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指吴语


更新一下

关于清浊和发声态

#注意,除掉阳平字,别的字的发声态都要用吴语清音声母,也就是配阴声调的发声态,不要有浊流带气声!即使是鼻音变音的m.n.l声母的字,也要除了阳平允许「浊」,上声去声都要读如阴平的发声态。也不要像北京话那样轻声现象发生浊化,比如爸爸要念/pa pa/ ,不要念/pa b?/。

————————————————————————

更新一下

在看一些答案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也就是并不是凡方言母语本身的特点就会投射到他们的普语中,越明显的反而也不会有,有的大多是和目标语音的差别意识不到的,没有能力区分的部分。

我想接受过系统的普通话教育的吴语母语者,就都会意识到,塞音擦音塞擦音没有清浊的对立,没有入声,这些吴语到普语多对少的特征,大都不会带入他们的口语。有答案提到普通话的w会发成v,不知道他的周围是否如此,但我的周围只有北方同学才会发v,我南方同学都是一水的w,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北方方言口音,因为我们学到的课本里的普通话拼音只有w。

另外即使有些对立难以辨别,话者也会受到社会声望的影响,去努力学会。比如不分平翘舌就是一个显性污名,会促使普通话话者尽量学会这种对立。对于这些超母语音系的对立,在普通话二语者里的常见失误,并不常是不分,而是分错,比如把字的平翘读反。

————————————————————————

代际和地域差距还是蛮大了。老年人的蓝青官话基本就是文读套书面语。年轻人的普通话口音受教育和母语影响的普通话风味差距很大。中年人后学的那种生硬的普通话口音,肯定也不是你们想学的。

主要讲下接触较多的浙江北部的校园普通话吧。

首先,语音上:

en/eng,in/ing普遍不分。音值自便,但不要出现/i??/这样特色的。但在f、m声母后面要区分en/eng哦,en—en,eng—ong,如门蒙对立,分封对立。(beng、peng读bong、pong则相对少见,但也有人(部份字)说,这点和吴语本身的这个韵的辖字还是不一样。)

ün发/yin/这样就蛮好的。

an/ang最好要分。(两个金华东阳的同学会有不分)an的音值,女生的话大可以发音靠前点,比较可爱(男生还是算了,会让人加深娘的刻板印象,比如春晚上阴阳怪气那种上海男人的口音的腔调)。ang的音值,可以两分为一前一后,比如/a?//??/来模拟受到了母语分「党打」的影响,在接zh、ch、sh时随机配给一些字(精确按知章庄格局分当然也好),比如上/?a?/面、商/???/量。把ang发成鼻化母音是加分项。

ian、üan的主母音a要高一点前一点,/ien//yen/这样省力的发音就蛮好。

ai、ei、au可以单化,但比较……。平日可以不用,卖萌的时候可以用。

入声的问题,我在95代的同学里没有见过带的,往前会有。电视里越剧演员之类普通话比较不好的人发言,其实也不太会带。带不带,带多少可以自己斟酌。

声母方面,翘舌音zh、ch、sh可以发舌叶音/t?、t?h、?/,标准的也无所谓,直接平翘不分在学校里侉得太突出了。

零声母和鼻音声母阳平可以读出吴语的「浊音感」,即带气音,但别的声母一般不会用浊音。

轻声:除了常见的,特别别扭的(太常见的不读轻声会让人觉得做作,是故意装的,对吧),大可以不变调,照字读,增加非普语母语感。

儿化:尽量避开。对于不熟悉的发音方式我们本能地避开,可以用大量同义词代替需要儿化的说法,如「冰棍儿」说「棒冰」,如把小称的儿化用「子」缀代替。辨义作用(对我们感知)问题不大的,直接不读儿化。偶尔出现一些儿化也无伤大雅。

……(可能不会再续的待续)


用「两」代替「二」,如:二号线→两号线。

百位以上的数字,十位为1时,一律用「十」,如:一百一→一百十,一百一十二→一百十二。

多用宾语前置,如:吃过饭了吗→饭吃过了吗。

在表示「耗尽」或「变差」的动词后面加个「掉」,如:用完了→用掉了,坏了→坏掉了。

把表示「允许」的「能」或「让」换成「好」,如:这里不能吃东西→这里不好吃东西,不样钓鱼→不好钓鱼。

在祈使句里多用动词重叠式,如:把桌子擦干净→把桌子擦擦干净,看清楚点儿→看看清楚。

去掉「您」字和用名字称呼对方的习惯,一律都用「你」。

把北方特色的口语词换成相应的书面语,如:别→不要,咋→怎么,胡→乱,咱们→我们,这嘎哒/这儿→这里。

把万能动词「整」换成「搞」,如:整啥玩意→搞什么东西。

(最后一条不少人说不准确,删除)


现编一段上海姆妈的饭泡粥:

阿囡啊,吃光这碗水潽蛋。顺大便到小菜场去买一颗黄芽菜,再买一只白乌龟。看到蹄髈的话看看,如果老壮肉很多就不要买了,精肉多的话买一只。

出来以后到转弯角子上街沿旁边的烟纸店里去买一瓶汏头膏和一块香皮皂。就用买小菜找下来的瘌头分,不要用大钞票买。

回来路上拎那么重,十一路电车是吃不消的,看得到脚踏车的话就开一部,踏回来。看不到么乘公共汽车。不要拦差头,年纪轻么,做人家一点,不好做脱底棺材的。


额 大家不用猜了 我是浙江湖州安吉的 但是在杭州呆了十年了 我小时候看上海《老娘舅》长大的 我说方言已经是互相有混淆了 已经没法说我的口音完全能代表江浙沪哪个地方了

看了评论 关于江浙人黄王不分,我突然想提一个问题 我姓de(吴语音)那我姓( )

A端 B谈 C戴 D段

——————————————————————

不可能,你别瞎说,我们江浙人讲话怎么可能有口音。我们讲普通话都很标准的好伐。同志,你帮帮忙,出门打听打听,深入群众,收入江浙沪当地,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呀。不能道听途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咯,你居然还好意思在这里瞎讲话,你好意思吧?你快点跑,不然被人卡到了要暴打一顿的晓得伐。啊呀,来不及了。他们快到了已经,你快点藏藏好,不要暴露了,不然他们让你跪衣裳板,跪速食面,再把你膝脖头打断,那你就有苦头吃咯,善古啊

--------这是一条隔离带------------

不可能,你别瞎说,我们江浙人讲话怎么可能有口音。我们讲普通话都很标准的好伐。同志,你帮帮忙,出门打听打听,深入群众,收入江浙沪当地,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呀。不能道听途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咯,你居然还好意思在这里瞎讲话,你好意思吧?你快点跑,不然被人卡到了要暴打一顿的晓得伐。啊呀,来不及了。他们快到了已经,你快点藏藏好,不要暴露了,不然他们让你跪衣裳板,跪速食面,再把你膝脖头打断,那你就有苦头吃咯,善古啊


学来干什么?因为有趣

很难模仿,但是提供一个思路,注意以下规则不要用的过火,要营造出一种说了几十年吴语,但是要竭力说好普通话而不得的效果

首先是语音问题

第一,江浙口音保留了极为短促的入声,所以说的时候要把普通话里面的入声字找出来尽量读短,比如「一」「六」「七」「十」「日」「月」等等,这一点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如果已经能准确在自己的普通话里塞进入声,吴普的大框架就有了,同有入声的广东话衍生出来的广普就没有入声。

第二,江浙口音的翘舌音没有那么重,所以所有的翘舌音字都要向平舌音靠(特别是r),但是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平舌音,老派的吴语都是有翘舌音的

第三,江浙人九成半无法分清楚in和ing,但是可以粗暴的分出以bpmf开头的en和eng:普通话里面bpmf开头的字韵母是en的,吴普里面韵母照样是en(分fen开)。普通话里面bpmf开头的字韵母是eng的,吴普里面韵母换成ong(大风fong)(山峰fong)

an和ang分的清清楚楚,但是以zh ch 为声母,ang为韵母的字分成圆嘴读和扁嘴读两种,张长账掌杖厂肠场等等扁读,章璋彰常唱偿尝等等圆读

第四,拼音jqx嘴巴开口大小不足,因为吴语分尖团的原因所以很容易把jqx发细

第五,韵母ao,ou,ei,ui,等等双母音韵母尽量读瘪,嘴巴放扁,ao读成音标?,ou读成e,等等,但不要读的太瘪

第六,不要加儿化音,北方人讲普通话带儿化音和本字融为一体,江浙人却是大部分都不存在儿化音的(杭州人除外)刻意发出的儿化音很奇怪

第七,声母n的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带i或者ǖ的)把舌尖放到下牙根处发,这个有点抽象,简单来说,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发例如「宁」这种发音的时候舌尖从上下齿缝处滑向下齿根,吴普发「宁」这种音舌尖一直在下齿根处不动

第八,网上吐槽很多的「阔以」「一阔树」等等e发成uo

第九,熟练掌握一到十的某一种吴语的念法,其中「二」要念成「两」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数数的时候很多人会切换成方言)

第十,许多北方人经常为了加快语速把两字并成一字说,比如「你好」说成「鸟」,「中央电视台」说成「庄儿电儿台」。普通话对于江浙人来说是第二口语,是没有那么熟练的,所以说话一般都一字一顿,少有连读

第十一,如果有吴语区人反对你学吴语,你就要掌握例如,「寿头」「戆大」(苏州)「赤佬」「册那」「阿乌卵」(上海)「小娘生」(绍兴)「娘希匹」(宁波 委员长专属)「你拿个杯」(温州)等等辞汇回敬之,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说尤其见效

第十二,发上声也就是普通话里面的第三声的时候,类似于发一个比较低的第一声,普通话里面的上声是213(数值越高调越高),吴普里面大概就是22

语法问题

第一,动词多用叠词「衣裳穿穿好」「门窗关关好」

第二,宾语前置「饭啊有吃过」「会啊有开过」

第三,用「好了」代替「完了」,例如「饭吃好了」=「吃完饭了」

第四,经常在句子中间加「么」。比如——「他么是这样的呀」,「这个么xxx」

第五,有一个经常用而不自知的用法(一直没有意识到,感谢北方朋友点明)比如:待会你叫直接去就好了。「叫」就是「只要」的意思

语法这一块很难讲,暂时就能想到这么多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辞汇,例如

「处对象」江浙人多用「谈恋爱」「谈朋友」

「媳妇」指的是儿媳妇,而「老婆」指的才是北方话里的「媳妇」

把「二」说成「两」,上海尤其严重,甚至可以把大学二年级「大二」说成「大两」

把可以饮用的水叫做「茶」,把「茶」叫做「茶叶茶」

「暖壶」多用「热水瓶」「热水壶」

「羊绒」多用「开司米」

「秋衣裤」多用「棉毛衫裤」

「一起」说成「一道」

「胡同」说成「弄堂」

「生病」说成「生毛病」

「很有用的」说成「很灵的」

「这儿」说成「这里」

「司机」说成「驾驶员」

「疼」说成「痛」

「很」说成「蛮」「老」

「写作业」说成「做作业」

「节俭」说成「做人家」

「知道」说成「晓得」

「包子」叫「馒头」

「勺子」说成「调羹」

「烧水壶」说成「铜吊」

「烧水」说成「炖水」

「水开了」说成「水滚了」

「不愿意」说成「不高兴」

「喜欢」说成「欢喜」

「整理」说成「理」

(部分内容来自评论区,欢迎并感谢各位知友点赞,纠正,补充 )

https://b23.tv/av6828331

这个是宁波奉化人蒋介石在抗战胜利时候的讲话,标准的老派江浙口音普通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