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江南國主是否為王爵呢?


自去帝號是因為和後周的戰爭輸了,淮南江北全割了,加上從南吳到南唐每次和北面打仗,吳越必拖後腿。所以這個江東朝廷本質上已經殘廢了。

沒有淮河防線,沒有穩定的後方,甚至沒有完全控制荊楚,這個薄弱的沿江政權只要被突破一點就徹底完蛋。

但是就算如此,它也不是後周/宋的藩屬國。五代時期的中原藩邦一般是馬楚,吳越,荊南。完全沒有入主中原的能力但是又能穩固偏安割據的被鞭長莫及的中原封王的政權。甚至後唐明宗時的,實際割據兩川的孟知祥受封蜀王,在稱帝前也算是後唐的藩屬。

如果南唐在看到北宋控制湖廣,又幹掉南漢的時候,倒戈卸甲,納土歸降,那我覺得算得上是藩屬國。但是所謂長江天塹給了李煜君臣不切實際的割據幻想。南唐趁著眾駒爭槽滅掉馬楚卻不能完全實際控制荊楚的時候,在樂此不疲的翻山越嶺去打閩國而不全力搞定吳越的時候,在握有淮南而不趁契丹入寇滅晉的機會北上中原的時候,這個可憐的 連全拒江南都算不上的 篡位而來的政權的最終命運,就是等著北朝的某一個軍頭領袖來收走人頭和小周后。


可以,所謂從屬國的幾個要素,南唐全具備了。

一,經濟上不能自立,依賴宗主國。南唐被後周擊敗後丟掉蘇北鹽場,連食鹽都不能自給自足,需要通過每年向後周和宋進貢然後獲得十萬石食鹽的賞賜。如果北朝政權想要南唐死,停止食鹽貿易就夠南唐受的。

二,名份上稱臣削號,南唐不單是貶帝號為江南國主,連下屬機構都被改成內史院等等,顯示和北朝低一級。李煜登基的時候放了金雞報曉,以示喜慶,結果被宋太祖責問違制僭越,最後南唐君臣只好辯解說放的不是金雞,是怪鳥了事(主子不行,連雞都遭殃)。

三,割地求和,屈辱無比。福建漳泉二州本是南唐下屬藩鎮,結果被宋朝強行索取。李煜不敢反抗,只敢上表喊冤,結果被趙匡胤留中。南唐丟失一大片領土(那兩個州人口可不少喔,跟十國最小的南平,南楚差不多,比北漢人口多多了)。

四,李煜主動接受過趙匡胤的命令做事,還以宋朝臣子自居。北宋攻打南漢,趙匡胤命令李煜勸降,李煜主動給南漢皇帝寫信,勸他學習自己,主動稱藩,保全基業。

根據以上四條,可以認為南唐是北朝的臣屬國無疑,南宋對金國那麼屈辱,也只滿足第三條,也從來不敢削去帝號,官號,完全以金國臣子自居。金國向南宋索取的土地,在寧宗理宗年間又被南宋收復了。既然南宋這樣都能被有的人認為是向金稱臣,我們沒有理由不認為南唐不是北朝的附屬國。


並不是。

只要搞清楚帝號藩國的概念就明白為什麼是這個結論了。

先說第一個問題,帝號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個意識形態的問題。

皇帝頭銜的來歷都知道,是秦始皇開始。當然,到秦始皇這一步的演進過程其實不是教科書說的那麼簡單。因為在始皇帝之前的秦王還稱過「西帝」,並邀請齊國稱「東帝」,結果被齊國耍了心機,齊國等秦國稱「西帝」以後就說這樣不好,於是沒稱「東帝」,擺了秦國一道。

這算是插曲。

單說這個帝號的意義,簡單來說,還是天下正統的名分。

最初天下宗主是周天子,那時候稱王,可分封諸侯,定五等爵位,並授白旄黃鉞,得以征伐。

而到戰國末年,七雄陸續稱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認周天子為天下宗主,皆以本宗為正宗。之前雖已經互相攻伐,但在意識形態上還沒有脫離周朝為正宗的指導,所以才有齊桓晉文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到了戰國末年就不用挾天子,而是都覬覦九鼎,也就是所謂「問鼎天下」了。

秦滅六國,這時候的意識形態最有基礎的是列國制,也就是說,各國都應該是獨立的,這是常態,被你統一了這是不正常的,是例外。

於是始皇帝為正名分,才取「三皇五帝」為尊號(最早李斯上書是建議加「泰皇」名號,而非皇帝),高於各王侯的名號,以確立天下宗主的名義。

雖然這次史詩般的政治改革,最終還是被割據勢力推翻,但留下的政治遺產卻沒有消失。

此後皇帝稱號是為確認正宗地位,累代而傳,形成許多慣例,尤指禮儀,皆是明確其正宗的地位,用以號召天下。

燃鵝,這裡面有個技術層面的操作問題,就是很多不具備號召天下的割據勢力,因好大喜功等等原因,也草率稱帝,於是帝號更多帶有主權的意味,或者說對於其它主權的排他性存在的意味。

什麼意思?就是說,一旦稱帝,就等於向天下宣示一統的決心。

那麼李煜去帝號而稱王,只代表無意統一天下,而僅割據江西一地。

他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最典型的就是秦二世胡亥被殺,聖嬰即位。但為什麼總說秦二代而亡,沒有把聖嬰算上,因為聖嬰就是削去帝號而稱王,意在表示,無意再爭天下宗主,更無意與各諸侯為敵的意思。

李煜去帝號,只是示弱,並非稱臣,以為可以和趙匡胤和平共處。

那麼這就說到第二個問題,什麼是藩國?

藩,籬笆,引申為屏障。

藩國原本是抵禦外敵而位列邊陲的封過,後泛指封國。

注意了,是封國。關鍵是得「封」。

「封」總體上有兩類封法:

第一類是封出去,也就是由天子劃地給臣子,這種情況自東漢以後就非常少見了,別說封王,東漢末年,在京畿地區就已經是「百里不封候」了。

第二類是封進來,也就是收編原本獨立的國家。高麗、暹羅都有當過番薯。不過這都有個受封的儀式和流程。也就是說,原則上要接受中央政府的任命,並明確稱臣納貢。

李煜不屬於第一類,也不屬於第二類,他是納貢不稱臣(無論對誰都沒稱臣,對方也沒走冊封程序)。所以他只是去帝號,打算長期割據江南玩兒票,但絕非藩屬國。

只不過因為李煜太熊了,所以給人是番薯國的感覺。


至少李煜是這麼想的,李煜也希望柴榮、趙匡胤這麼想。

可是趙匡胤不這麼想,因為天下一家,所以卧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

詳細介紹,請閱讀徐規先生的《仰素集》


不算的

十國國主好多都是大藩下面小藩搖身一變來的 此處應@楊行密

甚至好多是河東集團出來的的

所以人家本身也不在乎估計什麼頭銜估計

去帝號不過好聽點而已 本來是隨時可以變化的


應該是南唐國主吧。

去帝號以後應該算是後周,宋的附屬國(名義上),資治通鑒里明確記載了。。。。南征淮水(卷二百九十二◎後周紀三)應該是這部分,佔領淮水地區以後南唐稱臣,官方書面式的。

但是名義上是稱臣的附屬國,實際上不算是後周,宋的國土,並沒有實際掌控。後周北上繼續打燕雲或圍太原時,南唐也是小動作不斷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