抱新生活。

我的高中同學小a,在高二下學期的某一天突然跟我說,我不想讀高三,我要出國!小a揮淚和大家告別的的時候,我說,接下來的兩年會很苦。機構培訓、托福、美國高考、遞交材料,希望這些都難不倒你。

小a後來怎麼樣了呢?小a果然沒有被打倒。在持續不斷的努力下,小a成功地通過了所有的考試,去年暑假,她參加了DUKE大學的暑期項目,今年寒假,她拿到了NYU的offer。

我很敬佩小a,因為她做了我不敢做的事。

小學讀完了去讀初中、高中努力學習是為了考大學。這是我們大部分人默認的成長軌跡。我們沉浸在這樣的舒適區里,很少去想我們以後到底要做什麼。

而小a不一樣,小a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律師,她要去美國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她選擇了我們大部分人不會走的路。

這條路,真的不好走。但好在,最後的結果是好的。

寒假和小a聚在一起,問及這一年多的感受,言語之間透露出:

真的很痛苦,但也真的很快樂。

今年四月,我也體會到了這種感覺。

報名參加了學校的創技月,和七個來自其他學院的同學組建模擬公司。從我參加這個活動開始,我就感覺我來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軟體創意營銷、法域辣評、我行我銷、雙語求職、股王爭霸、英語配音……

那個月,我們一起討論比賽的相關事項。每完成一件作品,我們都發在群里一起討論。大家都完全不懂,但還是嘗試著去學炒股。一起改PPT,想說說文案。沒想到第一次面基竟然是在搬AD鈣奶的時候……

軟體那個比賽主要是我負責的。其實之前完全沒有寫商業策劃書的經驗,但還是硬著頭皮上了,找金融和工商的小夥伴一起寫。

真正敲定下來主題以後就只有五天的時間來寫策劃。我記得那段時間,基本上一下課就抱著電腦跑到圖書館去,上各種網站,查很多資料。因為是自己學院的比賽,所以就很看重,只要有空閑,就想著到底要怎麼寫這個策劃。

當時覺得很痛苦,很煩,很難寫,覺得自己要被打倒了。

但是當我在截止日期最後一天晚上把策劃發在群里,收到他們給我的一條條詳細的建議的時候,

我的心都要溫暖地融化了。

當時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我僅限於寢室-食堂-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那我就不會有這樣一段難忘的經歷。如果我沒有參加創技月,就不會認識這樣一群有趣又活躍的人。如果我不走出舒適區,就不能看見外面的世界了。

世界很大,是七大洲四大洋,是年輕的心,碰撞的思想。世界也可以很小,方圓200米,吃飯和睡覺。

你選擇哪一種。


不太舒適

但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披荊斬棘,進入更大的舒適區。

尋狗啟事 - 四個爪爪?

seek.4paws.top圖標

就是瞬間的輕鬆


真正走出舒適區,應該就是覺得每天並非那麼容易的,並且自己是痛苦的,這個過程對於目標而言,就是跳跳才能夠到桃子的過程。


是累 是爬坡 是成就感

變得不再焦慮了吧


謝邀!

我總有一種感覺,要麼一直在舒服區要麼從未在舒服區待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