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作為朝代比較近的聖人,曾國藩的名氣都比他大,如果不是《明朝那些事》中對他高度讚揚,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


第一:使人自信,信什麼?信自己的良知

第二:怎麼找到自己的良知?也就是怎麼致良知,怎麼做功夫,越致越醇熟

第三:致良知這條路就是成聖的一條路,不用找其他的。


我覺得是他臨死的那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很震撼的。

世上擁有無上榮譽和財富的人很多,建功立業的能人也不少,創立自己的哲學體系也有。

但是,能說「此心光明」,又讓我相信的只此一個。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普遍認為立德立言立功這三點能做到一點就已經稱得上不朽了,而真正能做到「三不朽」的人就是聖人。

其實我們看一個人是否偉大,主要在於在人生的關鍵抉擇之時心中所想的是私慾還是天理,是個人利益還是眾生疾苦。

如果能終其一生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大聖人了。而王陽明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當今社會重利輕義,不過人心也在一點點地發生變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意識到「良知」的偉大力量,到了那一天,王陽明先生和他的「心學」將會揚名天下。

如果您對聖學感興趣,請關注我的專欄——《微言》


「聖人」的評價標準很多答主已經回答了,王確實都滿足,所以可以稱為「聖人」,有些抬杠的估計是腦子裡自己意淫出來的標準。

名氣不大原因其實也沒那麼神秘,就是整個生涯都太忙了,導致沒什麼著作流傳於世。《傳習錄》本就是門生所記錄,而且言辭哲學性太強,通讀不難但是十分難懂,和《論語》比不那麼親民,導致都是在上層流通,沒什麼流傳度。甚至直譯成白話文你會覺得通篇都是廢話。平民老百姓讀了覺得和自己生活關係不大。


對1840以前一大堆大師......等洋人打進來了, 就biu一下都消失了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

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葯。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簡單地說,王陽明的意思是:知就是行,知和行是一體的,是不可能分開的,只要「知」了,就已經「行」了(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知和行是不可能不統一的,不需要你人為地去統一(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揭示並告知大家一個「事實」:知和行原本就是合一的,而不是知和行應該要合一,不是提出一個什麼學習、修身、實踐的「原則」,不是要求人們去做到知行合一。

《心經》中有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是同樣的道理。空和色(物質)一體兩面,不可分隔,甚至就是一個東西。

再強調一次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知行「原本」就合一,而不知行「應該」要合一。王陽明提出這個觀點無疑與他研習佛教理論、與個人的參悟修證有關。


會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中學《逍遙遊》沒有背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聖人」是沒有追求名氣之心的,有則不是「聖人」。

曾國藩的哲學,多是做官的哲學。現在功利社會,追求功名利益者十之八九,自然多追從曾國藩。而陽明心學,總的來說,是做人的哲學,與現時人之所欲多有相異。能靜下心來讀的畢竟不多。等吧,等當官就是公僕深入所有人內心後,王陽明的名氣該就比曾國藩大了吧。


王陽明是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簡易直截,做功夫不離日用平常,但最終又指向超越界。

其實宋代的二程和朱子就已經完善了儒家的功夫體系,在《續近思錄》里體現得很完全。但關於本體的概念還是不清晰,朱子認為是「貫通萬物之理」,下手功夫也頗為混淆。到了陽明,提出「心即理」,下手就是在本心上做為善去惡的功夫。陽明心學不論貴賤賢愚,只要立志做好人,人人可修人人可行。

到了現代化的今天,西方物慾思想深入世人骨髓,人們普遍對天道良知存半信半疑的態度。學陽明心學就是點亮我們內心的那盞良知心燈,在困頓險阻的人世間不憂不懼。

陽明心學的思想一旦深入內心,並堅持不懈的做為善去惡功夫,真的可以變化氣質,脫胎換骨。


不要用西方人的思維理解中國的「聖人」

中國人認為最正常的人就是最真善美的,西方人認為最與眾不同的人才是最偉大的

中國人追求平易近人,西方人追求聳人聽聞

中國的聖人是「平常人」,西方的聖人是「非常人」

在中國,你做好一個人該做的日常洒掃應對,就是聖人

在西方,你得做出常人不敢做忍受常人不能忍才是聖人

你一定以為自己很正常,其實你仔細想想,你的心裡是不是時常有猜疑、自私、自負、恐懼、焦慮等等心理疾病,雖然不嚴重,沒到要去看醫生的程度,就像身體的各種慢性病一樣,所以其實你是不正常的

你是不正常的,就好理解王陽明是正常的了

王陽明「聖」在哪裡?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這人沒有任何心理疾病,非常正常


要知道中國人對於聖人是有標準的,即是「立功」,「立言」,「立德」,依此來看,再結合王陽明的個人經歷,擔當得起「聖人」這一稱謂。

之所以覺得王陽明的名氣不大是有很多原因的,不細說,大致可以對比,民眾對於楊振寧和霍金的認知。

名氣和實力,其實沒有很大關係。

你問一個小學生認不不認識娛樂明星和科學家就知道了。


聖在傳承了儒家正宗。

名氣不大,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中間隔了一個清朝


聖在將無法著手的東西歸納為致良知,致良知即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者無悔無懼無愧於天地。名氣不大實因食肉者良知弊隔。


聖人的標準是 立功、立言、立德,從這三點他達到了。


曾國藩怎麼跟王陽明比呢?

立德,曾國藩是那個打了敗仗記得要跳江的?這個好像不是值得表揚的行為吧?王陽明是文人,平叛之時,未有敗績。

立功,同上,打太平天國算是一半運氣(太平天國內鬥),一半實力。

立言,總不能拿一本家書家訓跟一本哲學書放一塊比吧?你這是欺負咱不識字,還是欺負曾國藩臉皮厚?

王陽明名氣不大,實在是因為心學與傳統儒學衝突太大,明清統治者能容忍心學傳承已經算是不小心眼了,不能指望把心學納入主流價值觀。至於近代以致現代,嗯,咱們有了辯證唯物主義,說實話,心學也是唯心主義,需要批判性地學習,不學也不強求。不過曾國藩算是啥?你從小到大見過哪個學校把曾國藩當正面人物介紹的?打擊農民起義的統治階級走狗,一個文官,混到最後,竟然拿家書家訓出來吹,好像他的功德為人真的能功垂萬世一樣。如果不是蔣介石時不時吹一句,估計民國那批人就把曾國藩掃進歷史垃圾堆了,哪輪得到如今浪費紙張?

蔣介石敗走台灣,實在就是自家格局太小。好歹你也是一國領袖,拿一本破家書當寶貝,指望用家訓治國?一個國家領袖,你找精神偶像,不說找什麼偉人了,起碼你找一個正經的文人也行。曾國藩文上沒啥建樹,武上,也談不上值得吹噓。蔣介石要是找精神偶像,哪怕你找關羽,那都比曾國藩靠譜。

曾國藩唯一一點值得借鑒的,大概就是做官了。但是蔣介石已經是國家領袖了,你還要學習做官?你不是應該學習學習怎麼管理手底下的官員嗎?管理官員該看啥書?

《資治通鑒》

閑的蛋疼,你有寫日記的時間,好好寫幾篇文章啊,哪怕人掛了,文章寫得好也能流芳百世,比如李煜。你寫日記的時間有,寫文章時間沒有,那隻能說明你水平不行。

綜上所述,蔣介石敗走台灣,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曾國藩害的。那些果粉有一天要是有了時間機器一定穿越回去做掉曾國藩,那就沒有什麼家書家訓了,也許蔣介石就有時間學習點新知識,哪怕學點馬克思主義皮毛呢,弄不好在另一個宇宙里,蔣介石學習的時候還能找主席請教請教,安安分分在黃埔軍校教書,日後建國還能當個教育部長啥的,也不至於敗走台灣當島主啊!

所以啊,人可以平庸;但是一定別膜拜平庸之人;你的精神偶像決定了你一生的上限。所以,擇偶(偶像)需謹慎!

實在找不到合適的,那就先空著唄。主席就是這麼乾的,俺也一樣!


理解哲學,才能真正理解心學的核心,但本身哲學就是需要人自己去悟的東西,知道的人本來就少,如果只是字面解讀心學,確實只能淺嘗輒止。


普通人理解不了心外無物,能達到心外無物的人,超越凡人太多了,豈不是聖人。


只有他一人做到了聖人得三板斧,德,功,言,德,功容易,言難,言就是創建自己的哲學思想。名氣不大,你是怎麼知道的?


按照立德立功立言來論,他是明清五百年以來唯一聖人,雖有後世拿曾國藩與他相比但是曾國藩只算半個,還有更正一下王陽明封聖不是其門人自封,按中華幾千標準他被封聖是名副其實的。不只蔣介石戴季陶這些拔高王陽明,後來徐階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陶行知東鄉平八郎稻田盛夫這些也是王陽明心學的粉絲。還有題主好好翻翻明史和看看傳習錄,或者度陰山老師的王陽明的書就知道明月大大給陽明公」明朝一哥「總結不過分。文人打戰比王陽明出色翻翻中國歷史就知道就那麼幾個,關鍵像王陽明全能也不過蘇東坡是千年不出的文藝但是不會打戰是明顯的。還有沒有看過傳習錄的人士就不要亂放衛星。


先說結論,王陽明的聖人頭銜基本來源於近現代的尬吹。只說一點吹得最厲害的三不朽,哪怕是現代只接受過中學文言文教育的人去查下原始出處都能看出問題來。

百度出來的的東西斷章取義再加上亂七八糟的解釋更是加深了這種誤解。原文是這樣的。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大概來看是范宣子和穆叔兩個人對不朽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看法。和聖人什麼的壓根沒牽扯。

左傳成為解釋春秋的重要教輔材料地位直線上升後就有了大批學者來注釋左傳。歷史上最權威的版本杜預孔穎達是這麼解釋的。

大上謂人之最上者,上聖之人也。其次,次聖者,謂大賢之人也。其次,又次大賢者也。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故服以伏羲、神農,杜以黃帝、堯、舜當之,言如此之類,乃是立德也。《禮運》稱「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後代人主之選,計成王非聖,但欲言周公,不得不言成王耳。禹、湯、文、武、周公與孔子皆可謂立德者也。

從這一部分解釋來看,現在的很多營銷軟文已經犯了兩個錯誤。

首先是並不是三不朽是聖人,而是做到立德的人就是聖人,被稱為上聖之人。立功的人被稱為大賢之人就是大賢者。立言的人要再次一等了。

其次所謂的立德並不是道德水平高尚,用原文說是創製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大約是說為整個社會創立規範制度使無數的人因此而收益。前面的堯舜禹湯不說,周公和孔子的確是當得起這稱謂的。再往下的整個傳統社會,除了毀譽參半的秦始皇也許能算半個,恐怕就沒誰當得起了。

總之開始拿這個來尬吹的人不是蠢(根本就沒鬧明白)就是壞(出於某種特殊的目的在忽悠人)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王陽明何德何能,敢稱聖人?他要真的是聖人,明還會錯過大航海時代,還會被清滅掉嗎?

這就是一個『擅吹』的無能之輩而已

周公出,列國分封,百家現,秦有一統,大漢雄風;

穆罕默德出,阿拉伯帝國誕生;

盧梭現,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基礎被奠定

王陽明,除了教導出一群會吹捧他的弟子,還有什麼貢獻?

他促進了科技的發明?解決了土地的矛盾?

什麼有價值的事,都沒做

看看後世,那個最推崇他的人,是腐爛透頂的常凱申---大約也就能明白王陽明算個什麼人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