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曉修行真正的道,而非信奉道教的道,此二者之間差距大嗎?


那就多讀兩遍道德經?

還是鬧不明白,再讀兩遍文始真經?

硬是鬧不明白,再讀兩遍南華真經?

算了,可能也讀不懂。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何也?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只是清凈兩字而已,何其簡單?又何其難!

為什麼讀不懂,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聰明的你們總是忽略至簡至朴的大道,總是覺得大道應該至玄妙莫測至奧秘難懂,應該再看出些花兒來,再懂些世人都不懂的奧秘出來才是大道!

二不二?

大道的確至玄妙莫測至奧秘難懂,但這是因為那些前輩將樸素至簡的大道勤而修之的結果,是實修實證的道果。

不是你整天在那瞎琢磨瞎思考瞎感悟鑽文字相出來的。你在那感悟人生思考真理,思考一輩子也無法真實體悟大道的玄妙。

嗟夫!人身難得,光陰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終,若臨歧一念有差,立墮三塗惡趣,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差距挺大。

一種是「道」,另一種是「方法」。

凡是有方法的,都不是道。不管是正確的方法,還是錯誤的方法。不管是科學,還是迷信的方法,比如跳大神。凡是通過方法的,都不是「道」。

那麼,要怎麼修道的問題。

1、直接了解。

例如,什麼是「天下」。你多觀察,然後你就了解了。

你不是通過名字來了解,也不是通過別人告訴你的知識體系來了解,就是忘掉這些學說,直接觀察眼前的人,觀察自己怎麼和他說話。觀察社會怎麼運轉。觀察道德與法律怎麼行動。

《道德經》說了什麼,先不要分析,全神貫注地聽。然後你就會聽出來它說得對不對。

2、聞道、持守與坐忘。

例如莊子《大宗師》:

南伯子葵又問:「你偏偏是怎麼得『道』的呢?」

女偊又回答說:「我從副墨(文字)的兒子那裡聽到的,副墨的兒子從洛誦(背誦)的孫子那裡聽到的,洛誦的孫子從瞻明(目視明晰)那裡聽到的,瞻明從聶許(附耳私語)那裡聽到的,聶許從需役(勤行不怠)那裡聽到的,需役從於謳(吟詠領會)那裡聽到的,於謳從玄冥(深遠虛寂)那裡聽到的,玄冥從參寥(高曠寥遠)那裡聽到的,參寥從疑始(迷茫而無所本)那裡聽到的。」

你先要聽說過一些「道」的言論,然後揣摩它。然後你就懂了。

「持守」:

「我還是持守著並告訴他,三天之後便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後能遺忘萬物;既已遺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後便能遺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遺忘存在的生命,而後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徹;能夠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徹,而後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後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而後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沒有死,留戀於生也就不存在生。作為事物,『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做『攖寧』。攖寧,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而後保持心境的寧靜。」

這描述的,基本上是從「持守」開始,自動發生的變化。持守,然後悟道。悟道就是忘掉自身,忘掉社會,超越時間,然後進入到泯滅死生的境界。

怎麼持守?

我前兩天有回答過別人的問題,可以做參考:

感覺世界很臟,讓人噁心,待下去有意義嗎??

www.zhihu.com圖標

就是「接受」。

你平時也可以持守。例如,聽見窗外的鳥鳴聲,你接受住它。看見花開,又接受住。不去反抗,或者分析。

產生了什麼想法或情緒,又接受住。

這樣,長期接受下來,你的心就會變得專註、凝神。這當中就有很強的洞察力。就好比,你只是專專心心地聽。就好像老子說的,「世人察察,我獨悶悶」——別人看上去是個小機靈鬼兒,而我看上去卻好像不太聰明的亞子。

為什麼呀?因為他不動心思,沒有擾亂,回歸自然純樸。這樣就會具有相當大的洞察力。

這樣,你就能聽懂別人給你的講的大道理,比如「仁義」,你聽了立刻就會懂:「我信你個鬼~」

然後你就會說:「大道廢,有仁義」——我們都不單純了,所以才會動用聰明的方法,來約束這些人。這樣,社會就會有聖人。同時,這些聖人如果不消失,我們社會的大奸大惡也不會消失。因為,造成聖人和造成惡人的,都是機智。


你好,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看得真是一言難盡,要麼就是自己思辨推演腦補怎麼修道的,要麼就是把和尚的那套打坐觀心換個名字拿出來的,這些跟老子、跟我們正統華夏文明,都沒啥很大的關係。華夏文明重本輕末、重身而心自調、重視行動而非想法,所以不會過多在心識上面做文章。

我自己還沒有資格談怎麼修道,所以就以修身來論之吧。修身的關鍵點(也是第一步,也是貫穿於整個過程中的基礎)在於「誠」,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專註、高強度持續的專註,做一件事情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事情中,久而久之,自然身心合一;而現在的人做一件事的時候想著五六七八件事,此之謂不誠,那麼自然身心無序雜亂,這個時候再去學和尚那套打坐觀心,只是越來越雜亂。

高強度持續的專註需要強健的身體作為基礎,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有過這種體驗,就是全身心地做完一天8小時(加班的先不算)的工作會感覺累趴了,回家之後什麼都不想做,這其實就是身體素質不太夠,所以就需要好好鍛煉身體,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道士多有武藝在身,因為習武能強身健體,這正是基礎中的基礎。

光從鍛煉身體這一個小點就可以引申出很多具體的細節出來:鍛煉的具體方法,與之配套的飲食、作息、衣物的加減等等;何況還有學問、心態、做事的能力等等各種方面都需要極為細緻的調節。所以說修身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事情,是需要很多可以落到實處的行動準則(所謂禮法、戒法)作為支撐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需要從基礎一點點做起的,而不是一上來就坐忘持守、就歸根復命、就大道至簡,這不是我們華夏文明「重本輕末,固本守根」的路數。《道德經》是給聖賢之人看的,是告訴聖賢之人後面的路該怎麼走;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還是先從基礎做起吧。


知老子道者

日月而麗天

雙羽而背弓

非道教精氣神

非取坎填離

或取離填坎

非什麼龍虎之媾

又什麼不離須臾

及一以貫之皆非

又什麼虛玄吸天地之能量

跳大神的出來亂彈琴

老子之道之修

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

唯那

聖之離火照四方

雙羽背弓又四足

儒教道教讓牛星

老子之修在那人和世界光明在那人。


需要首先明確一個事情,就是真正的道修不會那麼輕易獲得,也不會知乎上問一嘴就能獲得。古人尋遍千山萬水,甚至斷臂立雪,始得訪求一明師指導。因為修這個東西,需要對從學者的心性、資質等等有一個限制和考察。現在也許網路和資訊發達了,修行的知識似乎變得廉價了,但是真正的道家無為心法並非是文字理論,也並非像學習數理化一樣可以自學成才。需要先問一下自己,願意為追尋老子所說的「道」付出和承擔多少?真正的道修並非如躺床上等天上掉餡餅就能得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