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关系不大,跟症状严重性关系大。你就设想一下,自己得了渐冻症的后果,一点点失去运动能力,一会儿不能跑了,过一会不能走了,又过一会不能站了,然后不能坐不能起床不能翻身不能吃饭不能呼吸最后窒息而死。这种渐进式的疾病,简直是延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凌迟酷刑啊!


就像中彩票这么小概率事件还是有那么多人信

渐冻症罕见但无比残酷。患者大多是青壮年,他们活著的每天,身体的控制权都在不断被蚕食。可能哪天醒来,就突然发现身体某个部位不再动弹。到最后,全身只剩两个地方保持正常:还能转动的眼球,以及完整的神智。


也就是说,患者会清醒地看到自己被冰冻的全过程。



在康复科待久了,人会变得越来越乐观。


我原地转一圈,看到的病人几乎都是脑出血和腰椎损伤。他们往往和死神擦肩而过,但奇怪的是,即使可能一辈子离不开轮椅,他们也过得挺有盼头。


这是因为,好转的奇迹就在他们身边。记得有次来了个脑梗患者,轮椅拉进来,已经半身不遂了,当时也没人抱多大的希望。结果半年过去,人家直接站起来,自己走回家了。


当了 18 年康护科的临床护士,我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但是,有两种病症除外。


第一种,是植物人,他们醒来的概率微乎其微,偶像剧里动手指的情节,基本都是骗人的。


至于第二种病症,因为太稀少,我甚至很少跟小护士讲。我自己也是在 2017 年的时候,才真正和这种病症打了个照面——渐冻症。


这种病最大的特征,就是残忍。


患者大多是青壮年,发病即意味死亡,但在这种病症面前,死一点都不可怕——起初是肺部被感染,一呼一吸都要用力,紧接著,是最绝望的「逐渐冰冻」过程。

他们活著的每天,身体的控制权都在不断被蚕食。可能哪天醒来,就突然发现身体某个部位不再动弹。到最后,全身只剩两个地方保持正常:还能转动的眼球,以及完整的神智。


也就是说,患者会清醒地看到自己被冰冻的全过程。


然而整个过程里,最痛苦的可能不是患者本人,而是家属。试想一下,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里,看著至亲逐渐僵化,而死期遥遥不可知。病情发展到后期,最爱的人活著的每一天里,家属都在准备丧礼。


我一度认为,渐冻症里没有奇迹,留给病人和家属的只有痛苦。


但在 2017 年那天,来到医院的那位老奶奶,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她在自己的一生中,接触了整整 5 场渐冻症。


我在医院和她相遇时,正值她的第 5 位渐冻症亲属来住院。她说,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战」。


那天清晨,入院中心的一通电话,让科室里炸了锅:


「一名年轻男性渐冻症患者要入院,请提前做好准备。」


撂下电话,年轻小护士们聚在一起讨论:渐冻症患者什么样?有人提到霍金,有人好奇地朝电梯口张望。


这是我们这个小医院的康复科,第一次接收渐冻症患者。大家对这种病的印象,都停留在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霍金。他就是渐冻症患者,总是一副斜眉耷眼的形象。

但我却没有小丫头们的新奇劲儿。因为我知道,这三个字无解。


渐冻症被列为世界五大绝症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技术都对它束手无策。


我心里隐隐有点慌。除了来势汹汹的陌生病症,作为护士,如果要说我最害怕什么事,那就是一点:我不希望在工作中看到熟人。


但电话那头提到渐冻症时,我脑海里毫无征兆地浮现了霍金之外的另一张脸。一张 15 岁男孩的脸。


没容我细想,电梯大门开合:一个老太,一个男孩,一副轮椅。


严阵以待的小护士们愣在了原地——


一位不足 1 米 5 的老奶奶,极其瘦弱,四肢可以用枯干来形容。她推著一把轮椅,放在轮椅上的手指骨节粗大,一直在不自主地颤抖。


而轮椅上倚坐著一个男孩,静止不动。


没有其他的家属,就这么一老一小,安静,缓慢地移进了科室。


男孩细长的四肢像藤蔓一样软踏踏地搭在轮椅上,嗓门却很嘹亮。看见我,老远就咧开嘴笑了:「姐姐,我们又见面了。」

老奶奶推著他来到我面前,微笑著看我。


男孩叫小虎,身患渐冻症 4 年,帮小虎推轮椅的是他的奶奶。


我曾在一次公益活动的现场见过这祖孙俩。当时他们正在拍卖自家的绿植,我还上去聊了好久,彼此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刻,我迎上去拉了拉小虎的手指,逗他,「哟,小老板赚大钱了么!」


小虎又笑起来,笑声嘹亮,似乎在努力地调动胸腔肌肉的力量。


这个被渐冻症扼住了命运的少年,目前尚能够倚坐在轮椅上,但在未来可预见的日子里,他全身的肌肉会一点点萎缩,直至瘫痪。


我不太能把这样的事和眼前笑著的小虎联系在一起。


我把小虎带到床位边,和康复评定师俩人铆足了劲儿搬小虎,可这个竹竿似的孩子竟然纹丝没动。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渐冻症的患者因为肌肉无法运作,整个身体是一种「死沉」的状态,根本不像普通病患一样容易挪动。


我和康复师大眼瞪小眼,正当我们合计著再叫一个帮手时,小虎奶奶凑过来了。


只见瘦弱的她,用公主抱的姿势,一把将小虎从轮椅上抄起,再放到病床上。往下放的瞬间,还捎带著帮小虎调整了姿势,把手脚摆在最舒适的位置。

她的动作一气呵成,颇像个「练家子」。


对于小虎奶奶这套示范,我和康复师脸上都有点挂不住,夸奶奶有技巧。小虎奶奶却笑著摆摆手,肿大的手指关节稍稍颤抖。


当管床医生送来各项告知书,我严肃做好准备,想著和小虎奶奶好好谈一谈。


毕竟这是科室第一次接收渐冻症病人,让病人和家属都更好地了解病症,接受治疗,非常关键。


但小虎奶奶接下来的举动更让我吃惊。


她接过告知书就伸出食指,云淡风轻地找我们讨要起印泥来,「老太婆我不认识字,需要我签名的,我按手印就好。」


说完,她直接用食指蘸了一块印泥,问我们:「医生,是按在这里吧?」


这个不识字的老太,直接找到了签名的正确位置。我们站点的护士都有些莫名其妙。她明明是第一次来我们医院,怎么对文书那么熟悉。


更何况,她表现得简直像一架机器。不需要讲解,没有提问,连预期内的恐慌,甚至一点点沮丧都没有。


她甚至是礼貌地笑著的。

小虎奶奶宛如「熟练工」的每个举动都在告诉我,那张平静的笑脸,一定曾有过很多种表情。


小虎住院没多久,今年 72 岁的小虎奶奶,就成了全科室病患的导师。


很多病患家属来询问奶奶,要怎么抱起那些人高马大的病患。她总是亲自示范,挥著枯干一样的手说,这仅仅是熟能生巧而已。但是她又真真切切地教导著同病房的家属,如何给卧床病人换床单,翻身用什么姿势节省力气。


甚至有一次,一个病友家属外出了,我亲眼看到她掐著秒,到时间了突然起身,迅速帮病人翻身拍背,绝对的准时准点。


也是那时我发现,小虎奶奶每天的时间都被严格划分,和打卡上班没有区别。


每天凌晨 4 点,准时起床给小虎洗漱、擦洗身子。再端起碗,用勺子一点点把食堂的早餐碾碎。这是个细活,必须碾到食物接近糊状,就怕小虎肌肉无力,呛到气管可是大事。


紧接著,她自己的饭没吃完,小虎的晨间治疗就开始了。她坐在旁边,每隔 5 分钟抬头看一眼点滴,然后又埋下头,做手工挣钱。她对时间的把控像台精密仪器。


在此期间,她还要定时给小虎挪动身体 4 次,活动下手脚,避免皮肤破溃。


只有下午康复训练的时候,小虎奶奶才能「溜」出去一会。


她总是火急火燎进电梯,脖子上套著老年卡。她得赶车回家,收拾田地和果园。卖了的菜和水果,是祖孙俩主要的经济来源。

像小虎这种情况,消耗的治疗费用可不是小数。其他护士怎么都想不明白,这对祖孙也没有家属帮衬,是怎么坚持到今天的。


整个护士站,只有我知道背后的秘密。


我和这对祖孙第一次见面,是在两年前,一场公益售卖活动。和其他等待捐助的家庭不同,小虎和奶奶是唯一亲自到场的受捐方。


他们之所以要亲自去,就是因为不愿意白白接受施舍。小虎让奶奶种了些薄荷、驱蚊草等好看又好养活的植物,分装成小盆栽带到活动现场售卖。


从旁经过,假如你忽略掉他细瘦弯曲的双手,无力耷拉的双腿,你一定会羡慕这个少年充沛的活力。人们围在小虎的介绍周围不时交头接耳,细细打量著四肢像枯枝一般的小虎,目光里的含义说不清道不明。


小虎也许是感觉到了人们投射过来的目光,他愈发卖力地吆喝,像是想用声音驱散那些包裹著自己的眼神。


这时只有奶奶站在小虎身后,坚定地举著牌子,告诉大家:这是渐冻症。


祖孙俩就是这样,从不抱怨半句钱的问题,只是在不伤自尊的前提下,用全力去挣。


但这些高强度的劳作,再加上小虎逐渐僵硬的躯体,让我担心奶奶一个老人还能撑多久。


后来我才知道,自己还是太小看奶奶了——这样的生活,她已经过了 30 多年。从带著孙子住院开始,奶奶跟人说话的口头禅,就是一句:「我习惯了。」

相熟以后,奶奶开始对我袒露心扉,讲起了自己的过去。她说自己并不喜欢所谓的习惯,因为这份「经验」,是以 4 条人命的代价,一点点熬出来的。


奶奶的「经验」,来自小虎的爷爷、爸爸、叔叔和姑奶奶。


这一家人都得了渐冻症,无一幸存。她在讲述过程中,反复问我一个问题:人到底应不应该信鬼神?


奶奶 21 岁时嫁给小虎爷爷。她下意识说道:「那时他身体好壮,都是肉,都是力气。」


30 岁那年,因为孩子的出生,两夫妻忙著建一个大点儿的屋子,没日没夜地干活。但突然有一天,向来抢著干重活的小虎爷爷下肢酸痛乏力,还伴随著无规律的肌肉跳动。


小虎爷爷之前一直身体健朗,连感冒发烧都少有,夫妻俩一致认为是干活太累,从村卫生所揣了几贴膏药就回家了。没几天症状消失,小虎爷爷又继续忙著造新房。


可惜,这次的恢复只是假象。


房子造好没多久,爷爷又出现腿脚无力的症状,「两条腿上的肉枯掉了。」


爷爷的腿越来越细,再不久,连坐都坐不稳当,只能躺在新房的床上,望著奶奶和孩子们进出忙碌。


起初,小虎奶奶照顾丈夫也不得其法,一米五的瘦小身躯,外加两个儿子,三人合力都翻不动一米八的爷爷。再后来,爷爷越发使不上劲,身体也越来越沉。

那还不是最坏的时候,小虎爷爷还能和奶奶说说话,庆幸自己造好了房子才生病。时间一长,爷爷整个人都僵掉了,全身上下只剩皮包骨。


「可怜的老头子只会念叨要去死,他哪里做得到哟!他连舌头都咬不破!」


最后,爷爷死在了新房子里。他的离开让奶奶知道,原来得了有些重症,人不是一下死掉的。这样的话,不能太急著难过,还要留著力气慢慢送他们走。


小虎爷爷生病后,总是有人劝奶奶离开这个烂摊子,远走高飞。


但奶奶看著两个高高大大的儿子,还有和爷爷一砖一瓦盖起的新房,拒绝了旁人改嫁的建议,孤身一人拉扯两个孩子,守著这个失去了主心骨的小家。


儿子们渐渐长大,小虎奶奶也越来越有盼头。


当时,小虎的爸爸娶了好看的媳妇,也有了可爱的小虎。小虎的叔叔则在城里开了一家小店,一家子眼看就要过上好日子。


但就在小虎刚周岁时,小虎的爸爸发病了,下肢开始僵硬。


接下来是小虎的叔叔,还有最小的姑姑,所有症状如同小虎爷爷的复刻版。


四处求医问药的奶奶从医生那儿只问来了个陌生的名词:渐冻症。更让奶奶眼前一黑的是,医生告诉她,这病具有遗传性。


「村子里都在怀疑,说我家是不是遭到了诅咒,神佛是不会保佑的,得绝户。」


一家人都瘫在床上的时候,奶奶盘算过,自己前半生做了什么坏事,但怎么也没想起来。她也没办法去问家人,是不是有亏心事,因为都已经不能说话了。


她说,自己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不再信世上有鬼神。


随著住院时间一天天过去,小虎的渐冻症也在恶化。现在,他手臂已经接近失控,仅剩右手拇指和食指的第二个指关节能够活动。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9 篇内容

盐选专栏

真实治疗手记 2:医生不会轻易说出口的生死故事

夜行者陈拙 等 天才捕手计划主理人

¥19.00 会员免费


可以简单形容,生不如死。你从前的荣誉,信仰全部破碎。周遭的世态炎凉都会很是伤感的。我父亲就是例子。


谢谢邀请!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真实发病率与感觉发病率的区别吧。真实发病率是通过科学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得出来的,包括设计严谨的抽样调查或者普查,会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偏倚的出现;而感觉发病率就是以个人的知识能力为前提的自我感知的发病率。比如今年有个说法叫做「2018年的诅咒」,因为今年很多名人离我们而去,比较震撼的是央视节目主持人李咏,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演员蓝洁瑛 ,物理学家霍金,我国院士闵乃本等。一系列的消息让我们对去世很担心,尤其是对癌症很担心,是不是癌症的发生率升高了呢,不是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方便了,这种死亡的消息听得多了,就会错觉到死亡率增加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的人均寿命延长了,以前的人在还没得癌症之前就因为其他原因死了。所以这些错误的信息和感受,然大家产生莫名的恐惧。

希望对你有帮助!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可能非常微弱,以至于被忽视,在没有基因解码的干预下,最早的症状包括肌肉抽搐,抽筋,僵硬或乏力

患者可能会有发音障碍,继而发展为吞咽困难。许多ALS患者由于吞咽困难导致食物摄取减少,长时间生病使得身体的能量需求(新陈代谢)增加,进而出现营养不良。

随著病情的发展,手臂和双腿开始变的纤细,随著肌肉组织萎缩。ALS患者最终失去肌肉力量和行走能力,依赖轮椅,并且越来越需要他人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

随著时间的推移,肌肉无力让患者无法使用手臂,呼吸肌的衰弱导致呼吸困难。大多数ALS患者在ALS首次出现体征和症状后的2?10年内死于呼吸衰竭,但病情的进展在患者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也是恐狗,但是别自卑,人的本能吧

原因

1.冰桶挑战让更多人了解

2.症状的确可怕

3.互联网

给几个我了解到的信息吧,或许能帮助脱恐

1.有比较明确的风险基因

2.东亚人患病几率小于高加索人(4/10万)

3.铅摄入过量,中度以上脑外伤会提高风险,弱相关。

吸烟提高风险,弱相关。

服兵役橄榄球运动员风险提高,但是样本小。

4.一般来说90%的人不是死于窒息。

5.基因疗法最近几年进展神速

我是做了个检查然后找事做脱恐的。

恐病很累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