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出現可以解釋為印度、中亞文明的影響,但是在已有了阿彌陀佛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觀世音的形象呢?


這個問題同樣也可以換成「為什麼會出現阿彌陀佛呢?」「為什麼出現奧特曼佛和加特林菩薩呢?」之類。

答案本質上只有一個:

即:需求

宗教市場傳播這塊兒業務,某些層面上與其他商業產業領域並無二致。主體都是滿足市場需求,不過,其目的不太相同。

當前大多數人所需求的那種「觀世音」,挺不錯的「產品」啊,功能也比較全乎,上到消災保佑,下到生孩子考試,啥啥都管,業務廣泛。

對於老百姓來說呢,「觀世音」可太好了啊,大慈大悲啊!遇到事兒了,隨便燒燒香拜一拜,心裡舒坦…嗯……舒坦!再花個三五百塊錢,整個佛龕扛回家,找個「佛教小賣鋪」買個觀世音造像,往上面一擺,嚯!氣派啊!這回可妥了,再遇到事兒,都不用去寺院,在家拜拜就解決了,順便兒附帶鎮宅驅鬼辟邪等等各種功能,多好啊,多妙啊!

咱也不知道觀世音累不累,這一天到晚的……得滿足多少人的各種「需求」啊。


「護法」們也請別在評論區和我臭犟!用不著現實里裝瞎,到了知乎秒變護法噴子。

這樣兒的「多功能觀世音」,也不是我整出來的!有能耐啊,管管你們所在地的「民間小寺院」,隔壁王大爺李大媽,賣佛像順帶幫人算命的小商鋪啥的………就先去大慈大悲整起來呀!把他們都度了去,你們家的觀世音才能恢復榮光!

有需求,就有產品。

我沒這需求,護法們別來我評論區現眼。


民間信仰層面來講,當然是為了生存需要。誰的生存?是被壓迫的無產的流民、逃犯、走投無路的貧民和落魄的書生,最終逃入寺廟的偽裝的佛徒。他們「遁入空門」後卻發現了不事生產同樣可以富貴榮華,錦衣玉食,其成功的秘訣就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和當牛做馬勞役苦力窮病饑寒的實際生活的矛盾。「幾文香火錢,買不了吃虧也買不了上當,買個心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樣的地推廣告一出,隨即風靡天下。智商稅收的妥妥的。想不到市場如此廣大,於是聰明的國人不僅細分了市場做差異化競爭,也把市場做大做強聯合三大教,調和內部派系,搞合作淡化競爭,深耕文化內涵,提高了企業品牌,提升了用戶粘性。

你看現在,生子婚姻找觀音事業部,超度亡魂找地藏事業部,求醫治病找藥師事業部,生意興榮找伽藍(關公)事業部,升學高考找文殊事業部,功德福報找普賢事業部,不堪世間求生極樂找阿彌陀佛事業部,人文觀光找釋迦牟尼事業部。來都來了,不留點紀念嗎?佛珠,符咒,佛像,應有盡有。

風頭弱了,怎麼辦?儒家強,沒事,儒佛本是一家。什麼,你說佛門無孝。造本地藏經,你看看孝不孝?道教興,沒事,道佛本一家,你有超度,我也有,你有水陸法會,我也有。好么,儒釋道本是一家。

佛教走出國門了,遇到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等教那麼多,大師們還是說,沒事,本是一家。

不過,話說回來,他們在愚弱百姓方面,確實是一家。

後來,科學來了,批駁宗教相當犀利,這次大師們不僅要蹭科學的熱度,還要踏上一腳,說「科學家爬到山頂的時候,佛學家已經在哪裡喝茶」。

你看看就這些弘法人做的叫什麼事,把佛法都歪曲成什麼樣了。出個有求必應的產品,有什麼難理解的。

佛法層面講,與佛法無關。


觀音菩薩示現萬千,普度眾生,意味著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觀音菩薩,是大善知識,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與「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思想不謀而合,很容易被漢地人所接受。

人並不缺乏對他人的抵觸,反感,仇視,以及過度執愛,缺的是發現別人有智慧和道德的一面,也就是「菩薩的一面」。這是佛教中觀音菩薩存在的真正涵義。


其實需要區分的是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和漢傳佛教里的觀世音菩薩。

在民間信仰里的觀世音菩薩,是一種神的存在,她救苦救難,滿足大眾對神的期許。

但漢傳佛教里的觀世音菩薩是誰?就是你自己,和佛一樣,就是你的一心,不在外,只在內。

佛教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中,和民間信仰難解難分,所以如果不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難以區分哪部分民間信仰,哪部分是佛教。

然而,如果觀世音菩薩以神祇的形象出現,給普羅大眾,不論是不是佛教徒帶來慰藉,這符合大乘的精神嗎?我認為完全符合。

這麼多年了,到底什麼是大乘佛教的本來面目?

知乎裡面那些每天張口閉口諷刺大乘佛教的人,又真的知道大乘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嗎?


怎麼是只有中國呢,幾乎全世界的信仰中都會有這種信仰的瑪利亞之類,這是對小時候媽媽溫暖的安全港灣的記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