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師卉清回答】:

1 當我們需要獲取一種能力時,相當給我的大腦植入一種更優於以前的元素。這個也有點類同於做肌肉訓練,必須先破壞原來舊的,然後再重建新的。

獲得能力也是一樣的,必須先打破原來的認知,原來固有的框架,重建新的模式。

2 每新建一種模式,不僅需要大腦的破壞,重組,整合,更需要不斷的修復,結合實際反覆提煉。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相當複雜的。不僅需要時間周期,更需要當事人堅定的意志力。

3 除了時間和意志力之外,還離不開內在驅動力。如果沒有自我的內在驅動力,意志力很難與時間平衡的,有了意志力保駕護航的話,就會在這個過程中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會加速重建的過程和質量。

我是卉清,主是涉及心理,情感,個人進化領域,歡迎關注我。


世界的真理之一是「熵增」。即一切都會從有序趨向無許,從規則趨向混沌。

生命,原本就是一種「逆熵增」的過程。從無機到有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

而獲得一種新能力,也是一種「逆熵增」的過程。

逆天而行,你說難不難。


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叫做「自證預言」,當你覺得難的時候,你一定千方百計證明自己是對的。


方法錯誤或方法嚴重低效。或者沒有執行完方法就中斷執行。


簡單的東西沒有競爭力


簡單來說,認得大腦防禦機制就是不讓自己產生被動變化。也就是說這是大腦的防禦機制。

你或許會問:那這是我主動在改變呀!

那是我們想主動改變,但是這些改變需要磨礪身體和精神,他們還是要被動被改變的。

大腦因此就會把這些東西試做威脅。

有的人越努力越幸福,有的人越努力越糟糕。

因為第一種人他們努力到結果了,滿足了。二弟二種人沒努力到結果,就開始抱怨並且不滿意還放棄了。

第一種人的大腦有一個新程序:看來我家小孩有時候的選擇是對的,可以可以!

第二眾人的大腦有一個新程序:看看看!我說沒?說!了(發勒音)!沒!不管用吧!你這是在自找苦吃!下次堅決反對,累死我了!你連啟動努力程序都別想啟動!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這個引用其實很恰當的喔~)

你還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忽然奮起,直達高潮(持續巔峰)?

因為大腦把繼續安樂的結果看到了——自我毀滅,極大的改變。

他的大腦也沒有蒙蔽自己,那個時候的感受不是太累的,稍微加一點累的係數,就是我們努力而真正累的那個值。

努力一點也不累,累的是你不想乾的心。

這好比正常人 壯碩血氣方剛之人 萎靡之人 在一同搬磚。你的大腦暫且決定了你是誰。

間接決定了你未來皆是誰。

這是一種觀念的改變,我很想加僅僅。但是,最難的也是觀念的轉變。他不想考試一樣不會也可能蒙對。對於觀念來說,我要abc你給我a bc都不行。但只要是abc我立馬讓你「開局一隻魚,分分鐘吞噬其他,成就史上最強北冥神鯤」是滴就這麼愉快的。

看,這就是意志不堅定的典型表現。如果你內心堅定,你就會看到這行文字。

怕了嗎?不要你的夢想了嗎?人可就一輩子,死也都是死了,那活著的意義呢?意義就是給死賦予意義,讓人死了還像活著一樣。

你和困難這麼說

以上圖片均為網圖,如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希望可以幫到你


醫學上的事情比較複雜,來這裡就不多說了。只說一說直觀上能發現的事情吧。

古人有「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說法。也就是說,要獲得一種能力,就必須通過反覆的訓練才能獲得。

這裡說的能力,是一種技術,一種手藝,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方式。在這裡不談「特異功能」等類似於玄學的東西。

我們從小到大讀了很多年書,現在回憶一下,還不都是在重複嗎?一道題,不斷地重複做;一個字,不斷地重複寫。慢慢地,我們就記住了。然後就獲得了算術和寫字的能力。

如果訓練得不夠,那麼很容易遺忘。比如你還沒有完全記住就停止練習,那麼很快就會遺忘。下次再遇到這道題,你還是不會做。

回想一下,小時候學習不好的學生,是不是那種偷懶不好好寫作業,不好好複習功課的人呢?他們沒有進行足夠的重複,所以學了就忘。時間久了,就越差越遠。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學習英語。只要你不斷重複,就能記住單詞和語法。然後你繼續重複,就會慢慢發現規律。有了規律就能觸類旁通,最終把英語學好。不經過漫長的重複,你是無法熟練掌握英語的。

正常人的大腦和智商幾乎沒什麼明顯區別,能力的高低就在於重複的次數。重複練習越多,能力就越高。

這樣說,你可能覺得有點庸俗。因為不就是整天練習,然後成了條件反射嗎?

這麼說看似庸俗,但是你要考慮到時間成本。因為人生苦短,時間有限。你把有限的時間和生命用在重複一件事上,就不能重複另一件事。所以,一個人終其一生,只能在某一個方面有特長,其他方面就不如人了。

比如說,你把大量的時間用於重複練習英語,那麼你就沒有時間重複練習化學題。所以,一位英語語言學家,就不可能同時也是化學家。

所以,面對有限的生命,你到底想怎麼用,這還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選擇。


正好最近在看《堅持》,一個講習慣養成的書。

因為人的身體有一種傾向,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盡量讓身體去平衡。比如,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我們的體溫都傾向於一致,36.3-37.2左右。而我們的大腦同樣有這樣的傾向性,會讓我們盡量按照之前養成的生活習慣去行動。

所以,獲得一種能力的過程,就必然挑戰大腦的這種慣性。會度過被稱為反抗性,不穩定期,和倦怠期三個過程。

而大部分的人,在把新能力的養成作為習慣之前,就已經在中途放棄了。因為大腦維持過往習慣的力量太強大,所以在沒有外在強制力的情況下,要像逼迫自己自律,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願意花大價錢請健身教練去上課了。因為至少這樣的話,不需要自己太辛苦,就容易堅持去健身。

我們都知道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但是在沒有外在力量強制的情況下,想要養成好的習慣,唯有堅持。一般而言,養成諸如寫日記的習慣,需要堅持一整個月,養成運動,早起之類的習慣,需要堅持三個月,而如果要培養自己的正面思考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就要堅持六個月。

所以一開始,從最簡單的行為習慣開始養成。比如每天寫日記,告訴自己堅持做上三十天。

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以後,再去嘗試第二個良好習慣,如此反覆,讓更多的好習慣伴隨自己的生活吧。


其實並不難呀,你看得懂任何設備的說明書,為什麼呢不去看呀。

你學得會你的母語 那麼你就有能力學得會世界上任何一門外語,你為什麼不去學呀。

其實,學東西 獲得能力 就和走樓梯一樣的 ,一步一步來的,需要投入時間,精力,才能學更多 能力提高更多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去學呢。

那是因為滿滿的厭惡情緒呀 ,根本就不想動呀 ,想到都怕呀。

你可以看看 亞里士多德 富蘭克林 達芬奇這些人 各種家。。。。。人家為什麼可以學各種各樣的。

因為人家不單單沒有厭惡 ,在學習獲得能力 提高能力的時候,還各種興奮 開心 愉悅。

所以大部分人 的區別在這裡 ,

因此有一句話 很通俗易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所以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的興趣能力是被在什麼時候誰磨滅的呢?

然後好好的做個好父母,不要把這種能力磨滅掉了


能力既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生活的消費品。

個人感覺:如果你想獲得的某種技能完全是出於興趣愛好而非生存必要手段或者生存輔助手段,其實它並不難。因為你無須和別人作比較,也不用在乎公眾評價,它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充實或多姿多彩,你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有喜悅感陪伴,所求幸福你甚至觸手可得,那麼它更像生活的消費品。反之,獲得該技能的過程始終存在競爭,責任當頭,目標差距如鬧鐘,你常常感到辛苦,壓力,不滿,沮喪,甚至抑鬱,階段性的成就感偶爾冒個泡,然後又是辛苦,壓力。。。總之無論你喜歡與否,你不得不為之,在我看來,它就像生活必需品。

針對你的問題,個人建議如下-

1,花點時間重新認識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優勢與愛好找出來

2,給自己定一個靠譜的目標

3,把既定目標盡量用時間細化(年,月,日)

4,生活必需品:多向領域內比自己強的人虛心請教,並把它做為一種習慣來培養(網路如此發達,渠道千千萬)

生活消費品:我就不廢話了,馬上做吧。

你肯定比我聰明,不要懷疑自己,自信心多一些,你會發現自己比你想像的聰明得多。


你今天晚上努力學習了,但是一晚上的努力,並不會直接變成你的能力。

你的努力,得累積一段時間,才會變成你的能力。

而你有了能力,並不會馬上做出成績。

你的能力,得累積一段時間,才會變成你的成績。

而你有了一次成績,並不會馬上得到領導的賞識。

你的成績,得累積一段時間,才會得到領導賞識。

從努力,到能力,到成績,到賞識,它是有一個過程的,有一個積分的效應。

但是你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開始努力的第一天,就會抱怨說,我今天這麼努力,領導為什麼不賞識我?

他忘了,這其實還需要一個積分的效應。

反過來說,有些人可能一直以來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從某個時候開始,因為一些原因,慢慢懈怠了。

他的努力程度下降了,但這個時候,他的能力並不會馬上跟著下降。

可能過了三四個月,才會慢慢顯示出來。他會發現做事情開始不能得心應手了。

然後又過了三四個月,他做出來的東西,領導開始越來越看不上了。

在這一瞬間,很多人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不過就是這一件事沒做好唄。

但他忘了,這其實是一個積分效應,這樣的結果,其實早在七八個月前他不努力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

努力的時候,都希望大家瞬間認可;而出了問題,卻不去想幾個月之前的懈怠。

這是很多人都容易走進的思維誤區。


都不是,只是因為你沒有堅持。


能力有很多種。有些能力很容易就獲得,比如讓一個熟雞蛋立在桌面上的能力。起初你沒有這個能力,但發現有人把大頭(帶空氣泡的那頭)在桌面上用力一磕,把雞蛋的大頭磕凹進去,鬆開手之後,雞蛋就立在原地了。你看過別人這麼做之後,立刻也有了把熟雞蛋立在桌面上的能力了。

有些能力較難獲得,比如雜技、體操、圍棋、外語……

容易獲得的能力都被你忽略了,你只看到了較難獲得的,所以你覺得這麼難。

為什麼你忽略了容易的能力呢?因為容易獲得的能力對所有人來說都容易,而你想出人頭地,想比別人優秀,就得努力獲得難以獲得的能力。不管是在哪一行,想當優秀者都得付出努力才能獲得能力。


謝邀,人的能力分為表層能力和底層能力,人們往往忽視底層能力,去追求表層能力,必然事倍功半,怎麼理解呢,人的認知能力其實就是底層能力,好比手機的操作系統,在這個基礎上學什麼專業,什麼技能,考什麼證,上什麼課程,這些就是表層能力,好比安裝的APP,如果操作系統太落後,就帶不動最新的APP,甚至都安裝不了。

認知過程:外部信息→感覺器官→大腦(信息加工)→形成判斷,決策,結論→行為反應

這是一個簡版的認知過程,在這裡可以看到大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是決定認知的核心環節,因為外部信息是客觀不變的,很多情況下,不同的人接受到的信息是一樣的,比如老師講課內容都一樣,為什麼有的學生學得好,有的學的不好,還有一個曾經很經典的企業家培訓案例,兩個人去非洲賣鞋,他們都看到了當地人不穿鞋的傳統和習慣,一個人想,這些非洲人都不穿鞋,根本沒有機會,悻悻的走了,另一個想這就是個空白市場,沒有競爭,真是完美,於是想辦法找到當地有影響力的人,送鞋給他們,教育他們穿鞋的好處,很快成為了當地最大的鞋商。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信息會做出不同判斷和決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面對同一個問題,行為反應也同樣可能是差異巨大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大腦加工信息的過程發生了變化,這個加工過程,其實就是思考力,當然思考力並不是獨立完成信息加工任務的,它需要過去的經驗,知識的支撐,但是思考力決定了每一次經驗,和輸入知識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在下次任務中更好的運用他們,所以我們先關注底層能力,解決好了這個問題,才能更快更好的學習表層能力。


能力有多種,讀書能力,理解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等等。個人認為能力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技能,種田有田把式,理髮也是一種技藝,操控數控機床也是一種能力。所以,我們不要被概念給繞進去了。

俗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360行,行行出狀元。所以我們要看自己喜歡,確定自己的能力往哪方向發展。興趣和方向很重要。如果興趣和方向一致的話,那麼更容易獲得相應的能力。當然,方向不一致的話也不是就完蛋了。比如我們從事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那麼生存第一,工作掙錢養活自己,要在工作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有其他能力,可以有另外的選擇。

另外我們說,能力是積累起來的,磨練出來的,辛苦換來的。我們看一些名人經歷,都是如此。所謂台上一分鐘太下十年功。這方面沒有捷徑。


說到一種能力,就不能是意外,或者某次突然展現,而是穩定能夠使用的,要在某件事情上做到穩定,不止需要做到,還需要面對各種情況時,都能夠隨時調整,並且能夠適應環境,做到100%的能力展示。

如果是從事技術性工作的人,應該明白,一項技術工作難處並不在於學校里學的內容,而是在於突發情況時,是否能夠及時反應,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就需要長時的使用經驗,以及深度的知識積累。

舉個例子,每個人家裡都有路由器,如果我們把使用路由器作為一種能力,你現在能夠說我有這能力么,你也許很自信,那不是非常簡單的事么,輸出默認ip地址,把用戶和密碼設定好不就可以用了,誰沒有這個能力,這樣說並沒錯,大部分家用路由器功能非常簡化,可以非常輕鬆的操控,但現在如果你的家非常大,需要2個交換機,和一個路由器,對卧室和客廳,進行全網路覆蓋,那麼在互聯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wifi多人使用總是會中斷,網路延遲很大,客廳在使用網路的時候,卧室網路會特別卡,在使用wifi的時候,還要面對隔壁蹭網,造成更大網路延遲,這個時候你才發現,使用路由器這項能力並不簡單。

除此之外,用工業級別的路由器,鋪設整個內網網路時,則需要進行路由器更深一層的設置,家用路由器的簡單配置是完全不夠的,還要對路由器的路由每一跳進行規劃,根據不同規劃,進行網路路由的搭建,如果知識儲備不足,規划出來的網路,很可能出現廣播風暴,內外網無法交互等問題,還有各種防火牆導致網路不通,或者暴露的問題。

在你說有這項能力時,如果沒有很多時間積累,知識儲備不足,也沒有實際使用的經驗,就會導致面臨很多問題時,束手無策,那這項能力就不完整。

ai的學習基於人類大腦構建,兩者很相似,都是利用神經元進行模型的培養,這需要餵養不同的數據,訓練各種可能性,保證不同情況下,輸出的精準性,在訓練一項能力時,不能只注重單一的點,還要在不同的環境下運行,逐步修改以後才能夠完成的。

無論哪一項能力,做好都不是依靠聰不聰明,而是看誰花費精力最多,把模型構建得最為完整,所以越好的能力,的確需要越長的時間,也就越難。


在大城市能買到一瓶礦泉水不算能力,在沙漠無人區能買到就算能力。

因為只有能做到的人少才能算作「能力」。能做到的人少,意味著從做不到到能做到的跨越會很難。所以題主的感覺很正常。

具體表現就是,從不會到會,需要付出的有效努力比較多。沒錯,判斷什麼是「有效努力」以及知道如何「有效努力」,同樣是一種難做到的事,即「能力」。


先說說內涵,什麼是你定義的能力。過目不忘?健步如飛?能包一個好包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每種定義都有不一樣的前置條件。從修的角度來說,道法術財侶地都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必要條件具備了以後根據悟性根基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但總體來說,必要條件具備的越多出成果的可能越大。財侶地不必說,學計算機買不起電腦想學好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就一般人而言,比別人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只是理論上存在。當自己確定選擇了一條路的時候問問自己,準備好比別人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了么?道法術是方向性的問題,如果學編程看到關鍵字是英文就天天學英語估計學好的概率不大。

所以根據我的理解,回答你的問題,請你思考幾件事。財侶地到位了么?道法術方向偏了沒有,是你當下的最優選擇么?如果都具備了,還不成,那請問自己真的需要麼?如果是真的需要,那就說服自己放棄,你不是干這個的材料。(這裡我說的真的需要是指的你覺得需要,並且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並已經付出足夠的代價)。這世界很真實,不幻想。你想獲得什麼就要付出對應的代價。打籃球,畫畫,學英語。。。。。。


謝謝!

就當前的社會環境來說,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不夠聰明,或者缺少迫切的渴望才導致獲得一種能力很難。

人生活在特定的環境里,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意識形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社會環境的產物。特別是今天的互聯網環境之下,很多人的頭腦是被牢牢束縛著的,不是自己不想成功,而是方向都被搞模糊了。

|讓一批人在滿懷希望中感受彷徨

|讓一批人在沉默努力中迎接希望

|讓一批人在喧囂浮華後品嘗孤獨

|讓一批人在知識海洋里迷失航向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人要向好發展就像登山一樣艱難,向壞發展就像山崩一樣迅速。摧毀一個人遠比成就一個人簡單得多。互聯網時代到處布滿了「雷」和「坑」讓人猝不及防,想去糟粕留精華不是那麼容易辦到的事情。

如果世界上有真正懂你的人,那麼非網路媒體莫屬,他們總是那麼了解你,比老媽還貼心。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總是那麼及時地將美好內容呈現在眼前。

生活中誰也難言獨善其身,而融入了互聯網的生活更像一張「大網」,一不留神人已經困在網中。彷彿那麼遠,彷彿那麼近,如何保持內心那點真,怎樣呵護好血液里流淌著的那份上進心,也許是一道有趣的思考題。

明騷易躲,暗賤難防

明擺著的坑,誰都不會往裡跳。我們得準備好一些套路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讓人往「坑」里跳,暫且將這些套路稱為「精神套餐」。根據用餐對象的不同口味,大致分為入門套餐、專業套餐和至尊套餐這三類,相信總有一套適合你。

很容易被察覺的套路,我們將其歸類為「入門套餐」;

即使身陷其中也難以察覺的,列入「專業套餐」;

有的像附身的魔鬼妥妥詛咒著人的一生,就算察覺也無法擺脫,這就是「至尊套餐」,俗稱「宿命」。

是非對錯是很主觀的概念,如同那首歌:「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歡的、我愛的都不一樣。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有必要先給「是非對錯」下一個假設性的定義:某種行為,如果帶來長期影響有違於自己真實願望的,稱之為錯;能讓自己長久爽下去的,稱之為對。

No.3 入門套餐

那些鋪天蓋地的資訊、睜眼閉眼滿天飛的小視頻等等這類的內容,就是媒體平台為我們調製的「入門套餐」,特點是用餐方便、入口愉悅、有廣泛群眾基礎、適度怡情、過量傷身。

這些作為「入門套餐」的內容很適合打發時間,是一種既令人娛悅,又能暫時忘懷內心的空虛,而且無傷大雅的消遣方式。副作用也是有的,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超越了普通消遣的限度,演變成一種依賴心理,進而渙散專註力,消耗上進心。

有人指責某些平台居心不良,利用人性的弱點賺錢。顯然這種認識是帶有偏見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有需求才有服務。您還別說,如果我有這個本事和天賦,也會嘗試去搞一個這樣的媒體平台。

站在某個角度看,這些瘋狂佔據公眾視野、野蠻綁架群眾注意力的操作,其實是在散播「精神毒品」。評判的標準很簡單,只要一個理由就足夠了:如果我兒女整天沉迷於某音、某播之類,我肯定不樂意。同樣的情況,我想你也不會樂意的。除非不差錢、有時間,那另當別論。

為什麼說這些只能算入門套餐呢?因為有些人他不好這一口,覺得這就是個「坑」。他們既不用刻意拒絕也犯不著擔心會產生什麼依賴心理,因為壓根就不感冒。我就很「害怕」這種天生不為外界迷惑,從來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的人。

No.2 專業套餐

面向有品位、有知見的人士開放。像我這麼「高品位」的人士想不為專業套餐買單都難。專業套餐容易讓人感覺自己從中吸收到營養、或者從中獲得了成長的錯覺。

有這麼一伙人,他們深諳人性哲學的運用、致力炮製各種「營養美味」的精神糧食、服務於廣大有識之士。例如我,也是這類貨色,只不過我能力不夠,很難炒出一兩道像樣的「菜」。專業套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小類。

第一類:人都帶有賤性,天生喜歡關注一些讓自己氣得夠嗆或者引起不安的內容。疫情、股災、危機、衝突之類的內容就很受人們關注,有些立場鮮明、觀點張揚的文章同樣也很受追捧。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像疫情、災害等這些大事我們是有義務關心的。

但是很多事件經過各路「專家」的解讀和發酵之後就變成了另一種味道,這種味道更符合我們的感官需求,順利將很多人的注意力從事件本身轉移到各種觀點的糾纏中。

今天感覺這個說得很有道理、明天感覺另一個觀點更有道理,讓我們時而憤慨、時而痛快、時而光明、時而昏暗……注意力跟隨各種觀點轉悠,非常有帶入感。一直躲在理智背後的潛意識這個時候也感覺終於可以鬆口氣,在環境的烘托之下那點頭痛的生計問題就顯得沒那麼緊迫了,全世界也不過混得如此嘛。

其實天下哪有什麼新聞,無非就是年年都是最艱難的一年、年年都是新常態之類的內容。人的注意力就只有那麼多,你分散一份去關注其它事情,用在核心事情上的專註度自然減少了。像我這樣經常跟著熱點瞎熱乎的人,生怕關注少一些自己就會落伍似的。有的人卻把控得很好,從不跟著熱點瞎熱乎,也不過度解讀,他們一貫性地將注意力保持在自己的方向上。

時間在悄然流逝,多少新常態變成舊常態,各個領域都在輪動洗牌。也許當我人老珠黃的那一天驀然回首會發現自己被坑了,後來是那些懂得保護自己專註力的人越來越成功了,反而是我自己連一杯羹都沒撈到。

另一種內容則巧妙利用了人喜歡錶達自己見解、並以此顯示自己比別人更有深度的心理需求。人性無非就是喜歡讓別人臣服自己的觀點這樣才顯得很有智慧,至少我就是這樣的。根據人性的這一特點炮製出的一些容易挑起爭論、或者產生對立見解的內容一般都很吸引眼球,這些內容能將一大波人活生生地變成噴子。

智慧和智商是不能畫等號的,我這樣的雕蟲小技頂多也只能說有一定的智力,和智慧是搭不上邊的。經常參與無謂的爭論,不但容易無形中扭曲人的心態,而且會削弱客觀判斷問題和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候想想,彪悍的人生又何需對外做一些不必要的解釋?

第二類:鼓吹成功的捷徑、包裝耀眼的光芒。有些東西明明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但是經過媒體裝潢之後,讓人看起來就覺得非常有道理了,甚至由衷感慨:原來是因為自己一直沒有找對「方法」才混得如此不順心。我這種天天夢想著改變命運的人就特別容易被別人當成韭菜,被人一波又一波地收割。

說得好像成功真的很簡單一樣。要怎麼說呢,有沒有想過金字塔頂上能站幾個人?沒有相應的付出和擔當起應有的責任,哪來的天上掉餡餅?常有朋友會問我一些「好」的交易策略,其實至今我也不知道他們心目中的「好策略」是長什麼樣子的,也許是一種躺著都可以賺大錢的方法吧。

如果世界上有這麼好的「捷徑」,那些大機構直接出高價去買幾套「好策略」不就完事了嗎,何必供養著一群專業人才。潛意識往往會認為全世界就自己聰明,別人都是傻瓜。交易要做得成功和用心經營好其它生意的道理難道不是一樣的嗎?試問有哪個行業不需要用心經營就可以一帆風順賺錢的,難道到處去苦苦搜集別人的生產流程就能坐等著上市了?那也許是將精力用錯地方了。

第三類:各種行業的分析報告以及專業知識之類的內容。首先互聯網上各種知識內容日益豐富這絕對是好事情,因為知識就是生產力,所以很多優秀的媒體平台功不可沒。不過,再好的東西對於有些人來說也是沒什麼用的,飽和的知識環境反而讓人感覺無所適從。

有人鬱悶得很,總是擔心自己一天不「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似的。他們所謂的「學習」無非就是想找到一條成功的捷徑。很少有人真正願意靜下心投入精力建立起和自己的追求相匹配的能力,如果沒有能力分辨哪些知識是對自己有用的、或者哪些內容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肯定會「學」得越多越糊塗。學以致用就更不可能了,只能被別人當韭菜收割。

適當減少花在盲目追求知識上的精力,多花時間獨立思考。有空就放下手機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想想接下來應該怎麼正確地行動,這些就遠比盲目學習好得多。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花一輩子學習巴菲特的方法,我也不可能變成他;哪怕終其一生去研究稻盛和夫,我也不會是一個出色的企業家。

No.1 至尊套餐

如果能避開前面兩個套餐的洗禮,那麼要恭喜你!這說明你是一個有清晰主見、不會輕易受外界干擾的人。不過躲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要想躲過「至尊套餐」這一劫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這種套餐是在暗中行事的,專註於扭曲心態、卸載人的意志力。明騷易躲,暗賤難防。

懶惰毀一時,借口毀一世。人都不是鐵打的,有時候懈怠很正常,而且誰都有過懈怠的時候。一時的懶惰毀不掉一個人,但是借口註定能毀掉一個人,板上釘釘的事情。為什麼要將借口和互聯網環境扯上關係呢?因為接觸的信息多了容易產生「見多識廣」的錯覺。

一個人感覺自己「懂」的東西多了,彷彿自己的未來總是充滿了各種美好的可能,不知不覺中助長找借口的壞毛病。準確說,是看到的東西多,但是真正自己懂的沒多少,基於這些錯誤的自我認知,必然產生眼高手低的心態。差的自己看不上,好的自己又配不上,養成挑三揀四的性格,隨之而來的是就浮躁和焦慮。

借口是魔鬼的代言人,能摧毀有夢想成真的可能性,它隱藏得那麼深,偽裝得那麼好,以至於出現在眼前自己卻全然察覺不到。每當應該狠心做正確事情的時候,借口總是和你唱反調,這就是為什麼人生很難擺脫「宿命」的根本原因。如果察覺自己潛意識裡有找借口的毛病,儘早克服還是很有好處的。有時候想想,人老得其實遠比自己想像中的要快。

借口多的人時常感覺自己「很努力」,但總是無法活出內心真正想要的樣子,這樣能不焦慮嗎?長期焦慮容易產生消極心態,感覺什麼都看得開了、也放得下了,好像與世無爭似的。其實所謂的看得開放得下,多數都是假象而已,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只是條件不允許,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會比內心想像中的自己要混蛋得多。我是怎麼知道的?因為我一直都很流氓。

所謂「至尊套餐」也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更不是互聯網的錯。互聯網的發展當然是好事情,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只是對於有些人來說過度豐富的資源有時候是一種「災難」。

凡事都要由內因和外緣結合才能產生作用,應該多從內因上找問題。其實環境永遠也不會浮躁,因為環境本身不帶情感,如果浮躁,恰好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環境。

畢竟無論什麼時代都不缺乏目標清晰,不浮不燥腳踏實地努力的人。如果正好感覺自己內心有些浮躁或者焦慮,也大可不必擔心。浮躁和焦慮是很平常的事情,只要嘗試著真實面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自然會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

廢話這麼多,好像沒解決什麼實際問題。如果硬要說些更實在的,就只能說說我自己這些年應對焦慮的一些體會了。

隔行如隔山,我擅長的東西也僅局限於自己狹窄的領域,用的也都是一些老掉牙的方法,普通得讓人想吐,所以這些方法也許適合你、也許不適合。畢竟試圖通過看幾篇文章改變人生,是沒有希望的。

主體內容到此已經結束,以下屬於自吹內容。我是做金融的,領域不同所以以下的內容不一定適合你的口味。

第一點:盡量讓自己做到一年時間相當於別人三年的產能。

早睡,沒有特殊情況晚上盡量11點睡,早上六點起床。這樣基本上每天清晨6點到8點這兩個小時就是屬於我支配的高效率時間,一年下來等於多出了700來個小時,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來折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其實很多人每天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時間頂多也就兩小時左右,有些行業除外。所以等於我一年可以有效支配的時間相當正常人的三年,但是這並不會降低生活的質量,因為這個時間段和我的正常生活是沒有衝突的,應該浪應該爽的時間一點也沒減少。

有了時間一切都好辦,這兩三年來到目前為止我至少寫了七十多萬字的原創文章。長期關注公眾號的朋友都知道寫作既不是我的專長也不是我的主業,這兩三年因為業務發展需要才硬著頭皮學習寫作。

第二點:必要的事情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這樣做會活得更輕鬆。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為了排版靈活一些,我想學點CSS編輯的基本知識,於是用一個星期時間攻克它。

倒不是說這些代碼很高深,這點東西對於這個專業的朋友來說太簡單了。但是對於一個外行人來說,想通過用幾天時間學以致用,那是一件異常痛苦的事情。在開始學的時候,只看著頭皮發麻、眼神空洞,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不過只要你硬了,困難就軟了。結果是,一個星期我真的做到了。

避重就輕一時爽,如果什麼事情都差那麼點火候,最後反而會讓自己活得很累。所以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並且需要用到的技能,就不要輕易逃避。不妨換種立馬行動的風格,狠心去搞定它,這樣做以後能讓自己爽很久。

第三點:如果不能搞清楚自己的長遠方向,必然導致很多精力投入所產生的價值大打折扣。

如果沒有自己很清晰的長遠方向,是很難長期堅持一件事情的。人都會產生厭倦心理,哪怕是談戀愛,時間久了也會從熱戀變平淡,所以要徹底搞清楚自己的長遠目標是什麼、仔細想好自己的未來想往哪個方向走,要不然所有努力的過程都起不到良好的積累效果。

就像寫文章,如果只是為了寫而寫,肯定堅持不了多久的。因為即使再寫十年我也比不上過專業寫手或者作家,就算寫得再好也不太可能達成自己的目標。所以這個不是重點,只是它對以後的發展會有些幫助,時間也兼顧得來,做總比不做好。

既然明確了自己是想做事業的,有了這個長遠的方向,自然也就不會感覺現在堅持的過程是痛苦的事了,也不會為了眼前看不到效益而導致懈怠。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才和資本對事業發展很重要,但是在還沒擁有大量人才和燒不完的資本的時候,踏實做好自己當前能做好的事情無疑是最划算的方式。

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我只看結果」這樣的話。雖然道理上沒什麼問題,但真實的情況是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因為過程就是結果,結果只能在過程中得到體現。

第四點:精力分配一定要主次分明。什麼都學、什麼都想做最後多數只會偏離自己的目標。

還是以寫作這件事舉例。我花在這上面的時間和精力不到自己全部精力的十分之一,不能分配再多精力了。如果沒有謹慎分清哪些是自己人生的核心訴求、哪些是輔助事項的話,精力的投入比例就會失衡,可能永遠也無法完成核心競爭力的積累過程。

很多朋友今年想學這個、明年又想學那個,今年想做這個、明年又想嘗試一下那個。往往一開始是興緻勃勃、信心滿滿的,後來發現越來越沒什麼意思,因為對於人生訴求來說,這些折騰產生不了什麼實際價值,反而是十年過去了什麼也沒學到、什麼也沒做成。

學習這玩意必須先將自己的大方向搞明確,大方向定了再投入精力直接來硬的才能體現出真正的性價比。如果總是想著找捷徑,最後必定枉費韶華。

第五點:減少混亂的折騰,將精力放在正確的努力上才更有價值。

對錯是很相對的概念,所謂正確就是踏實往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努力而不是找捷徑。由於我的服務也只限於交易系統訓練,所以下面的內容是基於這方面出發的一些如何正確做好自己核心工作的方法。

先說明,生活的爽遠不止於交易這點小事,交易也只不過是生活的一個小部分。所以這個世界上絕對不是非做投機交易不可的,也不是做交易就比別的行業高大上,所以無須擔心我會強拉大家來參加訓練,除非真的有這個需求,否則我怎麼拉也拉不來。1、過硬的質量必須從杜絕借口開始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讓事情順利邁出正確的第一步:寫保證書。不要小看這個細節,即使用來對付其它的事情也很有效果。拒絕借口的威力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用改變命運來形容也不為過,我們的實踐充分說了這一點。

杜絕借口便是成功的開始試想,利用三個來月的業餘時間,讓三十多位來自不同行業、素不相識的同學在30多節課里高質量完成一千多份累計超過一百萬字的作業,如果一開始就放任借口會是什麼結果?

只要有借口,必定有很多同學會以出差、應酬、開會、加班等理由慢慢懈怠訓練的。這不僅僅是一次兩次懈怠的問題,而是會產生不良的相互影響,最後導致整個班都無法按質量完成訓練。所以我們的方法是在第一課的作業里所有同學必須親筆寫上學習行為保證書。

只要方向清晰、去除幻想、克服借口,必然能走向成功。從參與我們訓練的同學的結構來看,他們有的初出茅廬、有的十幾年交易經驗、有的負責數億資管、有的交易小白、有的家裡開礦……從行業分布上看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金融機構高管、有的來自傳統行業交易愛好者、有的自由職業……年齡的跨度也是從20多到60多歲。

他們後來的成績不用我過多強調了,凡是這樣踐行的同學,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交易者都取得了穩定成績,一直有關注我們的朋友都知道。對自己硬一些反而能換得長久自由。

2、慢就是快。只有順序分明才會體現出真正的效率

一開始肯定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和差異化的訴求,這時拿出最清晰的標準來規範練習的順序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過往經驗如何也要嚴格遵守要求,第一階段只能從學習什麼叫做abc、什麼是k線這些基礎知識開始。

試想,如果我要吃十個包子才飽,那肯定是從第一個吃到第十個,而不是只吃中間某個或者最後一個就能飽的。同理,如果一棟大樓的地基都是使用一些不合格的材料,我們能住著會安心嗎?任何領域的學習,如果能堅持從0開始一步步認真來都不難,反而效率更高。

3、不要憑感覺行事,依據科學辯證的思路解決問題才能帶來有效突破

不能輕易相信所謂的「感覺」,其實每一種我們認為厲害的感覺都是建立在大量深入練習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在具備了紮實的基礎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順利進行戰術(策略)論證訓練。

為什麼這套策略年化收益20%、為什麼哪套策略年化收益2000%……讓自己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沉下心深入解決問題就是最快的「捷徑」。

4、偏見會局限一個人的能力,以全局看問題才能走得更遠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一旦形成固化思想就容易變得很偏激,很難有更大的發展。其實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都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適合的策略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有的同學喜歡穩健、有的適合激進、有的偏好短線、有的想要工作事業和交易兩不誤的策略……

只要前面的訓練基礎足夠紮實了、自己能開發出一百幾十套科學策略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訓練交易策略戰略論證的內容,最後才算真正具備了全局的交易認知,這個時候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是水到渠成的事。

5、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覺得現在很難,那麼以後將會更難。無數條道路、無限種可能,成事的關鍵因素不是環境、也不在於付出的多不多、折騰得累不累。唯有堅決不要讓借口來給自己做決定,盯緊方向鐵定心吃硬飯才是硬道理。

畢竟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之下都有人因為腳踏實地、默默努力而成功。交易真經的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他們每一位都是我們的驕傲。

都不是吧,還沒上道,我覺著,比如,我想做包子,想做算不算一種可望,想做成功算不算迫切,聰明不聰明,這個沒法衡量啊,我看人家的步驟,也曉得一二三的(也許細節不到位),就目前來看,可以說「難」吧,第一次只能聞見發酵粉的味道,不過說明一下,量都是估摸著放的,沒有稱衡量,我覺得應該不是量放太多的緣故,浪費好多肉,第二次就改成饅頭了,降低浪費成本,整個沒發起來,入口,其實沒法入口,入口就吐,然後我媽在電話里說,做啥做啊,放棄吧,我偏不,我媽無語,第三次發起來了,真難吃,大概是組織發的不對,第四次問了下人,原來要溫水和麵粉(視頻說夏天常溫水就成,所以一直自來水),信心滿滿,大概能成,結果失敗了,其實中間就有數了,因為發酵粉的水太多,只用了三分之一,所以發酵粉少了,沒發起來,不過麵粉看著比之前的白了一些,所以,目前來看,我還沒有獲得做包子的能力,連饅頭都沒成功,也就是我還沒獲得成功做成饅頭的裡面所有需要的道道或細節,那我知道什麼呢,我知道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東西,結論是失敗,那麼,如果我繼續做,大概還是失敗,也有可能成功,是不是覺得就一個饅頭啊,有些人一次就會了,像我就是自個搗鼓,現在都不會,同事說服我,我就說繼續浪費麵粉唄,室友說你是跟它杠上了吧,非要做成功,不然不罷手,我呢,就笑笑,繼續搗鼓,也許搗鼓成功了,我就不做了,誰曉得呢,只要還想繼續弄,那就繼續搞了,其實,放棄了也就放棄了,沒那麼多理由,也許被別人說的,也許被自己說的,你要說,如果定的目標能力自己都覺得可笑,還實行什麼呢,自己先把自己拖出去否決了,所以,大致,對自己還是能掂得清一定分量範圍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