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年紀都喜歡過他們每一位,我的心似乎也曾經隨著他們每一個人的不同的人生經歷而跌宕起伏,心潮澎湃過,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離我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慢慢的淹沒在我的腦海里消失了,我變得越來越現實了。

看著年近八旬的雙親身體健康,圍坐在飯桌前有說有笑,無憂無慮的樣子,我心甚慰!這是我最應該喜歡的!

看著我的愛人辛苦的洗衣服,做飯,偶爾打麻將開心的樣子,扭起秧歌時矯健的步伐和嫵媚的身姿。吾心甚慰!這是我最應該喜歡的!

每天晚上看著在外地工作的女兒發來的簡訊,幾句簡短的問候,她的工作和個人的婚姻情況的介紹,我心甚慰!這是我最應該喜歡的!

三毛等人,都曾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逗留過,又像風一樣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有惋惜,淚流,微笑和歡喜。只是現在,對!就是現在,我們更應該喜歡,珍惜現在擁有的:健康的雙親,賢惠的妻子,孝順的孩子。

和你最親,離你最近,愛你至深!


這四人,都很喜歡,張愛玲尤其喜歡。可能因為最早讀紅樓夢就獨獨憐愛黛玉,黛玉寄人籬下,步步小心,害怕行差踏錯,雖然五六歲第一次進賈府,舉止談吐不俗,到底是別人家,顯著底氣不足。而張愛玲雖然出生大家庭,小時候也是不得父母憐愛的,後來繼母對她也不好,缺少這關愛的成長是有缺失的。所以張愛玲後來的文字,很少讓人圓滿,無論是一座城成全的白流蘇,還是顧曼楨兩姐妹,或者帶子香氣的第一爐香、沉香屑、茉莉香片,都不那麼香,甚至都些悲涼,這些悲涼帶著悲壯,像是可以看到一個女子穿著寬大的袍子,在飄蕩無根的感覺,讓人心疼,她是人未老心已老啊。 楊絳先生太可愛的,童趣在心之人。 三毛讀的比較少,不敢妄評,只是了解過她也是很有「痴」性之情的女子。 龍應台女士是我比較佩服的女子,想很多的台灣女子給人的感覺,溫暖,有愛。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張愛玲,她寫的句子,寫到了我的心底。那是一段陰暗的日子,彷彿每天都活在發霉的地下,可是,當我走出陰霾,來到陽光底下,我讀張愛玲少了,感覺讀起來,心裡堵的慌了。

三毛,讀三毛的時候,人生還是一張白紙,讀起來,滿眼都是畫面感,太美了

楊絳先生,是讀錢鍾書的書順便看的,感覺離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有差距,有文人氣。

龍應台,只讀過她寫給安德烈和母親的書,感覺情真意切,細緻入微。


這幾個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每一個都有每一個的特色,如果說喜歡誰,那麼這也分人的。

三毛、張愛玲這兩個隨性洒脫,活得瀟洒精彩。年輕人很多都喜歡這兩個,喜歡嚮往自由的人們無不被他們的生活態度所折服。

楊絳呢,是個正兒八經的才人,骨子裡有傳統,賢淑幹練,才氣過人。被丈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有傳統意識的人們就比較喜歡她了,還有就是應該有不少男性朋友會喜歡吧,還以她為心目中的女神。

龍應台呢,這個還是不怎麼熟悉。但一聽到她的名就想起她的書《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這些很出名的書,可以說她的語言很尖銳,一針見血的效果。對於孩子的教育和理念都非常有自己的見解獨到,他的這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我就特別喜歡,覺得她把我們沒法表達出去的情感用語言這麼精準的說出來,贊贊贊!!!

朋友們你們都更喜歡那種性格的呢


三毛、楊絳、張愛玲和龍應台,這四位作家相比較,最喜歡誰?坦率的說,這四位作家我都喜歡。

楊絳我只讀過她的《我們仨》,中年喪女,老年喪夫,她與錢鍾書的愛情婚姻卻是令人津津樂道,她活得談定從容,不以物喜,亦不以己悲,民國才女楊絳,被稱之為先坐的並非言過其實,是對她的敬仰與尊重,能稱之為「先生」的才女,在現代作家裡,可謂鳳毛麟角。

龍應台,起初接觸她的文章,是在我上中學時,看《讀者文摘》(那時候《讀者》叫《讀者文摘》),一聽作者名字及讀她的文字,因她文筆犀利,總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並發表自己的觀點,令人入木三分。以為她是男作家,後來才知,她的性別。從讀她的《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我們感受到她文字尖銳犀利的一面同時,更感受到她身為母親,身為女兒,如何去與叛逆期有著代溝的兒子溝通,通過母子之間書信往來為紐帶,重爹爹認識自己和兒子,以及自己的母親犯痴呆症,父親曾送她上學,那水乳交融的親情娓娓道出,令人手不釋卷……

張愛玲是一個奇女子,之所以奇,是因為她的文字不僅奇特,就連她的身世和為人處世都很奇特。她的愛情婚姻,讓人不可思議,才華橫溢的張愛玲,在常人看來,論長相論才華,還是論家世,身為漢奸的胡蘭成,怎麼看都不是她的「菜」,可她卻以飛蛾撲火的勇氣選擇了胡蘭成……處處拈花惹草的胡蘭成,給不起她要的「歲月靜好與世事安穩」,以張愛玲約會性子,分手是必然的。守得住繁華也奈得住寂寞的張愛玲,離開中國,居住美國,與賴雅這個半身不遂的老男人結為夫妻,愛情依然是殘缺的美。正如她的文字,總是有一股蒼涼的意境。現實中的張愛玲,也許是從小太缺乏父愛世愛吧,因此,在親情上淡薄,母親生病將去世,也不願見上最後一面。弟弟張子靜生活拮据甚至說過得捉襟見肘,張愛玲不僅不接濟,也不聞不問。在友情上,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有人來訪,避而不見,生活上常常深居簡出。為避開記者的採訪,無數次搬家。

但,在這四位作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三毛。三毛的文字隨性,沒有孤標傲世的大家風範,但有如鄰家小姐姐的睿智與善良,與讀者有一種促膝長談的感覺。讀她《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和《溫柔的夜》等作品,會被她的真誠、善良與大智大仁大勇所感動,她不只是寫與丈夫荷西的風花雪月,她也寫人世間至真至善至美的親情和友情,就連在渡輪碼頭偶遇一個陌生的萍水相逢的流浪漢,她也能妙筆生花般娓娓道來。三毛是小女人,自稱沒什麼文化,但她年幼讀紅樓、三國、撰改自己的名字,放蕩不羈,不被世人的目光所左右、活成她自己的樣子,讓我極崇拜。三毛不只是一個散文家,還是一個旅行家,更是一個懂得生活約會藝術家,即使面臨再多的坎坷與苦澀,在三毛的文字只有,呈現給讀者的,往往是堅強、勇敢與果斷!鼓勵迷茫中的我熱愛生命,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曾幾何時,在我最迷惘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三毛的作品,陪伴我走過花季雨季,讓我有活下去的勇氣。三毛的文字,也教會了我:人生於世,應在愛與被愛間活著,即使不為別人,也要為自己好好的活著。


四位都是在文學領域頗有盛名的人物。三毛自在如風,詩意浪漫,楊絳更多的是一種學者風度,而龍應台因為政客的身份筆下既有猛烈批判也有溫情脈脈。但張愛玲的文字細膩生動,能道他人之不能道,常常給人一種恍惚迷離之感,我無疑是更愛張愛玲。並且,就文學成就而言,張愛玲也應更勝一籌。

張愛玲從1943年在《紫羅蘭》上發表《沉香屑 第一爐香》,一炮打響以後,她迅速登上了創作的巔峰,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裡,先後發表了小說《沉香屑 第二爐香》《心經》《傾城之戀》《封鎖》《金鎖記》《連環套》和《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在散文上她發表了《洋人看京戲及其它》《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論寫作》《私語》以及《自己的文章》等。並於1944年先後將小說結集為《傳奇》,散文結集為《流言》,一經出版,立即受到讀者的極大歡迎,一印再印,使得這兩個專集,成為張愛玲作品的總體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1945年以後,張愛玲除了繼續創作小說與散文外,涉足電影劇本的寫作,先後發表了《不了情》、《太太萬歲》等,這也是後來張愛玲在香港能夠從事電影劇本寫作的前奏。1952年張愛玲在逗留香港期間,創作了有爭議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1962年重回香港,她寫作了大量的電影劇本,其中有《一曲難忘》《紅樓夢》等。

在整個的1970年代,張愛玲忙著研究《紅樓夢》,最終結集為《紅樓夢魘》出版,了卻了一個心愿。一個終生痴迷《紅樓夢》的作家,一定要為《紅樓夢》的研究幫點貢獻才能心安下來。後在1980年代,張愛玲用國語翻譯《海上花列傳》的譯作源源不斷地出版並最後完成。1994年,張愛玲的最後一本書《對照記》由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是年,張愛玲獲得台灣《中國時報》終身文學成就獎。1995年5月,皇冠出版社再收張愛玲的翻譯作品《愛默生選集》,以第十六卷出版,至此,皇冠版《張愛玲全集》成為張愛玲的最權威的作品大全,流布人間。這一年,張愛玲也告別了人世。

應當說,張愛玲不是以其作品的數量來衝擊讀者的,她是以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來征服讀者的。雖然歷來有人認為張愛玲的創作高峰,只不過兩三年,從1943年到1945年左右,可是,這兩三年確實是真正的高峰,只要是傑出的,擁有兩三年,也就足以獨領風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的藝術成就極高,處於頂級行列。要是從女作家的角度來看她,她是現代女作家中第一人。從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來看張愛玲,可與其比肩的女作家,私以為只有李清照。

張愛玲的作品美得全面,美得徹底,美得純粹。橫看成嶺側成峰。她的作品用詞新鮮,色彩濃厚,比喻巧妙,讀者往往只能用「妙極」來形容。蘇青的一段話,頗能道出張愛玲作品的魅力所在: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凄幽的音樂,即使是片斷也會感動起來。她的比喻是聰明而巧妙的,有的雖不懂,也覺得它是可愛的。它的鮮明色彩,又如一幅圖畫,對於顏色的渲染,就連最好的圖畫也趕不上,也許人間本無此顏色,而張女士真可以說是一個『仙才』了,我最欽佩她,並不是瞎捧。」而本書僅從意象的角度來論述張愛玲的藝術創造。因為意象的營構,是張愛玲藝術創造的一個基本層面,離開了對意象的理解,就很難真正理解張愛玲。其實,在整個的文學史上,一個成功的作家,總是由一些鮮明的意象相伴隨的,正是這些意象成為作家表達自己的思想與創造自己的藝術的手段,同時,也是這些意象最後成就了這些作家,成為作家的藝術徽章,作家憑著它們就能暢遊藝術的海洋。


這四個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吧。

愛三毛的浪漫,楊絳的素雅,張愛玲的細膩,龍應台的柔情。

不同的年齡段看她們的文章會有不同的感觸,也就會偏愛某個人一些。

青春期時,愛看些虐虐的言情小說,多愁善感得不行,這時偏愛張愛玲多些。

長大一點,開始崇尚個性化自由化了,會喜歡三毛的特立獨行,也想跟隨她到沙漠去,遇見最美的愛情。

再大一點,愛上了楊絳的沉穩簡樸,開始羨慕先生的夫妻日常,開始知道,愛情不只是玫瑰的浪漫,更是細枝末節。

後來,重溫小時侯讀得一知半解的目送,才真正體會到了親情。


作為風格各異的女作家,這四位我都喜歡的。

楊絳的文字,風格質樸,恬淡若菊。哀而不傷的文風,很有大家風範。主要看她寫的《我們仨》。

張愛玲也是一位奇女子,文字清麗,文采斐然,才華橫溢。她的文字有著淡淡的傷,親情的淡漠,人性世俗的洞察,敏銳的感知力,愛而不得的千轉百回。筆觸清冷。

龍應台的政論文犀利善辯。可她寫的親情和教育的四本書,則柔情脈脈,愛與牽掛,深情動人。《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不必追》等很值得讀。

最愛的是三毛的文字。或許她沒有太多的寫作技巧,只是記錄下來了她的旅行生活。她的見聞,她的日常。她的愛情。她的思想和感受。可是一個曾經自閉多年的女孩子因為愛情可以活的那樣從容熱烈,活的那樣生機勃勃,不被物慾所支配,甘願紅塵天涯相伴一生的洒脫,真的很幸運了。當然,愛失去後她也很快隕落了,這種至情至性的女子,也是很讓人唏噓了。她活出了很多人想活,卻不能不敢活出的樣子。開創了一種旅行記載的文風,洒脫熱烈有愛不羈,因此,更喜歡她的文字。


還是選擇楊絳。

因喜歡讀錢鍾書這個學貫古今而古怪精靈的學者的作品,進而了解了他的夫人楊絳。她把《唐·吉訶德》翻譯到舉世公認的優秀譯作,可見她也是古怪精靈的 ; 她早年創作的《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60多年,足見觀眾多麼喜歡;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 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頗受讀者推崇 ; 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堪稱一代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縮影。2016年5月25日,這位105歲的女壽星划過長空,離我們而去。

選擇更喜歡楊絳,還有一個理由。她始終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善待他人。文學的真諦也在於此。105歲,足以說明她面對世態人心,面對時勢紛擾,內心不是強大,而是永遠恬靜。


張愛玲。

在愛情上,我很敬佩張愛玲。

她雖說自己愛的卑微,但也很堅強、洒脫。

對胡蘭成的愛,她是那麼執著,那麼純粹。

愛的時候,她掏心掏肺,不顧一切。

面對胡蘭成出軌,即便傷心欲絕,也會強迫自己遠離人渣。

在文學上,我更喜愛張愛玲。

她對人性和愛情的理解,總那麼深刻。

周國平說:一切深刻精神的底蘊是悲觀。

閱讀張愛玲的小說,她深刻的精神正是結合了這種悲觀。

張愛玲的《金鎖記》用詞造句頗有《紅樓夢》遺風。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至今都很受大眾喜愛。儘管張愛玲不關心政治,在她筆下的故事都是些情情愛愛,確實格局不算大。但自她走後,中國確實還沒有一個女性能寫出類似張愛玲筆風的小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