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是歷史書上說的古人愚昧嗎?明大祖,明成祖,康熙大帝,乾隆皇帝,都那麼英明神武,恐怕有什麼不得已的抉擇吧?那到底是什麼呢?


當然不是因為古人愚昧,恰恰相反,是因為明清高度自信,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在閉關鎖國,而認為自己是在封鎖別的蠻邦小國。

中華歷代的帝王將相都覺得中國地大物博、足以自給自足。而那些外邦蠻夷處處有求於中國,比如西南「蠻夷」如果沒法從中華交易到食鹽,就沒有鹽吃;一旦中華關閉和北方「蠻夷」的交易市場,北方「蠻夷」的牛羊、東北「蠻夷」的人蔘就會砸在手裡賣不出去,沒法從中原交易到布匹、糧食、茶葉,甚至鐵器、工具這些東西,日子就會過得很艱難。

歷史上北方「蠻夷」和中原王朝達成的和約中,必有一條是「開放互市」,無論是唐和吐蕃,還是宋與西夏/遼金。

中華強大的時候,都喜歡和習慣把「互市」作為一種恩賜手段、一種政治和外交技巧,只有對於最恭順的民族和國家才會開放,比如朝鮮。

還有,明朝在1570年「俺答封貢」時,蒙古俺答汗表示臣服恭順並且不再侵犯邊境,明朝才允許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易獲得中國資源。後來清朝對準噶爾帝國的貿易使團、對俄羅斯的貿易使團、英法等國在廣東開設十三行,無一不是這個態度。你恭順了,我才會賜予你與我「貿易」的資格,否則,你就等著被封鎖吧。

一千多年了,歷屆中國皇帝對這一手用的都是得心應手。所以明清也這麼對待「英夷」「法夷」,明清皇帝都覺得,西洋「蠻夷」如果沒法從中華獲得茶葉、絲綢、瓷器、藥材的話,那麼西洋蠻夷日子就沒法過。

至於防止這些「化外蠻夷」對我中華不利、防止別有用心的「蠻夷」刺探軍事情報、防止沙俄/英法傳播「邪教」、「勾引內部無賴人員生事」等等,反而是次要目的。因為貿易許可權,本身就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力量。

我們中國從清末開始,失去「天朝上國」地位太久了,我們的心態也變化了,對這種手段有點陌生了。以至於我們後來人看起來,就覺得明清帝王都是愚昧,都是在閉關鎖國。

這幾年我們的力量有所回升,對周邊國家其實也有這種手段,比如周邊有些國家讓我們不痛快的時候,我們會限制中國遊客去他們那裡旅遊,會限制他們的商品入境,從而讓他們在經濟上蒙受很大的損失;還有一些國家,我們甚至會關閉邊境以作為懲罰,讓他們國家在這政治上陷入被動,就是這種手段的體現。

————

還有現在的美國。

美國對古巴進行封鎖、對伊朗進行制裁、對俄羅斯進行制裁,這幾年又對中國搞貿易戰,但是沒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在「閉關鎖國」,而是美國的一種施壓手段,只有那些對美國效忠和恭順的,才會獲得與美國貿易的機會。

美國實際上和明清一樣,把「貿易」作為一種恩賜、一種政治和外交交換手段。

從中美建交開始,美國一直是這個態度,除非中國能夠做出「令美國滿意的讓步」,否則美國不會給予中國這種「恩賜」,比如早期的最惠國待遇、入關談判,以及最近的貿易戰、技術封鎖,美國都是在試圖用我們眼中正常的「貿易和交往」作為交換條件,壓迫我們放棄自己的利益。

政治經濟科技佔據絕對優勢的霸主,都喜歡這麼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也許再過幾十年,美國衰敗了,美國的後人也會奇怪,為什麼這時的美國愚昧到要「閉關鎖國」?


台灣鄭氏,舟師入討,懼海濱居民之為鄉導,悉數內遷,特申海禁。其後海外僑民,為荷蘭所戮者三萬餘人。自以開釁中華,上書謝罪,大酋弘曆悉置不問,且雲寇盜之徒,任爾殄滅。自是白人,始快其意。遂令南洋僑民,死亡無日,其罪五也。

出自章太炎的《討滿洲檄》

明朝海禁是因為不願意國民流失海外,不交皇糧,不受王化。畢竟倭寇中大部分是流亡海外的中國人。

滿清海禁是因為不願意僑民反清復明,還我河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海外僑民在反清的事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據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三十多位是華僑身份。孫中山的革命經費一大部分是海外華僑捐獻的。


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其實都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明朝要防倭寇,清朝要跟鄭家作戰。其實倭寇跟鄭家有一點類似,倭寇的頭目是中國人,比方說汪直,日本武士只是雇來打工的。鄭家最初也雇了日本武士,鄭芝龍的基地就在日本長崎,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清朝康熙年間為了收復台灣跟鄭家作戰將江浙閩三省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是為了斷絕鄭家的經濟來源。因為當時的主要市場是大陸市場,海洋市場只是大陸市場的一個延伸。海洋市場在脫離了大陸市場之後很難繼續生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鄭成功的後人最終敗給了清朝。


一個是官商和民商、皇帝和官僚的鬥爭。一個是防止漢人接觸外來勢力和獲得物資造反。真信教科書宣揚國威中國人這麼傻嗎。裝小白兔。


明朝隆慶開海之後哪裡還有閉關鎖國一說 從經濟 文化 科技可以說是全方位交流 說個不好的例子 西方傳教士在明朝就到了四川了 而且是明朝官方許可的 大量士大夫熱衷於學習研究西方科技 甚至加入基督教 而滿清 呵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