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看李敖的《大江大河騙了你》,李敖批評得入木三分。

裡面有各種例子把這個偽善的知識分子罵得真徹底。


寫文字的作家,尤其是優秀的作家,和平而富足的社會裡,真的是瑰寶。but,在生存、發展、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遠大於精神滿足需求的時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基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基本上不會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法,也沒能力,只會看似很認真的批判,然後被人、被輿論利用。。。。。。很可悲。就像HK的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是自己感動自己,感覺自己冒著被暴政逮捕的危險維護自己的HK,實際上就是美國人的刀槍。看不透民主的偽善啊。。。。。


講真,個人感覺很多認為龍應台政治立場中立平和的人,擁有一種和龍應台極其相似的天真和書生氣,這其實挺好,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有冷靜理性的思維方式,有對於文化文明的期待。

可是為什麼說天真?

這些人的天真在於因了龍應台過去的文字優美誠懇良善理性平和,就認為她現在的文字同樣優美誠懇良善理性平和,她本人也優美誠懇良善理性平和嗎?這個潛在的邏輯很荒謬。龍應台過去的文字我也是喜歡的,我想多數讀過她文字的人也是喜歡的,究其原因,那時候的她寫的內容主要是「認識你自己」,且寫得真實真誠,所以會帶給人美好的共鳴。可惜她現在開始介入政治,內在的狹隘和主觀就暴露無遺。文人一旦參與政治,通常都是在加劇矛盾,文人容易執,這種執,要麼是錯誤或者謬的開始,要麼是特殊理念親自身體力行的開始。真正的智慧從不持立場和觀念,智慧所代表的,是天地間的秩序,對待萬物皆一視同仁,所以,可以平息紛爭的,通常才是真真正的智慧。有影響力的文人,站出來呼籲這樣有利無害的事,才是智慧。

龍應台的最新的一篇雞蛋論,那些認為她中立善良理性平和的人看過嗎??

她在呼籲和鼓勵年輕人去做她認為對的事,她認為對的事是什麼呢?是蒙上面,去打砸燒,對持異見者群起而攻之,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他人之上;完全不顧及這種行為對香港和普通香港居民以及那些蒙面年輕人自己帶來的危害。

她的理性呢?她的善良呢?她的平和呢?啪啪啪,臉疼不疼?

她只在乎小民尊嚴,她不在乎大國尊嚴。可是她不明白,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溫情脈脈的。大爭之世,不進則退。巴勒斯坦人、敘利亞人、利比亞人、伊拉克人、庫爾德人、葉門人、索馬利亞人、墨西哥人、剛果人、蘇聯人、烏克蘭人、還有最初的印第安人,他們有尊嚴嗎?

龍應台的尊嚴,龍應台的平和生活,來自祖國大陸的剋制,來自台灣的崇洋以自重,從不來自她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貢獻。

她終究只是一介文人,一個適合家長里短,溫情默默的婦人,視角一旦上升到國家和民族,上升到國際社會,內在格局的局促和狹隘短視便暴露無遺。

她只是蠢,她不是壞,她與閭丘露薇不同。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曾經發生在我國國土上的「日俄戰爭」。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代中國精英,為此痛心疾首,感慨於國人的麻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也是定性為舊社會喪權辱國的代表,兩匹惡狼,兩國的「鬼子」,在我們自家的土地上打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們卻毫無辦法。淪為看客。面對著此前我們一直苦苦學習的西方「帝國主義」現代國家,我們終於明白了「帝國主義」的無恥和醜惡嘴臉。我們後來五四強調的「反帝反封建」的怒火,此時就已經在形成了。

當時的日本人怎麼看呢?對他們來說,真實蕩氣迴腸的一場國戰,亞洲人也是第一次徹底打敗了強大的歐洲人。即使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發起了無數的肉彈攻擊,但最終還是打贏了,無數優秀軍事將領脫引而出,比如乃木希典一戰成神。可以說,對日本人而言,日俄戰爭類似我們的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

對俄國人了?奇恥大辱!日俄戰爭直接導致了俄國社會的整體危機,自信心和國際形象都收到了空前的打擊。直接導致了二月革命和後來的十月革命。直到1945年消滅關東軍,俄國人才算找回了場子。

同樣一場戰爭,對於三個國家的人,完全是三種不同的看法。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當我們一百年後,再來看這場戰爭,我們是不是會為這三個觀點,如此毫不相關,而感到驚訝?我們會不會想到,原來同一件事情,對不同考慮角度的人,是完全不同的看法?

再比如,看我們一直無法忘懷的「甲午中日戰爭」。我們一直記得的是大清和日本。但對這場戰爭稍加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還有一個充當背景板的「朝鮮」。他們就是日俄戰爭中「中國」的角色。你說今天的朝鮮韓國人,對甲午海戰,會和我們以及日本人是同一種看法嗎?他們是不是也是恨死了大清和日本了?(評論區就有同學,至今依然認為,當時的韓國人對於成為大清屬國是接受的,甚至自豪的。)

不同的角度,帶來的觀念衝突,就是這樣的大。

國內歷史上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最典型的,就是當年極其無辜的南唐後主李煜。對大宋真是謙卑恭順。可對宋太祖來說,卧榻之側實在容不得你啊。


說上面這些,就是想說一點,觀念的衝突,就不要指望單方面打嘴仗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認為國家統一,神聖不可輕犯,無條件執行,甚至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那麼我們大可不必跟她,包括跟台灣人講什麼道理。因為這本來就是解放戰爭的後續,我們可從來沒有跟台灣當局簽署停戰協定或者和平協定。當年我們小米加步槍都不怕,抗美援朝都不怕,還怕現在過慣了小資生活,整天還指望跟大陸做生意的一幫人?管他什麼同文同種!內戰咱們經歷的還少嗎?而且我們是「解放軍」,代表的是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個中國也是國際共識,是正義的。

如果我們想的是避免戰爭,特別是避免失控的戰爭狀況,用文明的方式,想談判講道理,或者哪怕希望自己是一個講道理的人,希望能以德服人,那就務必不能只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去跟對方講道理。因為那樣道理永遠說不完,甚至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大概率是雞同鴨講。

除非我們能擱置原本的價值觀和立場,嘗試去了解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是什麼樣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以及信息環境,讓他們形成了現在的觀念。然後才會明白他們到底跟我們有多大的想法上的差距。再判斷是否可以通過「求同存異」,能形成共識。畢竟打仗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畢竟都是炎黃子孫。只要觀念上沒有原則衝突,大一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裡的追求。

在你不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社會環境,獲得的信息內容時,最好就別分析對方的所謂「政治立場」了。基本上都是自說自話。


其實,龍應台的政治立場都在她寫的書里,只是有些書被大陸禁了。台灣人覺得她親中,大陸人覺得她台獨,其實,我覺得她大多時候都是站在個人立場,沒有明顯的站隊。

在《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里,她是這麼寫的:

海峽兩岸,哪裡是統一和獨立的對決?哪裡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相衡?哪裡是民族主義和分離主義的矛盾?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極其具體,實實在在,一點不抽象。

那麼,如果生活方式的選擇才是問題的關鍵核心所在,你跟他談「血濃於水」、「民族大義」、「國家大義」等等大敘述,是不是完全離了題?


  • 加更

龍應台的書籍大多數都放家裡了,手上只有《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和《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下面同樣是摘自《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一道長長的光譜,從「深綠」變「淺綠」,從「淺綠」逐漸轉「淺藍」,再化為「深藍」。「深綠」是那堅持台灣獨立大敘述的人,「深藍」是那擁抱中國統一大敘述的人,在今天的台灣,都是少數;佔大多數的,卻是中間那一大段不能用顏色來定義,不信任任何「絕對化」的價值觀的人。

這些台灣人,和世界上任何其他人一樣,渴望社會安定,經濟穩定,家庭幸福,個人受法律保障。但是因為他曾經經驗過殖民和專制統治,所以他對於國家民族等等上綱上線的崇高大敘述往往抱持一種懷疑和竊笑,卻極在乎言論和思想的自由,極在乎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對弱勢的照顧,極在乎國家機器不侵犯他的隱私和人權。

2016年7月第十四版

PS:這個話題太過敏感,瑟瑟發抖,不發表個人看法。我愛中國,我愛五星紅旗。


祖國越來越強大,

我希望這樣的強大不僅僅是在軍事上,經濟上,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明程度也應該不同於往日,

多聽聽不同的聲音不是一件壞事。

不得不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

能夠分辨真實的聲音,願意聽一些真話,

龍說:

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分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能夠傾聽算是一個人的品質了,

可以不喜歡,你可以憤怒甚至破口大罵

但是這樣的不喜歡這樣的憤怒,

也應該基於足夠了解的程度上,

有些人請不了解就少言,

理解不了某些格局還是避而遠之吧。

怕就怕有些人永遠充滿了

極端的高漲的愛國主義

在做一些只能感動自己的事情。


下面是我針對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闡述:

一是所謂的政治立場

二是她對我們這個時代價值


一、

「在主義至上,我選擇良知」。龍應台超越黨派政治偏見和主義的嚴密樊籬,以開闊的視野和文化智慧勇敢地挖掘被掩埋的歷史,沉思被遮蔽的歷史,對歷史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傾注著深厚的人道情懷和悲憫同情,探索戰爭的殘酷危害和人類的道義責任,這實在是做了一件極有意義的工作,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何錯之有?何罪之有?

——余開偉 評

借龍之言:

不要讓我覺得你就是一個裝滿了政治政治的瓶子

很多人對她的態度讓我覺得

是不是刻意的在挑毛病,

是不是讀任何人作品都要懷疑一下他是不是TD是不是政治立場有問題,

國家的統一大業,

可能不是你罵幾句如何如何就有用的。

更有甚者已經杜撰出了天馬行空的意淫式毀謗,我想估計沒有什麼人理你,就不費口舌了。

將文學性與政治立場相聯繫,可能是相當一部分國人的思維。

我無力讓所有人都理性的對待她,

你們憤怒的同時我曾經也很憤怒,

但最終看到龍對此的態度,

我便一笑了之了。


如果說一定要講什麼政治立場,

龍應台對部分歷史的態度可以見之一二,

且看歷史學家高華對龍應台的讚譽:

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

——讀龍應台《##》札記

……

全書有家有國,以個人和家族的變遷,來折射時代和國家的大勢走向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以人文的、人道的史觀,穿透被宏大話語總結、歸納的歷史,從中還原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尋求其中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一書的基本特點。在我多年的閱讀中很少見到兩岸的歷史學家有如龍應台這樣,將自己的研究與人性關切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龍應台是飲譽華人世界的著名作家,然而她對書寫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認識,她寫道:

我沒辦法給你任何事情的全貌,……沒有人知道全貌。而且,那麼大的國土,那麼複雜的歷史,那麼分化的詮釋,那麼撲朔迷離的真相和快速流失無法復原的記憶,我很懷疑什麼叫「全貌」。何況,即使知道「全貌」,語言和文字又怎麼可能表達呢?所以我只能給你一個「以偏蓋全」的歷史印象。我所知的,記得的,發現的,感受的,都只能是非常個人的承受,也是絕對個人的傳輸。(頁146)

龍應台開宗名義表明自己的敘述的有限性,顯示了她的自信、真誠和科學態度。確實,她做的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要在一本15萬字的書里把所有與1949年有關的問題都闡述清楚,那是極為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對書中的某些內容與論斷,不同的讀者因關切不同而存有異議也是正常的。任何一本書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同樣,《##》也不是沒有可議之處。例如有一些內容,無論是作為1949年大變局的近因還是遠因,都間隔得較遠,不一定和主題十分貼切等。只是這些瑕疵與該書的成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作為一名作家,龍應台已在做歷史學家的工作--她不僅對眾多的歷史見證者作了口述採訪和搶救採訪,還查閱了台灣和大陸的大量文獻資料。……據我所知,該書早已絕版,許多專家都未必看過,龍應台卻找到了。她所做的這一切努力,使得她的敘述更貼近歷史真實。

……

儘管「朝代可以起滅,家國可以興亡」,歷史記述往往也是勝利者的專利,但是時代變了,價值觀也會隨之變化了……但是,從人文和人道的角度,全景性的對這段歷史作出反思,在大陸和台灣,龍應台可算第一人。

……

註:

高華(1954.05~2011.12.26),男,江蘇南京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師從著名歷史學家茅家琦,獲歷史學學士。

另:##代指龍應台的某部作品,因多次被要求刪除這部作品的相關內容,我姑且不提及這部作品的名字。


非歷史專長的作家的作品

受到歷史學家如此高的讚譽,

我想那些對龍這部作品的毀謗

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龍應台政治立場的胡亂猜忌

不攻自破。

而那些只願意做一個裝滿了政治政治的瓶子的人,

請自娛自樂去吧。

這是我在其他龍應台相關問題下回答的摘錄:

所有用政治立場或論斷或貶低抨擊龍應台的人我都不願與之辯駁一二,

……

上面有知友說

歷史題材的書不該像她這麼煽情這麼主觀,

可能是對龍的定位錯了。

首先即使是歷史研究本身並不能做到客觀,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章不同的歷史敘述,

第一手資料已經消逝,

其次龍並不是歷史學家在寫一本歷史通識。她對文學性的重視在字裡行間透出。

她的詮釋有側重,

更關注小人物在歷史背景下的顛沛流離。

至少對於背過三年歷史大綱的我來說,

這樣的人物採訪與視角太珍貴了,

我們往往僅關注時代的走向,

忽略了其中被牽扯到的億萬個歷史碾輪下上映的悲喜。

(此段為某知友回答)

附鏈接:

怎麼評價龍應台的作品??www.zhihu.com?

www.zhihu.com圖標

這裡我想提到一個在知乎上受關注較多的問題,

怎麼評價龍應台在香港演講關於一首歌代表一個時代,台下唱《我的祖國》??www.zhihu.com?

www.zhihu.com圖標

關於龍應台在香港的一場演講,

那些胡亂臆斷,甚至意yin龍應台在那場演講中表現的人都讓我覺得可笑,給一個人文領域的作家強加政治立場,要知道:你願意說出自己所熱愛而別人不了解的東西,別人還願意聽,那已經是對你夠大的尊重了,有些人站在道德制高點用模糊的政治概念去論斷一個作家,我嗤之以鼻。

竟然還有人刁鑽龍的笑,你究竟是什麼研究微表情領域的大師?

現場參與者後來的反饋感受以及一些中立媒體給出的評價都是當時現場的氣氛非常和諧,與會者參與度很高,龍的演講很成功,因為這次演講在社會上引起了比較大的輿論關注,所以龍應台撰文闡述了她演講的初衷,可在一些無良媒體看來,仍是在洗白自己。

我不得不對於相當一部分大陸媒體提出職業道德上的質疑,

動機不純,其心可誅。

由此我也想到了曾經在知乎上甚囂塵上的對龍的誹謗以及相當一部分龍相關新聞以及帖子下面的無良評論,

我想說,他們的觀點,攻擊誹謗抨擊,的確非常廣泛地代表了一類人的觀點?,他們叫「中國網民",當然了,這裡指代的也是一部分的中國網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於龍的誹謗在中國大陸的網路上橫行,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龍在某些人看來屬於……分子,基於這些人極端的高漲的愛國主義,以及由此產生的從不願傾聽的立場,對龍的誹謗滿天飛,我聽的多了,也就無力去反駁,也終於釋然。?

提防極端的高漲的愛國主義,這句話便來自龍應台。?


二、

龍應台對我們這個時代價值在哪裡?

先看龍本人的闡述:

每次跨進那明亮華麗的書店,就難免自疑:我寫書,在這20世紀末的時空里,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些文章,我知道,既不能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什麼太平,也不能教人如何「游山、玩水、看花、釣魚、探梅、品茗」,享受人生的藝術。但是如果把我當做20世紀末中華文化里的一個小小的典型,這些文字也許在有意無意間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

焦慮,意味著面對問題追索答案而不可得的一種苦悶;苦悶促動書寫,書寫成為一種邀請,邀請有同樣焦慮的讀者共同追索。我所面對的問題往往出發自「我是什麼」的自覺。

——龍應台《美麗的權利》自序 「面對」

龍說,無論你的本業是藝術或是醫學,無論經濟或是工程,都無法離開對於人性的深層次探索。誰來教會我們,在做藝術的同時,反思人造的眼淚與守株待兔式汲取的眼淚有何意義,又有何不同;誰來教會我們,在學會用手術刀切開泡完福爾馬林的死者胸膛的同時,去假想眼前這位過去的生命與遭遇;誰來教會我們,在夜晚對待最赤裸靈魂的自己的同時,毫無膽怯,毫無保留。

她的回答是,文學

她在說到大陸對她所有書籍都有刪減時,「很痛心」。她沒有喊口號,沒有到處喜演講,沒有開博客大罵不公。她用一支筆,通過文學,去感化海峽兩岸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們。

她做到了文學的有「用」。


為何我對有些人的憤怒一笑了之?

且看龍應台的態度:

……雖然海峽隔絕,臉書禁止,這個「個人小客廳」里所寫的字,大陸讀者其實是可以看見的。兩萬多條留言,90%來自翻牆的讀者,語言粗暴者不少。

沒有關係,粗暴往往是因為不了解

(原文請自尋,此處被要求刪除)

……

十月一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七十年前,飽受戰爭和天災蹂躪的中國宣告重新出發。這一天,幾億人將臉龐轉向清晨的陽光,夢想一個休養生息、民安樂利的未來。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把這篇講稿找出來,讓願意思考的讀者在這樣一個意義深沈的日子裡,做一點深沉安靜的、獨立的思考。

讀了講稿你也許還是憤怒的,或者更憤怒,沒關係,憤怒之餘,沈靜片刻,想一想很多事情的「為什麼」,那麼你的初心,就越過牆了。

——龍應台《文明的力量1949-2019》

她如此坦然胸懷寬廣的回應

讓我不得不永遠對她保持應有的尊重和敬佩。

這或許就是她對這個時代的價值。

即使辱罵又如何即使貶低即使誹謗又如何?

她仍然願意發聲,

仍然對那些貌似不思悔改的大陸網民抱有一絲期待,

時隔將近十年我們再看2010年龍應台在北大的演講:

……

一個開闊、包容的中國

所以,我必須說,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這個真誠的希望也使得我今天到這裡來。對中國那種軍事的「大國崛起」,我毫無夢想,但是對於一個以文明力量而崛起的中國,我充滿期望。文明的中國,因為它非常自信,所以它非常開闊;因為它開闊,所以它懂包容;因為它懂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當它文明的力量柔韌長遠的時候,不要說兩岸的前途不一樣,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更有貢獻。

一九八五年我寫《野火集》,一九八六年一月,《野火集》在風聲鶴唳中出版。八月,我遷居歐洲。離開台灣前夕,做了一場臨別演講,是「野火」時期唯一的一次。演講在害怕隨時「斷電」的氣氛中進行。今天,二〇一〇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大學,我想念那篇演講的最後一段,與大陸的讀者分享:

在臨別的今天晚上,你或許要問我: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夢想? 有的。 今天晚上,站在這裡說話,我心裡懷著深深的恐懼,害怕今晚的言詞帶來什麼「後果」。

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做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寄望我們的下一代將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那是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

——龍應台: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

二〇一〇年八月一日於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演講錄


我也願意看到一個開闊包容的中國

我們能否一道努力呢?

感謝拜讀。


2019.10.25 更

我在整篇文章里強調

「不要讓我覺得你是一個裝滿了政治政治的瓶子」

「提防極端的高漲的愛國主義」

「傾聽,傾聽,傾聽!」

「作冷靜的思考

還是有人視若無睹,

在評論里自娛自樂

所有評論我一條都不會刪,

你既然發表了評論我就願意傾聽你的想法,

也給我自己以及其他讀者一個窗口,一個機會。

可是某些立場先行,甚至意淫我的創作意圖的評論,我不屑於跟你辯論。

奉勸評論言語不要粗暴,體現素質啊。


有人勸我不要在這些問題上與人辯論或者說是發表看法,

因為這等同於捲入網路暴力,

果不其然,第一條罵我的私信出現了,

以後或許會有更多。

但還好,我不是很在意。

我可能永遠無力改變別人的固有看法,

可是我對國人仍然抱有一絲期待,

至少我發聲是因為我真誠。


2020.4.20 更

從這個回答發表以來,經歷了評論數量的激增,部分網友的攻擊謾罵,以及多次被要求修改答案。

也漸漸的看清了很多事情。

我只能說,你願意相信什麼就相信什麼吧,我不會再因為有些問題作任何的辯論,有些人沒有資格把我拉到網路暴力的環境里也沒有資格把我標榜成什麼什麼樣的人,煽情一點說,我也好你也好現在講有些話誰贏了誰輸了又能如何,歷史會給一個答案。

公正的答案。

還有,希望我自己以及願意傾聽閱讀的讀者們,大家都好好的,不會有一天「被默哀」。

另推薦閱讀:《乾杯吧!托馬斯·曼》


謝邀。

當個小清新文藝作家就挺好,發表政治方面的言論真的敗好感。

政治立場真的無法苟同,不過她一個人也掀不起什麼風浪,隨便她怎麼作妖,也改變不了什麼。


其實她根本沒有政治立場。。。只要是她覺得有問題的,她就會批評

———————分割線—————————

好久沒來看自己的回答,沒想到多了一些贊,不過評論區也有不喜歡龍應台的。

關於《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人認為它真誠,有人認為它虛偽。

而我想說的是,歷史與文學,完全是不一樣的。歷史不容編造。

大學的我在上世界古代史的時候,老師說過一句話:「歷史也許只存在與歷史家的頭腦之中。」

龍應台是作家,不是歷史家。沒有哪個歷史家會以她那種方式來呈現歷史。

我們所學的歷史,都是宏觀角度的。但是我們很少有人注意歷史的滾滾車輪下小人物的悲喜交集,聚散離合。

喜歡她,或不喜歡她,都是各人自己的事情。我不接受那些亂七八糟的反駁,非要想杠的,請退散。

還有一件事,我幾個月前的時候添加QQ的個性標籤,發現龍應台是無法輸入的,上面顯示有敏感辭彙。我很討厭大陸的這種做法,剝奪一個人喜歡一個作家的權利。


一直很想看到大家對所謂一顆雞蛋的看法。這個問題算是嗎?



龍應台和陳致中是一對珠聯璧合的逼人,他們互為表裡,一個應台卻在香港發明了雞蛋,一個致中卻把鈔票搬到了美國去,都是要掏空某詐騙島

他們的政治立場就是哪有好處往哪裡靠,當然,搬鈔票要自己來。

驚現公知 @湯揚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663738/answer/83905318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50176/answer/844246190


我們這幾年見證了龍應台逐步滑向深淵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充斥著小資產階級式的矯揉做作與自我陶醉。我建議梵蒂岡推選龍應台擔任21世紀新時代聖女,畢竟全世界人都需要她去教導,沒了她我們就是文化落後,思想愚昧,充滿了「痛苦回憶」的野蠻人。沒了她我們手腳冰冷,沒有靈魂。


就是一個騎牆派。李敖早就評價過,龍文筆不錯,但是沒有骨氣。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無所謂有什麼政治立場。句號。


推薦閱讀龍的(不)相信


說實話現在很多人對龍的看法也是受到某些言論和立場的影響,我之前看野火集,裡面都在批評台灣,當時的背景是中國還處於八九十年代,在某些方面確實不如西方國家,發展也不如台灣(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所以她拿西方當做所謂「先進文化」也情有可原。

個人覺得她是中立分子,我們在看某些事情的時候還是脫離立場理性看待吧

而且「台獨」產生的歷史原因你們真正了解過嗎?該完全責怪台灣嗎?


遺老遺少加公知。藍營的政治立場都屬於遺老遺少作派。


台灣人覺得她親大陸,不喜歡她

大陸人覺得她台獨,不喜歡她

怎麼說呢,在兩邊都有距離吧.我認為她的作品還是較有價值的,思想很溫和,可惜大陸可能對這種理解較少一點


她的批評往往帶著優越和諷刺 缺少善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