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即一,唯一即无生灭非因缘,一切事究竟坚固,究竟无碍」?

当体即空,当体即一。一合相是无戏论,无生灭,非因缘,不可说的。

————————————————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云:「首楞严,此果名也。由诸菩萨万行,而证入首楞严故。涅槃经释首楞严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者,坚固。谓一切事竟而得坚固之理体,曰首楞严。 所言一切事者,即本经所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众生于一切事未曾竟,故有生灭去来、成住坏空等,种种不坚固之相。 诸佛已了四科、七大等事,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毕竟无一事相可得,而常住坚固之地,是为入首楞严三昧;亦名住常寂光土。

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当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识当然包括所有识,无论你分成六识还是分成八识,当体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空相假。云何愚痴之人到「阿赖耶识」中寻佛性?世间万法无有一法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妙用显现,其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无一物,随缘而假现,相有性无,生而无生。


「大乘」的经典对于「缘起」的解说方式和结论,与佛法全然不同。好比说,《华严经》(约佛灭后五百年开始编集,经过几个世纪增添内容,伪托为佛说的「经典」)提到一个特殊的讲法:因陀罗(Indra),即传说中的帝释天神,有一种宝物「因陀罗网」。「因陀罗网」看起来像渔网,网线上面镶嵌著明澈映物的宝珠。广大的网在虚空中摊延,明珠跟明珠之间的光辉互相辉映,所以,可以从单一的明珠看到所有的明珠都被含摄、映现其中;所有的明珠也被任何单一明珠所含摄、映现。

《华严经》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大乘哲学中的「缘起」——万法相融、相互为缘的境况。简单地说,《华严经》所说的「缘起」,是「所有一切的因缘现象,都含摄其它因缘现象」,「相互依存、相互融摄的现象,纵向、横向地重迭交织」。它的结论是,一切事物是借由其它事物的反射、交织而得;一切现象都是在法界多重因缘的支撑下,才得以呈现。

是的,环境中事物互相牵涉、环环相扣的关系,这是无须辩驳的,在常识上是说得通的。然而,将这样的认知推演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哲思,再将这样的哲思当作是解脱开悟的内容,那就是曲解佛法了。佛陀所形容的「缘起」,不是诗人情怀中令人感叹惊艳的「华严庄严世界」,更加不是甚么「佛与宇宙一体」的「无尽藏法界」。历史佛陀所形容的「缘起」,是阐述「以轮转状况延续自我」有无穷尽的「过患、危险、压迫、不确定」,而不是拿来像古印度外道那样,「想像宇宙本体、浪漫化宇宙本体」。


当体即空,当体即一。一合相是无戏论,无生灭,非因缘,不可说的。


他一直就说四圣谛,说一切都是苦,你们要真正体会苦,并真正解脱苦。除了这个,说的一切都是说因为纷杂的众生无量的因缘造成的苦与欲。分别解说达到解脱苦.


仁清法师:佛教到底空了啥?

很多佛教徒都会知道佛教讲空,「四大皆空」、「诸法皆空」、「诸法无自性」、「当体即空」、「法无我」、「人无我」等等诸如此类,讲到「空」的名相在佛教经典,特别是般若经典当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由于并不明白佛教讲的空义,往往把佛教称为虚无主义、顽空主义,甚至依此推断出「因果也空无所有」的「断灭见」,从而于了脱无缘。那么,在究竟主张中,佛教到底空了啥?

  《天台宗》认为:「法者,规持义,规则义」,《因明学》认为:「法为量识所缘」,即:「存在」、「有」、「所量」、「所缘」、「所知」等都是「诸法皆空」和「法无我」等所指之「法」。它是指各具自己特点的种种「物」(存在)。《俱舍论》把一切的存在(法),归类为: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五种。

  「法无我」、「人无我」实际就是常说的「法空」、「人空」。只是引用了「某无我」的这种因明学遮遣描述法(也译排他法)。遮遣(排他)法分为「非遮」和「无遮」两种。前者在遮除所破后,会有其它法能立。如说:「这个胖子白天不吃饭」,「这个胖子」应该是健康人,遮除(排除)了他「白天吃饭」,尚存他「晚上可能吃饭」的意思。而后者(无遮),在排除了所遮后,不会立另外的法。如说「虚空」,在遮除了「质碍性」后不立余法,「法无我」、「人无我」则是排除了「法」和「人」的「自性之我」后不立别法。

  《入行论》云:「不触观察之实有,于其无实亦不执」。用无遮法「某无我」来描述「法空」、「人空」,更能体现佛教的「空亦空」、「毕竟空寂」的理趣。

  《般若八千颂》云:「以执我、我所,故一切有情轮转于轮回」。《天台宗》认为:「我者,自在义、自主义、自由义」。《四百论疏》中月称菩萨把「事物不依赖于其它因缘而得以独自存在的本体,称为我」。而「我」这个词,则是由印度外道如数论派沿用而来,他们认为有一种「常、一、自存」的「我」,有的认为有一个离开人的五蕴身心的「大我」、「梵我」等。

  「我」,实际上有「本体」、「本主」、「当体」之义,是指「某某的自性」。

  「性空」之「性」,是指事物(万法)的本性,即本来特质、特性,《中观论》云:「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总上,佛教讲的「空性」,并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世俗谛),而是破除、否定事物的「自性」存在。

  根据佛教中观般若的宗义,我们可以知道,佛教的空,实际上否定的是事物的如下一些「特性」:1、事物是不依因缘而生的「特性」。(不以因缘而生)2、事物是自主、自在、单一独存的特性。(不以观待而有)3、事物是恒常不变的特性。4、事物不是「唯名言安立」的特性。即万法并不具备以上几个「特性」,这就是「诸法皆空」、「法无我」、「人无我」的真实含义。

  否定、排除了万法以上的几个「特性」,就懂了佛教讲的「空性,」缘于「空性」而修持止观(禅定),当达到现观(直接体悟)「空性」时,你就是「见道位的圣者」,即证果的圣人,如果连佛教到底空了什么都不知道,就可能成为堕入「常、断二边」的「邪知者」,更遑论了脱、成就!


佛说的即佛的境界。

学佛要建立「一心三观」的道理。

即空观、假观、中观。

空观是阿罗汉无余涅槃的境界。既然佛法说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不灭的东西,这就必须要实证。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境界就是灭掉一切生灭法,唯余真心独存的境界——真心是世间唯一的真实的法,是灭不掉的。空观证明了世间的一切法的确没有永恒不灭的自性。

假观的全称叫做「从空入假观」,也就是菩萨的观法。佛法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也必须实证。菩萨的假观就能达到这一境界,就能体会一切法如梦如幻,都是假名而已,这样就不会执著于一切法。

中观是佛的观法,这是唯一的真实的观法。前面的两种观法只能说相对正确。中观可以见一切法上不生不灭的空性,也就是所谓的佛性,见诸法实相。中道义就是中观所见,全称「中道第一义谛」,也是佛法的第一义谛(自他不二,能所双亡,大空即显的不二相)。诸佛教宗派都是以中观见为究竟正见。

三观需实证才能了义,断章取义皆不了义。

实证才是自己的,切记从他觅。


谢邀 其实我不想回答的 但是题主邀请我也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样就属于绝缘 非修行之道

慧能大师的坛经中的何期自性的自性是不是如来藏(识),所以才本自具足,不然就与诸法无我矛盾了??

www.zhihu.com图标

上面是关于自性的一篇回答

大涅槃经中,世尊给阿阇世王消业,给他讲,什么叫作父亲,父亲的五阴不是父亲,单独一个阴不是父亲,和合起来,也不是父亲,没有父亲这个法,没有父亲这个人,也没有阿阇世王这个人,杀父业也虚妄不实。阿阇世王听了这个理,虽然没有证罗汉果,但是地狱业也消了,不再下地狱了。

这个故事是说的五阴非我 当观色无常的道理


这只是文字方便,究竟要亲自体验才知道


释迦牟尼佛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需要你成佛之后才能明白,

修吧证吧悟吧,非言语可以表达


你问问手上的手机看看?


我佛慈悲,讲一辈子法,都是围绕活在当下而讲。

所为一即一切,是指整个宇宙都是纯粹能量组成。一切事物只是能量不同表现而已。

诸法无我,是题主和众北传弟子对四念住的误解。应该解为观法如法。观法要如实观。而不应该预设观法无我。

空海(郭勇进)老师讲的四念住,好!有姻缘,可以看看。

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