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据经典,是为了更好去阐述某一个道理。

用更简短的话就能表明一个道理。

比如,辛弃疾特别喜欢运用典故。

贺新郎·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这是一首写琵琶的咏物词,用典(包含化用引用)多达十一个,但每个典故都连贯如一,读来圆转自如,细腻绵密,抒情气氛极为浓郁,令人荡气回肠。起来看看这首词都用了哪些典故:

凤尾龙香拨」:这是唐代杨贵妃所用过的琵琶。此处寓意黄金盛世,暗指北宋的繁华时代。

开元《霓裳》曲」: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开元年间盛极一时,天宝年安史之乱后,宫廷再无演奏词曲。此处暗指国运衰微。

浔阳江头客」: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抒发「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画舸亭亭」:化用前人《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之句。

记出塞…望昭阳宫殿」:借昭君出塞事,托喻徽钦二宗被虏北国的靖康之变。

辽阳驿使」:化用沈佺期诗句「十年征戍忆辽阳」,指闺中少妇怀念征人,弹琵琶聊以慰藉却越弹越伤心。

轻拢慢捻」: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句。

推手含情还却手」:化用欧阳修《明妃曲》诗句「推手为琵却手琶」。

一抹《梁州》哀彻」:化用白居易诗句「《霓裳》奏罢唱《梁州》」。《梁州》为唐代教坊曲,音调哀怨。此处奏《梁州》曲正呼应开头《霓裳》曲。

贺老定场」:贺老是唐代著名琵琶高手,名贺怀智,据传贺老弹琵琶,全场为之安定无声。

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写杨贵妃的诗《清平调》中「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湖区北倚栏杆」一句。意指贵妃丽影不再,「凤尾龙香拨」的琵琶从此无主。

辛弃疾这首琵琶咏物词,从盛唐写起,明写唐代盛衰,实则暗指宋代,自比浔阳江头的沦落人进而通过昭君出塞联想至靖康之耻,从个人遭遇进至国难愁仇。下阕层层递进,辽阳难望、音信全无、《霓裳》曲罢、《梁州》哀怨,当年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欢乐繁华之地如今都落金人之手。一句「弹到此,为呜咽」悲慨无穷。

这首词虽用典极多,但每个典故都恰到好处,仿佛浑然一体,丝毫不觉生硬艰涩,反而更见其中既激且恨的爱国之情、既悲且美的哀怨情绪,粗放之中见细腻,读来荡气回肠


世界范围内,出版行业的规定:凡作者死亡后的第五十年的12月31号以后,其著作言论均归于公版领域。

也就是说,在曹植死后的第444个年头,王勃在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滕王阁席上,大可高赞此情此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所以,古代大部分抄袭算不上抄袭,更何况,有些抄袭是人尽皆知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化用:魏夫人《菩萨蛮》隔岸三两家。出墙红杏花。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化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并序》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 ... 化用的例子还有很多。

典故当然就更不算了。要是典故都算,那辛弃疾这位大神简直不要面子了。

这些例子,不是抄袭,因为在那个时代,那些被化用的句子都是很有名的,人们能够看到被化用的痕迹。后来者居上,亦或是改变了其中情感,用得合理,也是值得称赞的。

另外,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熏陶下,对于抄袭一事是嗤之以鼻的,宋之问与刘希夷的故事成了千古谜题;真假牛生成了经典笑柄.....

而到了现代,抄袭一事不但层出不穷,而且在惩治方面很难做到不有疏漏。获取知识的便捷程度道德修养的浸润深度在当今失去了如同古代一样的平衡,如同交通工具将我们拉近,手机将我们拉远一般,我们任重而道远。


会用典故,是本事


有个成语叫引经据典。


不算的,天下文坛一大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算。原句直接拿来用的都有,叫致敬。

百度「身无彩凤双飞翼」和「落花人独立」这两句。


读书人的事能叫抄吗?


个人认为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