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語文練習冊上初讀《目送》後,覺得她寫的東西很貼近生活,很真。心中會有莫名的觸動。尤其是那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搭到,所謂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直擊我的心底。想到自己的父母或是子女,是那種惆悵與無力感吧。《美麗的權利》懷揣著美好的人道主義精神,對著社會感情強烈地呼喚著什麼生活本平平淡淡的行進著,很多感觸來自內心對世界的細微感知,感覺龍應台是一個情真意切的人,一個沒有任何外在修飾的人。

不過一些讀者也提到龍應台的作品就在於深度不夠,從《大河就是大河》始,才知當時淺薄不識道理怎的會被一個「只要小民尊嚴,不要大國崛起」的人感動。所以一部分讀者並不是完全認同她的思想,也不接受她的作品。


最初,知道其是一個只寫些個人生活小調和內心(非心靈的)雞湯故事的女人……後來知道其在香港一所大學聽大家合唱《我的祖國》中,裝瘋賣傻地掩飾自己恐慌的政治傾向……最後,龍應台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文華根的人,同時龍應台又用與生俱來的中華文化,來否定自己不是中華文化根的人。你們說台灣所謂的文化人多怪乎一一龍應台是"香蕉文化人「!


覺得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從她的文字中,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她,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


她的做品沒有看過,不過作為小島上的作家,一般不會有大的視野,應該是充滿著小確幸和小清新


我喜歡龍應台《大江大海》中的一句話:"一滴水怎能知道洪流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的雜文,更能體現"龍捲風"的特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