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中多有一切法「以無性為自性」之論述,請各位大德善知識給予解讀釋疑,不勝感謝!


諸菩薩觀擇法性。

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

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 不可得故。決定事 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 虛妄結縛。有所知故。

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故說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眾緣生法 即無自性。諸因緣中 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顛倒故 相續而生。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 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 示無性法。

是法性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 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

畢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 無決定相。

破法相故 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 不在未來 不在現在。但屬眾緣 與緣合故。數名法性 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

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 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

是三界法性中 無分別相。眾因緣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

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

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 無起 無住 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

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

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

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無性是真理,真理遍布一切法,所以無性就是一切法之實性。


諸法空無自性,自性本空,即無性。

就是一切法生生滅滅,無常變幻,沒有永遠不變、永遠存在的真實性,其性了不可得。故說空無自性。


佛法中常以虛空比喻空性,因為二者相似,都是以無體為體。相比起其他物質所成的色法,更容易使人領悟諸法空性,對於虛空的有無的思察屬於真如實觀,漸漸悟入菩薩境界,不過前提是不能真認為是有是無。

若虛空是有,則說明虛空有體,有體則不名虛空,也無法容載物質;若虛空是無,無則一切物質無處依立,所以虛空非有非無,以無性為性。

那麼虛空有生滅嗎?比如你在沙灘上挖了個大坑,坑裡是有虛空吧,那這個虛空是從哪來的呢?如果是你挖出來的,那你沒挖之前,那堆沙子所處的位置就沒有虛空了嗎?若沒有,沙子不就無處依立了嗎?再者,若是挖出來的,那虛空不就是有體了嗎?所以坑裡的虛空並不是你挖出來的,而是因挖掘顯現出來的,本來就在那。那麼當你回填沙子時,虛空去了哪呢?如果你埋一把沙子少一點虛空,那沒了虛空,這些沙子還是無法埋回去,同時又等於是在說虛空有體。所以虛空並非因你埋沙而消失,只是由於埋沙而隱伏了,哪也沒去。

若虛空不是因你挖坑才有,則是無生。若虛空填坑也不能令其消失,則是無滅。此即無生無滅。雖然體性無生無滅,但可呈現生滅的樣子,由眾生分別心而呈現,雖現而寂雖寂而現。


建議先找到好師父,深刻修行輪迴、十二緣起法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