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的問題,不在於聽不聽孟子的仁政。魏國最大的問題,正在梁惠王本身。

魏國自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魏成子、翟璜、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等一大批賢人,確立了戰國第一強國得位置。到魏武侯的時候,其實已經出現人才凋零的局面,但靠吃魏文侯的老底,還能維持局面。到了魏惠王時,大臣中連恐怕連公叔痤這樣的人物都找不到了。馬陵之戰的主角孫臏,主導秦國變法圖強的商鞅,本來都在魏國,卻被敵國所用。

人的野心,是要和個人實力相匹配才行。魏惠王在國君里不過是中下之資,卻好大喜功,容不下事,四處出擊,將魏國本就已經見底的家底揮霍殆盡,到了見孟子的時候,其實是山窮水盡,沒有辦法了,才擺出招賢的姿態。雖沒有亡國,但已經是早晚的事了。因為魏國本就處在四戰之地,強大的時候其他國家拿他沒辦法,虛弱的時候,就是被瓜分滅亡的時候。

這個時候,行仁政是遠水救不了近渴的。現在魏國倒是不敢去攻打打別的國家了,但是其他國家卻不會給他休養生息的機會了。人家侵略魏國,你不能不打仗吧?不打仗,就得割地賠款,遲早滅亡。打仗,就需要增加賦稅,讓百姓服兵役。一句話,根本沒有行仁政的機會。

此外,魏國國內的權力架構恐怕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權貴壟斷了主要的社會資源,靠一個不靠譜的梁惠王,和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的孟子,說行仁政,就能行的了嗎?


墨菲定律告訴你。某些事情。幾率很小。

但是。會出現的。

參考烏柏林根空難。

很可能遇到更高階層(清朝被外國撬開國門)

也很可能子孫後代越來越衰落(歷史各朝代)。

誰告訴你,孟子說的就是真理了?


這裡鬼扯幾句,純屬自己想像,不喜勿噴。1.我們首先說孟子的思想,仁政王道,民貴君輕,但是這個思維太超前,即使現在你們覺得民貴君輕了嗎?而在當時人治的天下,哪個君王敢這麼做,就必定會損害貴族當權派的利益,他的王位就保不住。況且也沒有哪個君主願意把權力交下來。所以註定孔孟都不會被重用。實際上,孟子的思想更適合盛世不是亂世。當然,即使現在,民貴君輕也不要妄想了……

2.再說時代情況,孟子見惠王,當時魏國國力空虛,強敵環繞,西邊是在商鞅變法起來的虎狼之師秦國,東邊還有殺了龐涓的齊國,牆倒眾人推,其它國家也都在盯著虛弱不堪的魏國。這個時候,如果真的聽孟子之言,民到是修養了,魏國肯定早亡,別忘了戰國時代,不是春秋時代,滅國成了所有諸侯國新的認知,如果你放百姓修養,那麼兵力補給運輸,前線建設全部要推遲,所以是不可能讓百姓修養的,那個時候的百姓除了繳稅以外,還承擔著徭役,甚至抓壯丁。只能說魏惠王前期的戰略過於激進,耗光了國力,這個時候魏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滅亡是遲早的,因為修民,國防崩潰,不修民,國家崩潰。

3.正如上面所說,梁惠王其實是需要一個能夠幫助他挽回頹勢的改革家或者軍事家,並不是說教派,孟子說得很對,但是於當時情況並沒有任何幫助,他也沒有解決和提出怎麼防止魏國被人侵吞的策略,如果孟子能夠解決當時內憂外患的軍事問題,才可能成為魏國的頂樑柱,然而很遺憾,孟子並沒有。實際上他也沒那個能力……

4.其實拋開這些說,春秋戰國百花齊放,各個學派都有所登場,但儒家孔孟周遊列國不受君王重要,難道那些國君都是不識貨的主?其實道理很簡單,亂世不用儒家,太平時期,才是儒家的舞台。


從歷史上有限的記載來看,梁惠王還是局部的實行了一些「仁政」,國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強,甚至有會盟一些諸侯國的小高峰出現。

但「仁政」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兩件舉措就能夠達到孟子他老人家所說的理想境界。故而實行了一些仁政是真,沒有因為實行仁政而國力強悍也是真。


讀歷史讀的是規律,是『知興亡』,是『來者猶可追』。

而不是這種『槽不知從何吐起』的問題。


梁惠王相當於微縮版隋煬帝,沒可能聽這麼個不切實際的建議。

從來沒有政權是靠仁政統一天下的


聽了滅亡更早

梁惠王需要的不是一個孟子,而是一個司馬錯。

一個國家要崛起,首先要有變法家來增強國力、其次要有戰略家制定戰略方陣、最後要有軍事家實現戰略方針。

魏國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也有吳起、龐涓等名將,唯獨缺乏一個優秀的戰略家。

之前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國力強盛、兵精糧足,開啟了對外擴張之路,秦國的函谷關、河西之地都入了魏國手裡。這個時候就需要戰略家來制定下一步的戰略方針,一、爭霸中原滅韓趙,二、全力西進滅秦。最後魏國選擇了第一條路,問題是齊國、楚國、秦國都不會眼睜睜看著魏國統一中原,最後成了1VN的局面導致魏國戰敗走向衰落。

後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強大,這時候對於戰略擴張方向也有了分歧。一是進攻中原打韓魏,二是南下巴蜀。最後秦國選擇了司馬錯的南下巴蜀方案,從此巴蜀成為了秦國的大後方為統一戰爭源源不斷的輸血。

而孟子?統一天下的三種人才他哪個都不是,既不是改革家也不是戰略家更不是軍事家。他只是一個噴子,看到魏國連年作戰軍事失敗國力衰落就上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批判一番,說什麼不興仁政,說什麼要與民休養。這種噴子任何時代都不會缺。


我覺得孟子給梁惠王提出的仁政戰略還是很符合當時梁國國情本來就是四戰之地,還想著到處擴張結果每次和一個打的不可開交眼看要勝了結果被人偷菊花大敗而歸,梁惠王因為好戰國力凋敝,人口流失,所以孟子希望梁惠王還是不要打仗擴張和周邊國家修好已得到和平環境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關心民生吸引其他國家流入,這個是一個大的戰略雖然有點書生意見但是還是很有道理的,當然梁惠王多少也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