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是《自卑與超越》,讀的是譯本,不排除譯者曲解原作者的觀點。


這本書本來就稀爛好吧,就是中文譯名顯得很猛,網上銷量還挺高,英文名好像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吧,我也記不清了,阿德勒在書裏講職業家庭婚姻,講奉獻,個人感覺有點扯


個人覺得有必要,因為不可能每個人的思想觀念都是一樣的,我們必須抱著博大的心胸去接受每一件事物,他們可以影響我們的思想,也不會使我們迷失自己,我們可以通過吸收它們進行有效有價值的化學反應,也可以直接把它們過濾掉,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嘛。

看自己需不需要吧。

(謝邀,純屬個人意見)


作者又沒有按著你頭非要你同意它的觀點,作者只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你讀與不讀在乎你自己,想讀就讀,不想讀就不讀。


我今天就是看了《自卑與超越》(曹晚紅譯本)所以才來知乎上搜索「不贊同一本書」這六個字,點開你的提問之後我驚呆了....竟然是跟我同樣的問題。我的回答是我不讀了。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推薦的人多,但是推薦的人多並不代表它對我而言就是一本好書,我就要讀完它,萬一我接受了它那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理論而試著去應用的時候我覺得我的人生在某一小段時間內會很可悲。

就如

「事實上,依我看來,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自卑感在作者的角度是悲觀的,消極的,他給出的定義是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由於自卑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

作者斷言人類的全部文化以自卑感為基礎的同時肯定了消極帶來瞭如今的人類文化,把農耕、工業、信息這些時代的發展歸納為消極悲觀的自卑感為基礎的產物我實在無法理解。

人類的歷史發展不應該是人類改造自然以滿足人類需要的過程,是人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滿足人類更高層次需求的過程嗎?怎麼就成了自卑為基礎的了?這不是一個很積極的過程嗎?

雖然作者是某領域權威,但是處在信息時代的我們不能迷信權威。


有必要啊,多瞭解一些不同的觀點,不是很有意思嗎。


看具體情況,如果是專業性的書籍不用說肯定要看一下,如果不是的話沒必要去勉強自己吧。


可以再掙扎一下,如果還是不行,就可以先放棄了。然後安靜想一想,關於不認同的點有沒有必要整理一下?如果有,就記個隨筆,日後看書價值觀涉及到可以包括了或者經歷到可以包括了,先回頭來看看隨筆,解答一下當時的疑惑,然後根據選擇還要不要再去看書。

對我來說,看書是要整理人生,整理的是我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沒必要死摳著別人的人生打死不放手。


買來就沒興趣看下去了


呃呃……沒讀過這本書,但是如果對於觀點不認同的話。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不以已所藏,害所將受。我喜歡看與自己不同觀點的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