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對大乘佛教有一些了解,可是唯識派世界觀的一些部分,還是未能理解。所以煩請諸位賢友賜教:

1、在南傳佛教說一切有部的世界觀當中,雖然無我,雖然很多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法;但是這個世界上是有真法存在的。也就是法有我無。這樣的世界觀好理解。

2、但是,據我所知,唯識宗認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如果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有因緣條件則生,因緣條件破滅則散去。那麼追蹤到最後,有什麼是實際存在的呢,好像變成了一個沒有答案的循環。

1、唯識宗如果只說: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第八識的變現。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於是使人看到了自己看到的世界。

唯識宗如果只這樣說,唯識宗的世界觀尚能理解。

2、但是唯識宗好像是說,從勝義諦來講,最終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進一步說第八識也是緣起性空的,成佛之後第八識變成了阿陀那識。這就讓人對唯識宗的世界觀有疑惑。

如果說一個東西,如果因緣條件滿足就會散去,比如第八識也會散去,這是能理解的。

但是,這個世界的形成,任何最基本的因素都不需要嗎?

如果追問到某一個因素,這個因素是因緣構成的,那麼它的因緣又是什麼構成的?一切因緣都是緣起性空的,這樣就會讓人感覺似乎變成了一個循環。

要說明這一點:個人並不是很贊同大乘佛教的理論,認為從邏輯和歷史兩方面來看,大乘佛教的很多觀點很可能不是佛陀所說。

但是大乘修行者對於菩薩道的追求確實有應當深思的原因。雖然大乘佛教的產生也和宗派鬥爭有關係,但是大乘佛教修行者的慈悲利他的發心的確是應當令人敬佩的。

我認為大乘佛教哲學的很多部分值得思考學習。

煩請諸位賢友賜教。


唯識宗認為無為法真實存在,有為法只能說存在,但不是真實存在,因為有為法生滅變異,不可以用真實來形容,但是不可以否定它們存在


你認可小乘的無我有法(不生我想,唯生法想)的觀點,這點就可斷貪愛破我執。

按我的理解"緣起性空"我會把他歸為中觀派的論點,而不是唯實宗。大乘的"緣起性空"在這裡是和小乘是一脈的,都是在破,"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小乘在破我立法(無我,唯是五蘊的假合,這也是一切有部的觀點也能斷煩惱的原因,我是假法,五蘊是有法,)中觀我法雙破(全是假法,我是顛倒見,五蘊是如幻有故也是假法,無一實法,一法不立)。修學依據是般若經。

唯實宗是有破有立。唯實宗有建立三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遍計執是假法,是虛妄分別,是無自體的,是破。依他起和圓成實是有法,去除依他起上的遍計執成就圓成實,是立。依據是解深密經,楞伽經,圓覺經等(包括楞嚴經,六祖壇經,都立真如自性是有,楞嚴經叫寶覺明心,妙覺明性,壇經里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具足,生萬法都是在承認自性是有法。(中觀是無自性,自性空,不可得)。對因緣生法,唯實宗和小乘也有相似處,都承認是實有法。小乘是從思維"諸法賴緣生,緣生法是無常,苦,空故無我,既然空故,也就無相,無願也沒什麼好追求的"從這裡出去。唯實宗卻分的很細,緣生法是有法,是離言說相的如幻有法,沒有錯,錯的是虛妄分別,只要去除了執著實有的虛妄分別(遍計執我執)就顯現出離言清凈的實法。所以唯實宗強調轉依,轉染成凈。中觀強調破相顯性。

而大小乘中觀唯實對實法,假法,有法,有不同的觀點,但不同的觀點並不妨礙解脫,法門的安立方便各不同。

唯實宗承認真實存在的是圓成實。也承認依他起是有法,生滅法但不是實有法,是如幻有法。

唯實宗的世界觀認為"心生則法生,一切唯心造",都是從真如自性里流漏出來的差別相。染凈好壞全在內心分別。

頭大!不知道表達清楚說到點子上了沒有。以前粗略地學過點唯實宗,但總覺得學的太淺,唯實學太博大精細了。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首先南傳和說一切有部不是一回事,南傳沒有你說的那種「真實存在」,在南傳的法義中,有四究竟法(色、心、心所、無為法),之所以究竟,是因為不可分割,但不可分割並不代表就是終極永恆,僅僅代表「析分」之法的邊界,過於「析分」之後就不是二元對立的概念法所能描述的了。在唯識體系中,其實上述四法也是「究竟」,因為也是析分之邊界。給你一個提示:不要用經典力學中的粒子實體這樣的概念去理解四大(色)和心,用功能去理解,比如經中從來沒有把某種粒子實體一樣的東西稱作為最終的地大,南傳法義中,也把「色聚」和「四大」是區分的。所以在有為法層面,以析分法,一切法無過於名色之流轉,除此之外別無他有。

唯識學的特別在於,他是把色法和心法更進一步統一起來,以離心之外境根本不可證明,所以證成不離心之外境。其實這點也挺符合現代的奧卡姆剃刀的。唯識世界觀里,就是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核心樞紐(不是終極存在),串聯了一切,進一步深入說明「名色相依如束蘆」的關係,阿賴耶識和第七識互為因果,與其色種構成最底層的「束蘆」關係,而且也是剎那生滅的,所以阿賴耶識不是梵我。

而緣起性空,只是否定了諸法之「常一主宰」之自性因為這種自性和一切法緣起的命題是不能共存,所以要承認一起法緣起,就必須承認一切法自性空,所以性空其實是緣起之可能的前提,你不要把緣起性空理解為必須要對一切進行崩壞了,空性換個角度其實就是「無限的緣起」。你的問題還是在於並沒有理解緣起和空性,你追求的那種要素和緣起是不相容的,也是不可證明的,這種要素如果存在,它本身必然是違背緣起的、不可了解的(這個可以參考數學上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來輔助理解),所以要麼你承認緣起因果關係,放棄第一因,要麼放棄緣起因果承認第一因,然而放棄緣起因果了,第一因本身也是不可證明了,所以又變成了不可知論。這裡的關鍵就是看你對緣起的理解深度,這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你卻以本體的方式在思維,沒有注意到「終極存在」這種概念的不可證性。

另外無常、生死有分段和變易之分,不是一切都要以成住壞空的時間長度明顯的四階段式生滅,比如當下每個活人的身心每個剎那都是生滅的,但大家並沒有經歷死亡、腐爛,又比如色界的色究竟天,雖然念念無常變易,但我們沒有發現說色究竟天會毀滅。


唯識的世界觀,你看幾本榮格的書大概就明白了,正是所謂的「客觀唯心主義」。

有明顯印度教本體論的色彩。

簡單來說,就是唯識宗認為整個「一切」,其實是一個無限自由的意識,這個意識可以叫真如,也可以叫阿摩羅識。

因為這個意識無限自由,所以它變化出的世界,也是隨機的,充滿一切可能的,完全偶然性的。

但因為其「完全偶然」,所以必然,也是偶然的一種。因此在完全隨機的世界中,出現了「我執」這種東西,就像一個人投骰子,無限扔下去,總有機會,會連著扔出十個6。

因為「我執」是一堆必然性組成的,所以為了延續自己這種必然,它會不停的抓取,符合因果律的事物,來延續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說一切本來是「無限大」的,但是因為有「我」的存在,導致我只會理解,看到,接觸跟我有共同點的那一小部分。這種抓取,導致「我」永遠只能跟盲人摸象一樣,理解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永遠沒法理解整個真正的世界,也就是「阿摩羅識」本身。

所以基於這種體系,唯識宗推斷得出,解脫的唯一辦法,就是破壞執著,消滅小我,這樣,這個「必然性,受因果控制」的小我,才可以突破界限。融於「完全偶然,絕對自由」的大我阿摩羅識中,獲得解脫。

而基於這個邏輯,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乘認為佛是全知全能的了,因為阿摩羅識是絕對自由的,絕對自由不是全能是什麼?同樣也能理解,為什麼大乘的佛菩薩,可以通過阿摩羅識,和願力,隨意創造世界都做得到。

而在唯識世界觀下,很容易理解禪定和冥想,還是轉世,到底是個什麼原理。

既然是世界是一堆執著構成的,那禪定和冥想實際上就是把「我」向內聚焦一處,以極度專註,來遺忘其他的東西,做到「忘記大部分執著」。以接近「阿摩羅識的境界」。

轉世則是因為這個「我」,出於害怕死亡的天性,一次次在意識深處發出活著的願望,而因為「我」其實是由受污染的阿摩羅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構成的,所以具備阿摩羅識一部分心想事成的能力,導致活著的願望,在識深處得到回應,一次次點燃新的一期生命。


對唯識有誤解。

唯識是:唯有識,唯識無餘。——只有識存在;除了識,沒有其他的存在。

應該這樣理解唯識。

緣起性空不是唯識的根本觀點。緣起性空是依託於識而存在的。

唯識之中,第八識極為關鍵。因為它是無始時法的界,是一切法的依,因此有眾生與涅槃。這裡緣起性空是對一切法運行的描述,不是對這個「依止」的描述。


休謨總結為「人是一束知覺」人類根本無法肯定外界存在與否,只能我思故我在,但是休謨更深一層,他對「我」的存在性都提出懷疑,「我」不過是當下一瞬間的感覺的集合。

緣和感覺是一個東西吧。


不是大乘教義的問題,而是題主所思所慮不夠通透,無法通達緣起性空所致。

你應該認真觀察現實,從而領會佛的緣起論說和觀修教法。


佛渡有緣人

今天剛弄懂唯識

賣一賣。

唯識 看起來 是唯心的另一個說法。我們總因為以前受的 唯心主義的教育 就以為唯心就是迷信 不客觀。

相反 我們每個人都是唯心的 甚至過於迷戀自己的心 而無法睜開眼睛看外界 卻反而呼喚著 唯心主義不可取

既然已經知道唯識宗 就是莫大的緣分 如果想精盡 那你首先要承認自己是一個徹頭徹腦的唯心的 一個人,你才有進步的空間。否則還被自大充斥著大腦 那就只能笑笑別人 或者被別人笑笑了。

以上就是唯識 對人的生理思維繫統的 客觀描述 而人的思維過程也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 心通過眼 耳 接受信號 或者能量 在我們大腦內形成了一個我們自己組建的世界模型 每個人都不同 只有絕對客觀的接受信號 你才能建立一個更貼近世界的模型 受限於每個人的能力 模型越貼近世界本源的 階層越高 大概率情況下。 唯識幫你連接這個過程。到是由於是抽象的 所以佛經都是晦澀的。

所以 不要懷疑 懷疑是你最大的敵人。

我們甚至不願意相信 我們每個人都是唯心的

所以也更不會相信唯識宗的理論


1 說一切有部不是南傳佛教。阿育王時期,說一切有部由於政治站隊不正確被屠殺,殘部流走西北印,且單方面被分別說部開除出上座部僧團。把有部開除出僧團的分別說部才是現在南傳佛教的直接來源。

2 「這個世界的形成,任何最基本的因素都不需要嗎?」你是認為認為這個世界的存在,必須基於物質第一性、或者是被某個外在力量所創建出來的嗎?

怎麼說呢,唯識新學裡面,淡化了這種關於本體論方面的討論。這可以從玄奘立論的「真唯識量」去窺視一二: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即"色不離識「。注意,是色不離識,而不是色即是識。這世間的一切都只能通過」識「來感知。又比如唯識學的《觀所緣緣論》中,反駁極微存在的論據是」極微非所緣「。極微你永遠無法直接作為所緣的對象,你極微假設極微存在所作這堆長篇大論又有何意義呢?

這個世界到底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根本永遠沒有絕對的答案。關於二者的討論都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唯識新學以」不離識「立論,以帶有認識論的角度來詮釋佛教、成立佛教。是帶有進步性的。但當然,從唯物者的角度來說,這又妥妥的是唯心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