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7日,「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在北京召開。11月25日,在「全球經濟挑戰與產業鏈重構」的討論中,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分享了自己對於中外產業鏈重構的看法。

  「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經濟變革應該說是被放大了或者是加速,其中有加速比較多的,就是全球化受阻,產業鏈重構的壓力在增強。」汪濤認為,其實全球化受阻,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化的速度就已經下降了。

  「最近的幾年,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後,產業鏈的安全,而且各國的政治壓力,再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量,就已經對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新冠疫情之後,這個壓力絕對是上升了。」汪濤說。

  汪濤表示,國內的廣大市場其實也會吸引不少企業以中國市場為主體的企業,會把產業鏈更多轉移到中國來。瑞銀最新的調查顯示,30%已經在國外生產的中國企業在考慮是不是把一些生產鏈轉移到國內來。

  「所以,我們的判斷是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這種產業鏈重構是雙向的,有一部分企業還是會考慮到種種原因搬到國外,另外一部分企業可能更多地轉移到國內來服務國內的市場。「汪濤說。

  汪濤指出,之前考慮的產業鏈轉移往往是從成本,從經濟的要素來考慮,中國的產業鏈是在全球難得的健全、全面而且非常有韌性,如果從轉移的角度來說,很多企業都可能因為成本的因素並不願意轉移出去。但是,我想提醒大家,調查發現,政治因素在增加,很多企業其實並不想搬,但迫於它本國的政治壓力,科技封鎖或者關稅等種種原因,會通過搬遷來降低風險。未來,這是一個可能值得關注的問題。

  「同時,國內市場的龐大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做了一個長期的預測,我們認為未來十年,中國實際GDP的增長可以達到4.5%,到2030年中國的GDP可以達到25萬億到28萬億美元。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消費佔整個GDP的比重也是會逐漸上升,到2030年有望達到17萬億美元以上,十年的凈增量絕對是世界第一。」汪濤表示,在這樣一個市場中,肯定會對全球的很多企業有一個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雙向的產業鏈的重構是很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