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怎麼概述SNH48、TFBOYS、等養成式偶像的商業運營模式。求幫助!


2018年,《創造101》《偶像練習生》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大數據顯示,愛奇藝的《偶像練習生》收官戰播放量高達28億,騰訊的《創造101》總決賽當晚總播放量超44.4億。偶像養成節目不僅成為了流量大戶,也讓頂級流量小生蔡徐坤、爭議選手楊超越長期霸佔熱搜榜,「pick」「balance」「菊外人」等節目衍生網路流行語走紅。

可以說,2018年,偶像養成類節目風生水起,人潮湧動,熱力非凡。2019年,看到了偶像養成類節目「掘金點」的視頻網站們再接再厲。開年僅半月,愛奇藝的《青春有你》(《偶像練習生》更名),優酷的《以團之名》,騰訊視頻的《創造101》男生版(暫名)等就已經蓄勢待發,準備瓜分碩大的流量蛋糕。

與2018年的如火如荼相比,2019年,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廝殺或許會更為慘烈。

爆紅與調控,偶像養成類節目且行且規範

從2015年開始,偶像養成類節目如安徽衛視的《星動亞洲》、浙江衛視的《蜜蜂少女隊》、東方衛視的《加油!美少女》等開始試水;2016年,優酷土豆、騰訊視頻、愛奇藝等也開始佈局,但皆存在感不足;到了2017年,《天生是優我》《次星元計劃》《超次元偶像》《明日之子》《美少年學社》等出現,偶像養成類節目才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爆髮式增長階段;2018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爆紅,偶像養成告別巨星時代,中國娛樂產業進入偶像養成元年。

而所謂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一般來說是以唱歌、舞蹈和表演等為表現內容,以舞臺演繹為表現形式,以比賽為競爭手段,以明星打造為目的,以練習生制度為節目模式,進行選拔、培養全能藝人,並記錄、展示其過程的節目類型。

與選秀節目的「秀」相對比,偶像養成類節目更加放大了「養」的過程,參加節目的練習生們大部分不具有專業水平,是需要通過節目去挖掘、去培養的,而培養的過程則是觀眾們透過鏡頭可以看到的,也可以參與「培養」的。數據顯示,2018年,運用直播元素的網路綜藝節目共有16檔,偶像養成類節目就佔了近一半。

偶像養成類節目採用直播的方式,不僅增加了與觀眾的互動性,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也增加了觀眾參與偶像養成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偶像養成節目帶來了大量的流量,也促成了其現象級網綜的地位。

不過,「偶像養成」雖然潛力巨大,有些節目卻因為片面追求流量,欠缺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引發了一些非理性追星的現象。於是,2018年7月,廣電總局發出了做好暑期網路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偶像養成類節目、社會廣泛參與選拔的歌唱才藝競秀類節目,要組織專家從主題立意、價值導向、思想內涵、環節設置等方面進行嚴格評估,確保節目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通知出臺後,2018 年下半年新上線的偶像養成類節目明顯減少,市場也稍微冷靜了一番。

隨著2019的到來,新一輪偶像養成類節目混戰即將開鑼,在巨資投入、集中練習、明星導師、觀眾票選、組合出道固有模式下,究竟誰能脫穎而出?我們拭目以待。

「流量大戶」偶像養成類節目如何「造星大戶」?

偶像養成節目是不折不扣的流量大戶,來自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偶像練習生》首屈一指,成為名副其實的現象級網綜。

不僅如此,偶像養成類節目中,練習生以粉絲喜好為主,依照粉絲喜歡的類型被塑造,吸引粉絲;粉絲則通過各種渠道、平臺關注並為自己喜歡的練習生投票。這是一種相互養成的關係,也可以帶來極為穩定的流量來源。

然而,即便是「流量大戶」,偶像養成類節目也很難成為「造星大戶」,這是由節目基本性質決定的。

首先,偶像養成類節目週期較短,以捧紅為主,缺乏相應的培養機制。與韓國培養一個藝人耗費3-5年或者更長時間相比,國內偶像養成類節一般是通過三個月的綜藝週期推出一個偶像,更像是一種藝人「速成班」。即便練習生通過節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果缺乏表演、舞蹈、歌唱等方面全方位的培養,也沒有相應的後續造星和培訓機制相佐,基本很難長遠,尤其不少選手走齣節目之後就會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可見,節目上的火爆只是曇花一現。

當然,像《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明日之子》等是直接從國內外各大經紀公司、練習生公司中選拔練習生,摒棄了無經驗的從頭培養,將偶像養成變成練習生的提高和推廣平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避免了「曇花一現」的現象。但是,對於成為偶像了的練習生們來說,娛樂圈那麼大,他們想要真正有所突破,還需苦煉內功,尋找機會。

其次,粉絲與偶像的穩定程度難以把握。現如今,偶像與偶像團體層出不窮,偶像養成類節目往往是通過粉絲經濟的作用,將偶像與粉絲同時養成,但是,僅僅通過一個節目就想讓粉絲成為「死忠粉」本就十分困難,再加上偶像養成類節目缺乏對練習生的繼續支持與培訓,在明星多元化的的今天,想要粉絲不「變心」,難。不僅如此,不同類型的練習生有著不同的人設,是為了滿足不同粉絲的需求,也拉近了粉絲與偶像的距離。但是,如果既定形象的偶像突然有很大的變化,脫粉的危險不言而喻。

第三,專業的,纔是觀眾需要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不僅僅是一檔節目,更需要深入對偶像必備專業能力的培養,節目不僅需要製造話題獲取關注度,更需要製作人用專業團隊秉持專業的態度來做節目;而通過節目脫穎而出的偶像個人更需要具備專業的能力與實力,才能在激烈的娛樂圈中站穩腳跟。可以說,話題只是手段,專業纔是偶像養成類節目的根本。

2019年,新一輪偶像養成類節目大戰即將打響,無論是《青春有你》《以團之名》還是《創造101》,任何偶像養成類節目想要避免曇花一現,就需要以專業嚴謹的態度,順應潮流,抓住機遇,解決好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讓流量大戶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造星大戶。

AGILESHOT(安捷秀)是一款為影視工業化4.0打造的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我們針對行業痛點,為目標用戶,即影視項目投資人、出品人、製片人提供了一整套貫穿製作前、中、後期以及推廣宣發階段一體化高效管理解決方案。最大程度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多方異地協同創作。

安捷秀(AgileShot)-影視全流程製片管理系統?

agileshot.vsochina.com圖標


國內的娛樂公司的運營模式並不瞭解。

我只是作為一個喜歡日系偶像女團的路人,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單純喜歡日本偶像女團的運營模式。

【AKB是怎樣煉成的】秋元康2160小時紀錄片 少女閃光的身後祕辛【字幕4P】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

這個視頻一定要看。

無論48系還是46系還是桃草、早安少女組,組織結構應該和AKB類似。都是一個專業的運營公司,下轄若干分工明確、專業高效的專業團隊,負責詞曲、舞蹈、MV、運營、人員甄選、商演、宣傳包裝、外務等等。區別只是各個偶像團體的運營的方式和側重有所不同。比如48系偏重日常的小劇場演出,46系側重單曲製作等等。

據我所知,國內無論運營公司,製作團隊還是偶像藝人本身,都離所謂的「專業化」差的太多。我覺得,是兩個國家的國情,以及兩國對「偶像藝人」的態度,造成了從業人員的巨大差距。只能說,日系偶像團體的運營模式是我國從業者的標杆和參考。一步一步來吧。

以上。


願意看全文的小夥伴可移步公眾號閱讀:珠簾暮卷

揭祕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前世今生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伴隨著青春有你2的熱播,偶像養成類節目又開始掀起大眾的熱潮。婧播出當晚,相關話題幾乎霸榜微博熱搜,播出後也是直接摘得雲合網綜熱度榜、貓眼全網熱度榜、骨朵熱度排行榜等榜首。其實,早在之前,也有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偶像養成類節目也曾大量吸引觀眾的流量,頻繁地創造偶像市場的新高度。而這些偶像節目,為什麼能夠頻頻的吸引熱度?偶像市場又如何在扎堆的節目中保持新鮮感呢?也許一切並不是偶然的奇遇,而是刻意的追求。

偶像養成類節目是突發一時的創新,or資本媒體的需求?

時代開始需要得到新娛樂

伴隨著中國網綜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開始受到強烈衝擊,人們對於千篇一律的傳統綜藝產生了審美疲勞。而網綜節目兼具快流量,創新快的特點,觀看網綜節目慢慢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成為年輕一代宣洩情緒、釋放壓力的新方式。

新技術需要參與市場

在某種意義上,新媒體技術本身就內嵌著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取向,這意味著受眾無需依靠政治手段或經濟力量便可以自由發聲,同時也表明傳播活動能夠使精英主義的壟斷被打破,話語權能夠重新得到分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普通受眾開始被賦予內容生產的權力,能夠更多地參與到網路虛擬空間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通過自身和羣體的行為來影響媒介活動。

節目官方需要看到收視率

我國選秀類綜藝節目從 2005 年開始起步,至今已發展十餘年,在這十餘年間,節目的製作理念、製作方式和宣傳渠道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不論是電視媒介時期還是現今的網路媒介時期,唯一不變的是對節目生命線——收視率的追求。收視率既是檢驗一檔節目成功與失敗的試金石,也是節目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選秀類綜藝節目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發展性質,即大眾娛樂性,而這裡的大眾通常指的是粉絲羣體。

節目本身需要追求流量

在後選秀時代下的今天,選秀不再是節目創作的最終目的,「流量經濟」反而成為了選秀類綜藝節目追求的終極目標,因為只有流量才能帶來收視和收益。

《青春有你2》這類偶像養成類節目,其選拔方式也不再是如《中國好聲音》般的平民海選,而是將國內外的幾十家經紀公司、練習生公司的上千位練習生召集來,從中選拔 108 位有較大開發潛力的練習生,其中大部分是已經有過舞臺或演藝經驗的藝人,甚至有些練習生本身就已經在圈內小有名氣, 如已有八年舞臺經驗的來自SNH48_7SENSES的KiKi許佳琪,剛在電視劇《下一站是幸福》中一炮而紅的演員虞書欣等。節目會對她們進行為期數個月的封閉式導師指導訓練及錄製培養全過程,最終在決賽環節由粉絲通過多種渠道的投票方式為自己喜愛的練習生投票,如購買贊助商的產品等,最終結果由粉絲人氣來決定,選擇人氣最高的9位練習生組成偶像團體正式出道。這樣做的好處,是粉絲基礎的保障與話題度的廣泛。

參賽選手自帶的粉絲人氣,再加上明星導師蔡徐坤,Lisa等人自帶的流量,不僅為節目的質量提供了保證,也為節目的粉絲人氣積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這種粉絲具有相對穩定性,能夠長時間持續地為節目提供熱度。#青春有你#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高達544.5億,相關話題持續高居微博熱搜榜前列,引爆社交關注熱潮。

品牌營銷需要花式媒介

綜藝節目其實一直都需要品牌投資,也幫助品牌營銷。這種模式,讓品牌會去選擇高質量值得投資的對象,讓節目需要去搶奪品牌的眼球。

在用戶市場掀起青春勵志風暴的同時,《青春有你2》在開播期間更是攜手蒙牛真果粒花果輕乳、黑人牙膏、蘇菲口袋魔法等知名品牌開啟花式跨界與生態聯動,包括長隆度假區、Armani、QQ音樂、Apple等在內的20餘個身份品牌和IP授權客戶分別就冠名權益、品牌曝光、產品及場景植入、原創廣告內容創作等多元、多觸點的廣告產品及商業模式與節目方展開深度綁定合作。

不僅如此,愛奇藝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與創新的姿態,主動傾注核心社交媒體資源,並升維合作模式,以貼合節目調性與品牌特性的營銷方式來深度聯動合作夥伴。藉助節目開播時間節點最大化賦能品牌影響力與營銷效能,實現雙向帶動——攜手眾品牌發布官宣聯名系列海報,並通過微博轉發等互動形式與品牌「隔空喊話」,共掀《青春有你2》開播事件營銷高潮。

粉絲也可以當家作主,流量需要即是合理。

粉絲運營節目走向,節目運營粉絲流量

在《青春有你2》的粉絲參與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節目本身提供粉絲互動的社羣,也配置專業的團隊進行粉絲運營和維護,同時節目更加重視粉絲的參與權和知情權。節目將「電視秀」中從未展示過的偶像私密信息和訓練過程的花絮經過後期剪輯,傳輸給粉絲,拉近了粉絲與節目之間的距離,既符合網路輕鬆開放的特點,也契合當前粉絲對節目內容和偶像羣體背後的探究欲。

從「追星」到「造星」

以往粉絲所追尋的明星大多為經紀公司包裝出道的藝人,而偶像養成類節目打破了選秀節目對粉絲的控制力和主導性,粉絲們可以通過自身的網路行為來影響偶像的價值和偶像的發展生涯。粉絲們逐漸意識到自己角色和地位的轉化,他們手握媒介使用權力,從過去的「追星族」變成了「造星族」,使得粉絲在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資金、情感之後能獲得較為強烈的參與感、陪伴感、代入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動態、雙向、非單一的互動。並且這讓偶像能提供更多陪伴感,加深了粉絲對偶像的情感,保證了流量持續的長久。

打造粉絲需要的完美偶像,從模擬遊戲到現實節目

「粉絲」的心理需求是粉絲文化產生的內在驅動力,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當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便開 始追逐更高層次的需求。市場上存在大量的模擬偶像養成遊戲,人們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去玩這些看似幼稚的遊戲,就是因為玩眾的情感需求、競爭需求、認知需求和參與需求在與日俱增。這些信號,讓資本看見了市場。

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青春有你2》就滿足了受眾的情感需求、競爭需求、認知需求和參與需求。

對於認知需求,追星其實是將自我探索的過程通過社會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粉絲將理想中的自我寄託在偶像身上,追星的實質其實也是一種不斷尋找理想自我的過程,甚至是追尋這一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如今的粉絲不再像過去那樣迷戀偶像的外在形象,偶像真正被關注的其實更多的是他們的個性和特質,以及粉絲自身幻想有卻不曾擁有的人格美好。

粉絲文化異軍突起,好與不好則各有千秋

應該是值得期待的的

1粉絲造勢有利於對外文化輸出

當今社會,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世界各地「粉絲」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既有利於中國偶像走出國門,也有利於粉絲文化的傳播。例如,由鹿晗主演的電視劇《擇天記》在海外視頻分享平臺 Youtube 上開播 6 天就達到 500 萬的播放量,不僅提升了偶像的海外曝光率,也有利於文化的對外輸出。

美國好萊塢常常藉助電影藝術輸出自己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國家文化。例如,漫威超級英雄系列電影中,美國隊長的戰服和盾牌都帶有美國國旗元素,其保衛國家、英勇無畏的形象激發了美國漫威粉絲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些是值得每個文化借鑒的。

2粉絲消費行為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從購買視頻網站會員、微博轉贊評,到應援集資投票,「粉絲」的消費實力正在逐漸被印證與發掘。贊助商們都藉助節目的影響力來提升產品的銷量和品牌的知名度,這些品牌商依靠節目的熱度,進行產品宣傳與推廣,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偶像的引導作用。

由此可見,「粉絲」與偶像、品牌商、經紀公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方面通過「粉絲」造勢讓品牌商們見證了偶像的消費影響力和「粉絲」的變現能力,另一方面,品牌商們通過在產品中加入偶像元素來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銷量,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帶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3緩釋壓力,愉悅精神生活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大大加快,無形中增加了人們的壓力與焦慮,人們迫切尋求著釋放壓力與情緒的途徑,粉絲文化先天就帶有娛樂文化的屬性,有利於緩解個體的壓力,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根據巴赫金提出的「狂歡理論」, 人們在狂歡期間忘卻煩惱與同伴盡情享受快樂,「粉絲」與羣體成員一起在舞臺下為偶像吶喊,在社交平臺上為偶像助威,形成羣體狂歡,釋放內心的壓抑,達到情緒宣洩的目的。

也許不盡完美

1過度追星缺乏理性

大眾文化理論家費斯克指出「粉絲」與普通受眾最大的區別體現在程度上而非性質上,「粉絲」是過度的消費者,他們對偶像明星的過度消費是狂熱的,出於對偶像的迷戀,通過消費偶像所代表的符號意義來實現身份認同。

集資是「粉絲」進行偶像應援活動的主要途徑,在集資的過程中「粉頭」承擔著集資活動的統籌任務,部分「粉頭」會強迫「粉絲」繳納會費,更有甚者會將集資來的資金據為己有。例如,《創造 101》中選手吳宣儀的粉絲頭目由於侵佔集資款項購買海景房上了微博熱搜榜,儘管此次風波的真實性並未得到核實,但是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2粉絲羣體衝突,網路暴力一觸即發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 中指出,任何個體在進入羣體之後便失去了理性,個人意志被羣體思想所主導。

粉絲羣體在羣體意識和羣體狂歡的情緒渲染中往往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互聯網的匿名性與不可知性更是助長了網路暴力的產生。例如,由於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中的參賽選手存在競爭關係,粉絲羣體之間也產生了競爭關係,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選手出道,展開語言攻擊甚至人肉搜索等網路暴力行為。

3部分粉絲的盲目崇拜,價值觀有可能扭曲

在偶像崇拜的過程中,部分「粉絲」陷入盲目崇拜,甚至迷失自我,對於偶像的不當言行也公開表示支持和理解。近年來,娛樂圈中頻頻爆出偶像明星觸碰法律底線的醜聞,具體不再舉例;然而,部分「粉絲」認為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只要偶像長得好看任何越軌的行為都能被原諒,這不利於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大熱度消散過後,小熱度是否會怕冷?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過去國內市場所謂的偶像養成節目內核其實還是「選秀」,無論是節目本身還是選拔出來的選手,生命週期往往只停留在節目播出時的幾個月,所謂「出道即巔峯」指的就是這樣的尷尬境遇。

造成如此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成團後的經紀公司與藝人原本所在經紀公司的合同談判問題。例如,由於騰訊和樂華娛樂在「割裂式運營」合同上的分歧,火箭少女101組合成團出道後孟美岐,吳宣儀和紫寧一度出現退團風波,對選手本人和團體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從粉絲需求到造星到成團,這已經成為一套現今偶像選秀的大致體繫了,當然其下也存在大同小異的創新,然而模式肯定已經不能太大變化了。資本對市場的需求會不斷讓這類節目適應性進化,直到達到一個飽和點,就會誕生新的選秀類型節目。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前世今生是固定下來了,它的未來你又是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對未來選秀節目的看法,也許,您會成為預言家。


養偶像比簽偶像成本划算很多


謝邀 我儘是回答這類問題…

基本大思路之前的已經說了,我來說下其它的吧:定位。不同的團定位是不一樣的。這個在國內還沒有很明顯的概念,都是怎麼火怎麼來。但是舉我熟悉的團做例子,akb48是以養成為主要思路的,裡面的不同團也稍有不同;乃木坂46是法式的高貴的,櫸坂是帥氣的等

但是這邊的比如創造101這種,我覺得肯定到最後也只會是紅那幾個人,風格定位肯定是不明顯的,團隊的話應該也會有不少的粉絲,但是我不是很看好


謝邀

基本就是大老闆運營公司 培訓 練舞 練歌

包括宣傳都是公司給安排 團體偶像本身只要跟著走就可以了。


又被邀請了, 但我想說,真正的商業模式告訴你,你認為可能嗎?不是懟,人家研究一個商業模式要花好幾個月,就這麼說了,這個模式也不值錢了。

兄弟說實話我對這方面的瞭解約等於沒有,而且很反感tf akb也沒有很喜歡。


tf不太清楚不評價,都說是借鑒了日本傑尼斯模式,snh48是akb48在上海推出的官方姐妹團體,前兩年已經終止合作了。特色就是有自己的劇場,每週都有成員的公演,粉絲可以近距離的靠近自己推的偶像。每年還有總決選排名,上海48這邊一票最便宜大概32元,排名1-66為進圈,意思就是全團303人的前66,前16為選拔組,前七為神七,一到三名為御三家,公司每年都會按照排名優先給予資源,總選過後會有相對應的總選單,夏天有水著單,冬季有新年單,每年都會有幾百首新歌,大都是公演曲目,質量普遍不高。

謝邀! 可是這個我不清楚啊!期望其他人有更好的回答來幫助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