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我读

一、《庄子》概述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春秋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老子更应该看做是道家思想的鼻祖)。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但其实《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魏晋时期(曹魏与西晋交界是266年),玄学是以《庄子》、《道德经》、《周易》合称「三玄」。唐玄宗天宝初(天宝自742年开始),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故《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全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是经由西晋的向秀和郭象前后承继的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即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的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所以读《庄子》要仔细读内篇的七篇,至于外篇和杂篇,读懂内篇后再参看,是对真正理解庄子思想有更大帮助的。而不以内篇为主,难免在理解庄子思想方面会有偏颇。

二、《庄子》解读之前

《庄子》一书,其实整体看,是庄子学派的论文集,在语言上肆意挥洒,可以说不像所谓的哲学思想体系那么明显直接,但在哲学思想上还是有清晰的迹象可以追寻。但是,我还要说欲真正的读懂庄子思想,应先读《道德经》,先大致把道的思想弄清晰,再来读庄子就更加容易一些。但是《道德经》比《庄子》更难懂,因为道德经是最简洁的古语韵文,所以历来解注都是后人在原文上加上自己的思想理解,用我们今天的心思来读《道德经》,确实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好在之前已经大致的明白了老子的道,以及道怎么运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来好好的再次来读《庄子》。

三、怎么看《庄子》

《庄子》里有庄子的文章,但是也加入了庄子后学的研究、心得、发展的论文。一直有「一部全书,三十三篇,只内七篇,已尽其意,其外篇皆蔓衍之说尔」之说。但是和《论语》不同,内七篇基本上是可以认定是属于庄子的作品,而其他文章,有可能存在某些是庄子的手笔,但是大部分都不是,这个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汇杂可以看出。至于内七篇之外的文章哪些是庄子手笔,至今没有定论。

学习庄子思想,首先要读通内七篇。这内七篇其实是一个整体,逻辑严谨,循序渐进,确实「已尽其意」。

四、《庄子》内七篇

第一篇《逍遥游》说的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本体,就是自由无拘的「逍遥游」,这是先很高地确立了一个目标,一个价值观,就是对人格自由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此时庄子并没有论述世界观。

第二篇《齐物论》,是为「逍遥游」这个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是论述要怎么样看待整个世界和自我,也就是齐物和齐论,是讲怎么认识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天。这里开始把人格的追求和世界观产生了联系。

第三篇《养生主》,是在「齐物论」的认识基础上,探讨如何处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以看做是讲实现核心的一个认识方法论。

第四篇《人间世》,继续探讨世间万物的复杂性,进一步解释「养生主」中提出的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对保全生命自由的必要性,是讲个人的价值观需求。

第五篇《德充符》,是在前面所有章节的论述下,如何做到内德圆满,是讲个人的价值观在世界观的实现,是天人合一的人。

第六篇《大宗师》,是建立在以上认识、行为、目标基础上,完成逍遥游的状态,从而主宰世界,是从个人价值观引向世界观,真正的价值观。

第七篇《应帝王》,则将上述个人的精神自由理论,引申到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出现,其实正是为了治世而出,是为天下而出。

可以看出,《庄子》的内七篇的哲学思想结构和《道德经》的反复说明「道」、「德」不同,是具有明显严密罗辑思维论证关系的。所以,只要先对道家的道有所了解,再来读庄子洒脱不羁的文字,理解庄子的理论要比老子的思想来的更容易些。

但可以说庄子的写作手法倒是自成一派,汪洋恣肆,鬼神莫测,需要读者的思维能够跟得上,才能进入他的思想境界,我想这个可以算是读《庄子》的一个难点。


谢邀。差不多的,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先要读懂《道德经》


如果没有文字会更加好!想什么是什么


不是更好,是非常的好,把大脑的细胞充分地调动起来,能有效提高我们都智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你的大脑推敲过的,每一个标点也是你智慧的结晶。当你读完五万多字没有标点符号的《庄子》后,你会觉得你已经得道了,就像那藐姑射山的神人一样,可以吸风饮露、不食五谷了。


古文本来就没有标点符号,要读者自己断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