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供给和交通服务。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高速公路作为一个国家交通的代表,从高速公路网的覆盖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国家的交通水平,而交通水平也进一步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下面,通过Google地图,直观感受一下全球各地的路网覆盖水平。

北美洲:高速公路水平比较发达,美国东部密密麻麻,西部也基本州州通高速。

北美洲

欧洲:西欧、中欧高度发达,东欧较为落后,西欧部分国家的高速公路比美国东部还要密集,如德国、法国等,而东欧的高速公路则零零星星。

欧洲

非洲:非洲北部非常落后,只有零零星星的北非地中海岸有几条高速公路;非洲南部,只有南非一个国家有很短的高速公路。

北非

南非

中东:中等水平,主要产油国沙乌地阿拉伯,伊朗的高速公路都渐渐形成了网路。

中东

南美洲: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巴西、阿根廷的沿海区域。

南美洲

日本、韩国:高度发达,高速公路路网密度非常密集。

日韩

中国:东部高度发达,西部水平一般(主要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地质环境等因素有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地的高速公路网是全球高速公路网最密集的地区。

基建狂魔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起步于1984年,最早开工的是沈大高速公路,最早通车的是1988年10月31日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至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19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对高速公路的资金投入执行倾斜政策,每年建成高速公路达到三千公里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基建狂魔」形象给人留下了一个暗示:似乎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在全世界都已经是最高水平,那么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是不是有点超前呢?

从高速路总里程上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2018年 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已经达到14万公里,远超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差不多10万公里),且平均每年建成高速公路达到三千公里以上,新建数量的确已经很大。

图片源自中新网,图中数据为2017年数据

但实际上,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经济体,和老牌发达国家相比,存量上其实还是相差很多。以美国为例,虽然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碾压美国,但是美国全部公路的里程数达到600万公里以上,中国还只有美国的七成。按照中国最近十年的每年新增里程数量测算,赶上美国的总公路里程数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同时,中国与美国国土面积差不多,但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并且中国的人口集中在不到全国一半的国土面积中,不像美国人口分布全国各地。中国的基础设施首先是为沿海外向型经济服务,所以过去三十年主要新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尤其在沿海地区。到2017为止,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已经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平(117对71),而西部则远远落后,不能相提并论。而美国,作为一个发达经济体,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在过去的几百年内慢慢得到完善,在区域分布上比较均衡,公路总里程数量也远超中国,而这,不正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基本够用。但是,分布不尽合理。

从经济角度看,东部发达地区密度很大,但四车道根本不够用,需要扩成6至8车道。

而从ZZ角度,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角度来讲,西部还应优先发展。

如果再从战略布局的角度讲,则需在现在连网的基础上建立快捷便利的联络线。


够不够用看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如果以发达国家美国、西欧的公路、铁路水平来说我们依然有很大差距。

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公铁分布密度上,技术上我们已经世界领先、总里程数更是遥遥领先、服务质量我们也有明显优势。

说说笔者去过的西欧地区,典型的小国寡民富裕型国家,以德国为例。德国基本每个镇(人口不超过2万)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穿行而过,路网密度不是我们能比的,本人就曾经在一个小镇换乘时迷路,原来他们一个小镇竟然有3个火车站!基本上把铁路当地铁在用,出行非常方便。瑞士、比利时的情况也是这样,所以他们不愧发达国家的名号。当然他们的铁路速度跟我们没法比,大多数火车时速大概也就160-200公里,而且每站必停,从布鲁塞尔到奥斯坦德不过150公里左右却要花3个多小时,而同样的距离在我们国家只需半个小时左右;另外管理水平也不敢恭维,火车站大多数都有些破败、卫生也不佳、甚至没有公共卫生间、没有安检,火车上列车员极少、往往是一列火车两个司机加一个列车员对付一下、语音播报竟然不说英语以致坐过站的次数也不下几次了,晚点也是家常便饭、小偷也多。所以欧洲铁路给我的感觉就是分布密度大、普及率高、站点设置密集、人均和平均国土占有率高;但总体来说,管理水平、安全性、舒适度、快捷度跟我们国家的高速铁路没法比。总之,他们的优点是我们的缺点,我们的优点则是后发优势,从铁路到车辆一切都是新的,这点是他们不能比的。所以我建议我们国家把铁路分为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际铁路、郊区铁路来规划建设。其中高速铁路负责远距离高速运输,特点是高速运行、大站停靠、错位停靠、大幅度削减500公里距离以上的运行时间;重载铁路负责货运,主要通过改造原有普速铁路和新建线路组成;城际铁路主要考虑500公里以下,特点是速度适中、站点密集设置、多点停靠、公交化运行;郊区铁路其实就是郊区地铁,把郊区卫星城和重要中心用铁路连接起来,比地铁更快、站点更少。这是比较适合我们的模式的。

说说公路,问题跟铁路是一样的,我们虽然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可是分布极不均衡、分布密度不高。不要说每个镇通高速公路,就连每个县城通高速公路我们也很难达到。另外普通公路也没法比,他们的普通公路路网极其密布!城乡差别不大,农村的路网在农田和乡村四通八达,要想上高速非常方便,质量也好,交通管理也比较完善,这各方面深入我们中西部农村就可以知道差距了。另外,驾照拥有率也有很大差距,我的房东老太太80岁了,还能开著宾士到处跑,他们的驾照拥有率基本上100%了;而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人了。

总结一下。对比发达国家,我们的公路和铁路明显是不够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数量上!对,是数量,你没听错。铁路方面,我们的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起码得通达每个县城,普速铁路和郊区铁路得通达每个镇,这是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如果实现了我们妥妥是发达国家!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得通达每一个县城,普通公路得通达每一个村小组、而且必须连接成网、四通八达,这又是一个多么宏伟的目标!

路网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破除城乡和东西发展不平衡的有力工具。把铁路和公路修到我们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打通输送经济和社会发展血液的每一跟毛细血管是当务之急!这个工作慢不得、但又急不得,既要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相适应、又要适度超前建设!修铁路和公路是不吃亏的,长远社会经济效益回报会很明显。现阶段搞房地产是亏本的,修再多水泥楼房卖再多钱也是亏本的,因为房地产在好多地方是虚假繁荣,房子够住了还建,建那么多还卖那么贵,那么贵还有人炒,炒到最后就是泡沫破裂,伤筋动骨了!还不如把这些钢筋水泥拿去修铁路和公路,因为铁路和公路依然是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因素!铁路和公路还在制约我们的发展和进步!也许到2050年我们的交通会好很多。目前,国家层面每年保持近万亿的铁路投资、2万亿以上的公路投资,这是对的!但是省一级和县一级的公铁自主投资还是明显不足!尤其是中西部,都只想著做大省会和地级城市,县乡公铁投资则非常薄弱!


够用,整体网路已经形成,目前也是完善阶段。


经济发达地区不够用


不够,还没达到县县通高速,高铁,所以还在大力建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