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有惰性,人之常情,有些因為身體,有些因為情志~~大部分惰性來源於不開心,生活沒有動力,工作或生活看不到未來


別的東西都不好偷,真的


你想想什麼叫不懶,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夠優秀


因為這符合人的正常需求啊。365天每天都積極上進健身,學習,看書,聽視屏課,參加高大上會議,都可以上升到天理和人慾問題了。盡量以舒服的方式活著吧。


如果我說,偷懶是人對自己身體的一種本能保護,會不會被噴?

以往的時候,人們更傾向將「懶惰」定性為人格特徵,很少從生物自我保護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畢竟,我所生活的環境,有著堅定的物質信仰,也堅定著勤勞致富的基本觀念。人們讚美勤勞,而批判、唾棄懶惰。

人類開始,就一直在為生存奮鬥,因為認知局限及生產力的低下,食物一直處於匱乏的狀態,唯有勤奮地四處尋找、探索尋找到足夠的食物,才能活下來。這生存的因果律一直延續到今天。

張曉風說,相對於人的慾望,一切都顯得稀少了。現在,基本生存所需,在很多人那裡都得到了滿足,然而,人不只要生存,還要生活。而生活,就是不斷地尋找新的舒適區。這需要人們持續不斷地辛勤勞動才可能支撐。何況,這社會還有許多的寄生蟲般的人,付出得少,卻收穫得多。他們的寄生性質,更加重了一般人的負擔,也就意味著一般人需要更加勤奮的勞動,甚至超出身體承受能力的辛苦勞動才能更好地生活。

時代的生存境況,一直也在緊迫當中。因此,勤勞也一直被認為是正確的選擇。然而,一個社會,人們勤勞卻不富有,一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然而,勤勞也是一個模糊詞。比如說,一天努力工作,工作多長的時間算是勤勞呢?這是時間維度的考量。還有效率,即一天生產物品量化到怎樣具體的數量,才算是勤勞呢?

偷懶,這個詞要放到具體的情境中,才會更有直觀性。流水線上的工人,一般情況下每天會去廁所3次,那去5次的,算不算偷懶呢?

離開具體情境的行為,也就失去了判斷的標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