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中的文言文翻譯是否一定需要咬文嚼字?語文老師說關於書上注釋的句子翻譯,必須做到一個字一個字對上號,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改。否則沒有分數。

字詞解釋也必須這樣,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諭矣」的「諭」不能譯為「知道」,必須是「明白,懂得」,否則是錯的。

是這樣的嗎?


首先看到原問題舉出的例子。

「諭」在康熙字典裏節選的解釋如下。

【唐韻】羊戍切【集韻】【韻會】兪戍切, 音裕。【說文】告也。【類篇】曉也。【韻會】及其未悟,告之使曉。【戰國策】寡人諭矣。【註】諭,曉也。

加粗部分告訴我們,例句的「諭」解釋為「曉」

接下來是「曉」的康熙字典解釋。

【唐韻】呼皛切【集韻】【韻會】【正韻】馨鳥切, 囂上聲。【說文】明也。【玉篇】曙也。又【揚子·方言】知也。

所以,例句「諭」字可解釋為:明白、懂得。在方言中「曉得」的用法才表達「知道」的意思。

「明白」和「知道」之間的差別,個人認為

「understand」多用於懂得某些道理

「know」則是知道某些事實

實際上,翻譯是一件很文學性的事情,所謂譯事三難「信達雅」,嚴謹是極為重要的。我們的確有必要在很多時候咬文嚼字。

那麼,語文老師說關於書上注釋的句子翻譯,必須做到一個字一個字對上號,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改。否則沒有分數。這是為什麼。

首先這是應試教育,它說什麼得分,我們就得照做。其次這是應試,其本質就是通過考試對人進行分類選拔。不搞出一些嚴苛的標準,也就沒有區分度沒有篩選性了。應試教育的翻譯有它的不可忽視的成因,我們必須遵守其中的規則,不然就會被規則淘汰。


咬文嚼字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如果已經入門了,倒也沒有那麼重要。

考試中的文言文翻譯,其實給分給的是關鍵字和整體句意。一句話裏大概2~3個關鍵字,翻譯沒問題,一個1分,剩下的就是整體句意和通順了。

我猜題主年級不高,所以老師要求會更嚴一些。


翻譯三重要求:信、達、雅。


是要咬文嚼字的文言文就是這樣惜字如金 每一個字表達某一個具體的意思 不然不能好好的理解全句 不能理解全句準確的意思你怎麼能思考是否符合邏輯


有必要。能準確、意到。

文言文一個字通常是幾個現代的漢字。


為了公平,所以一定要有統一標準,因而翻譯題一定要「咬文嚼字」。其實它硬性要求的就是其中幾個關鍵字,其他可以自由發揮。


翻譯題裡面的兩句話需要咬文嚼字,其他的不求甚解就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