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内容真实性、客观性如何?


我这么说吧。

花10天写的稿子,每天8小时,80个小时的劳动成果,语言表达的张力、结构合理性、某些词的分寸,是和3天做出来的水平,完全不一样的。

我原来以为巫师里面很多渲染情绪、文采飞扬的句子,都是他自己写的,让我感到非常惊艳,以致于觉得这个人最起码清北出身,文采极好,学习能力超强。

因为讲得内容其实偏自媒体,跟行业关系不大,所以说专业能力不敢下判断。

最后发现这些句子是抄的,挺失望的。


谢邀

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如果当娱乐节目看,我觉得做的挺好的,如果当财经节目看,不好评价。

金融从业者,在我做分享和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财经方面的问题,对这类问题,我一般回答都很谨慎,财经类的信息和其他方面的信息有很大差别

对于没有基本概念的人来说,随口一句没有前提的结论,很容易误导人。

站在投资角度我把一些常见的区别写下来做个参考,大家在看节目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其他角度。

投资类财经信息的特点:

  • 如果没有判断信息的能力,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1. 投资是反信息的,送上门的不一定是好事。
  2. 投资是反直觉的,大多数情况下错误的反面,还是错误。
  • 数据并不代表事实
  1. 低频小样本量事件没有统计意义。
  2. 同样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可以解读出完全不同的理解。
  • 金融市场是个高度竞争的博弈市场
  1. 你的竞争对手是世界最聪明的人。
  2. 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
  • 没有一种投资策略适合所有时间所有市场
  1. 不同的投资策略都可能赚钱,不存在一个策略适合所有行情。
  2. 现在有效的策略,接下来一段时间不一定有效。
  • 知道并不意味著做到
  1. 策略有效和能够获利是两回事。如果像巴菲特早期低价买到好公司或者像索罗斯耐心等待定价偏差,当然很好。那如果好公司永远不便宜,定价偏差迟迟不来怎么办?研究清楚了移动互联网崛起的逻辑,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没有了怎么办。
  2. 策略有效和策略执行是两回事。损失规避是人的本能,能超越这种本能知行合一的微乎其微。近10年间,不说看过,只说写过腾讯、阿里巴巴、苹果、亚马逊相关报道的的记者,撰写过相关研报的券商研究员。有多少人在这些公司上赚到钱呢。
  • 如果有足够判断信息的能力,信息也不是越多越好
  1. 全面考虑,等权评分意味著你不知道影响问题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2. 很多时候获利并不是依靠伴随信息的增加,策略不断优化调整,而是依靠对简单深刻道理的长期坚持。

抓住本质,扎实研究,深入思考,敬畏市场,这些是我认为有价值的财经信息的核心。

先写一些,后面再更

投资是反信息的

  • 投资和实业不一样,投资常常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在别人还没发现的时候,看到这家公司未来的潜力,在其他人沉浸在暴涨的狂欢时,看到其中蕴含的风险。一般情况下,随著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获利机会就会逐渐减小。
  • 基于前一条,投资常常是反信息的。如果你是化工行业专家,你写出一篇开创的论文,你希望全网都知道;如果你是家投资机构,发现了独有的获利机会,最优的选择是藏起来,谁也不告诉。相反,四处宣传的赚钱机会,往往是陷阱。

投资是反直觉的

  • 如果某些「大师」在媒体上,每周告诉你有一个轻松赚钱的机会,连续半年他都说对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大师可能只是陈述一个事实,但是这种事实对于缺少财经基础的人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导。

上图是15年的创业板最高峰,当你终于被赚钱效应吸引,后续的发展是这样的。

巴菲特说:

「当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当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and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你觉得巴菲特这句话说的怎么样?是不是挺有道理。

那现学现用,看到下面这幅图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时候你是该贪婪还是该恐惧?后面的结果是这样的。

这是巴菲特建仓至今的苹果。

巴菲特其实还说了:

「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优异的公司胜于以优异的价格投资平庸的公司。」

2016年建仓苹果股票,买入9,811,747股苹果股票。在高峰时期,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度持有252,478,779股苹果股票,但在19年略微减仓至248,838,679股,占苹果总股本的5.6%。截止到19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苹果股票市值已达到约721.4亿美元,收益率达到97.78%。

金融市场是个高度竞争的博弈市场

你读了3本书,学了2门课,认真研究了几份研报,甚至买了瓶可乐自己体验了一下。

这时候随便找些亲属、朋友、同事聊聊天,你会发现,你已经比普通人对可口可乐了解的多的多。

但是,这种认知优势能在市场转化为获利么?

很大程度上不能。

  • 你的竞争对手是世界最聪明的人

桥水基金的管理规模是1200亿美元,1991年-2017年业绩表现如下:

预期值18%,实际值14.8%;预期的波动率(标准差)18%,实际的波动率(标准差)14.8%。尽管预期值低于实际值,但是实际的波动率也更低。在26年的时间维度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对冲基金寥寥无几。

绿光资本,创立于1996年David Einhorn以90万美元的本金创立,最高管理规模超过100亿美元。1996年至2014年的18年间为投资者贡献了年均超过20%的收益,绿光历史上几次大幅获利都来因为源于对基本面的准确判断的做空,2008年通过做空雷曼大赚10亿美金。

你觉得这两家机构怎么样,你和他们相比在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对公司的认识、甚至交易速度上,你觉得有优势么?

  • 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社交媒体上撰文,文章题目为《世界已疯,机制已损》(The World Has Gone Mad and the System Is Broken)。

2018年绿光资本大亏34%,创始人Einhorn曾在2019年初表示,将在2019年继续做空特斯拉。

据美国金融科技分析公司S3 Partner数据,在2月3日,也就是特斯拉股价单日涨幅最高的一天:特斯拉的空头持仓的卖空股份为2438万股,金额为158.6亿美元,占特斯拉流通股的18.22%。

到了2月7日,S3 Partner的数据显示,特斯拉未平仓空头仓位仍有2263万股,较2月3日减少了175万股。数据还显示,截止2月7日过去的30天,特斯拉未平仓空头仓位共减少329万股,这期间股价上涨56%,空头在特斯拉股票上亏损85亿美元。


恰巧我也在他所暗示过的那家投行实习,他的视频我每期都看,而且一直关注b站的财经科普区,所以我想从我的角度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能进中金真的挺难的。我只是实习(还是那种确定没有留用机会的岗位)就要笔试面试很多轮,真的被虐的很惨(这里主要还是因为我太菜了)。

他本科毕业就能入职还参与过「大项目」,水平是不用质疑的。

有人说他本科非target school能进去是靠关系,就否定他的实力,我觉得嘛,进投行有人引荐的确会有帮助很多,但前提还是你有实力有野心才行,关系是只是加分项。

但我们讨论的是作为up主的他,老是扒人家学历、职业经历其实有点跨越隐私的界限了。

如果把他定义为一个娱乐向的大众财经科普博主,他做的非常成功,他准确的把握到了大众的兴趣点,把很多热点问题结合资本进行「幼儿园化」的讲解,说白了就是降维打击。让很多吃瓜群众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get到了很多高深、复杂、酷炫、别的傻X都不知道的资本秘密。

而他又把自己设立(明示暗示)成一个名校毕业、投行精英、霸道总裁、金融高富帅形象,正好满足了很多年轻粉丝的玛丽苏幻想

但是客观来看,的确有一些没法被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人设。

但是我觉得如果他只是抱著公益科普财经知识的目的的话,是没有必要这么刻意去经营这种略显浮夸的人设的。

我觉得年轻粉丝对金融圈的人多少还是有些误解。虽然投行赚得很多,但是真的很辛苦。

「起早贪黑,经常出差」是这个行业的人的常态。相比之下,互联网公司虽然普遍晚上加班晚,但是投行不仅晚上加班晚,还经常出差。

互联网公司管理相对自由一些,而投行每天累得要死还要把自己打扮得一丝不苟。公司有著严格的dress code,即使累得像狗,也得打扮得人模狗样,还有很多强社交的工作要做,这和一整天在办公室,不是开会就是对著电脑的累真的不是一个纬度的。

其次的问题的是洗稿。

具体的细节其他回答中的调色盘都能看到。我之前就有发现他的索罗斯那期和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很相似。他其实就是把网上的很多资料整合,然后输出成一个视频,毕竟视频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他的其他的内容也引用了36氪的内容,进行了整合。

这是很有趣的一点。因为这些相对专业的内容都是基于文字,而文字是枯燥的。b站的用户更喜欢的是更加生动立体的视频方式。

其实从文字到视频,看似是升维了,但是其实对于其承载的信息本身,并没有升级。巫师所配的视频内容也和其讲解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很多时候就是配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让人感受到华丽的资本主义气息的画面,这些画面本身对于阐释知识本身并无益处。

就像《娱乐至死》中的观点,形式重于内容。其实知识这种严肃的东西,还是更适合用严谨的文字来阐释,而视频这种形式本身就已经破坏了它传递的内容。对于b站上一些对财经本身并不了解的年轻人来说,他的视频可以是一个引起兴趣的切入点,但是想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实很难。更别说再去辨别其中知识的真伪性了。

巫师把那些行业里高深莫测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 你就可以真正理解金融了吗?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可以用来满足好奇心,说白了就是吃瓜,但要想真正获得知识,还是得持续地进行系统枯燥的学习。

现在的问题是,大家不仅不去进行系统的学习,连文字信息都快懒得看了。就算洗了稿,但是很多粉丝本来就懒得去看那些文字稿,有人帮他们把那些文字重新组装成一个好看的视频,配上一个好听的声音,再加上一个玛丽苏的人设,这样的体验不是更好?

总体来说,我觉得巫师做视频很用心,对于大众high点的把握也很到位。讲真,我特别佩服他的一点是,在他之前,很多UP主或者原来图文领域的科普创作者都没意识到,可以以这种形式产出爆款科普视频。所以说他是B站科普财经类视频模式的开路人都不为过。但现在他离开B站了,他的影响却一直还在。


前金融同业+现自媒体同业,匿。

从内容看来大概率知道是哪位,毕竟视频里几个项目都有参与的就是那几位。从透露的信息可以精确锁定到人。

视频内容专业性一般,不过正是因为专业性一般所以比较适合做传播。如果上来就是法律、会计准则和财务知识,专业倒是专业了,不过前一分钟能劝退95%的观众。

明星那几期可能是为了带流量做的。单就内容本身而言论证不够有力,证据链不完整,翔实程度跟其他几个系列差出两个数量级。可能有照顾粉丝情绪的考虑在里面。且演艺业务严重非标,加上好多涉税问题,也不可能获取翔实资料。

然而这份不严谨却是正确的选择。明星内容涨粉快,关注度高,给了金融小白一个很轻松的台阶走到略高一点的内容。作者我记得不是搞TMT方向的,对传播有如此深入的理解可以理解成专业投行人员对野生自媒体在方法论上的降维打击。

做财经的媒体不少,业内知名的也不少。但愣是没人看到吃瓜群众这块巨大的蓝海市场,导致巫师异军突起。不得不说巫师这波抓得精准。

最精彩的是保时捷收购大战那期。内容翔实,考据严谨。把复杂的金融工具通通降维成期权。杠杆部分干脆省略不说。保证了明快的叙事节奏与较低的阅读门槛。选材也很优秀。本身这次事件号称年度大戏,当年在金融界引起的轰动不亚于核弹爆炸。且不论通过期权锁定的部分,单从公开市场的操作来看竞购过程都一波三折,精彩纷呈,堪称史诗级基金经理大战。这部分为了降维也被略去了。我认为:很好。毕竟不是专业财经媒体。

这种东西就是看得懂的不用教,需要教的看不懂。巫师将叙事降到了一个足够低的维度,这很好。哪怕看起来像一个跌宕起伏的小说,但小说才有人看啊。而且小白也渴望吸收姿势,金融界摆著个臭脸不知劝退了多少对金融感兴趣的妹子。

索罗斯那期事实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切入的角度十分精妙。讲亚洲金融危机从英格兰银行入手确实是最合适的,提出的几个数字也足够有冲击力。接下来真正精彩的部分是论证索罗斯到底赔了多少钱。这部分绕开了财经媒体集体语焉不详的段落,给了一小段论证过程和一个尚能接受的结果。前所未有的角度。

现在的问题是,从前几期来看,如果接著做明星系列,不会牵扯多少精力。效果也比较突出,但是调性就彻底完蛋。如果接著照以前做项目的态度继续出保时捷、索罗斯那样的内容,会导致更新频率非常慢。而且做到这种深度的团队与合作者估计不太好找。券商IBD那帮人一个个说起来都懂,真的给他们一大堆材料让他们筛选出其中可信部分,他们马上就懵逼。更不用说做内容的取舍了。

比如保时捷收购大众案,我自己做类似文案的话绝对少不了诉讼与二级市场的明争暗斗,还有保时捷的花式杠杆。因为在行业内看来这里面满满都是含金量,然而巫师就能做到为了节目效果大刀阔斧地扬弃。脑子异常清醒。

这么做善莫大焉。现在大家都觉得自己是韭菜,巫师为大家提供了两个东西。一曰正途,二曰正念。

正途是指,告诉大家资本真实的运作方式与想法。让大家有个概念,以后碰到瞎JB忽悠的金融产品有个分辨能力。正念是是通过资本世界的冷峻故事,告诉大家一个没有被妖魔化,也没有被粉饰的真实资本形象。让大家知道如何与资本共处。故意妖魔化资本的人跟故意粉饰资本的人没什么区别,都是让大家看不清资本,从而可以恐吓和忽悠普通人当韭菜。

希望巫师保持在金融行业时做项目的精神来保证出品的质量。再接再厉,为广大想要了解资本世界的人打开一扇通往正途、正念的窗。


2/29

看到巫师发文道歉了,态度挺诚恳,继续观察未来表现。

看到有人说想学习去看书,我认为对于金融专业的人来讲确实。对于非金融专业也不打算从事金融工作的人来讲,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扯淡。首先,没有相关背景你怎知道这是一本好书?我在淘宝上搜索金融入门书籍,下面给我拉出来这么一大堆,从量上就让人望而却步,其次有大量不正经的入门书,就算正规大多数人翻了几页看不太懂没兴趣有没有课业压力,不可能学进去。所以对于小白来讲,没有浓厚的兴趣,没人引导,极难入门,这也就是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在专业人看来很基础的东西,外行人也会无所适从。

当然若是看类似《国富论》《门口的野蛮人》《随机漫步的傻瓜》等等,对于拓宽知识面也是非常好的,算是了解历史,了解思想,但从书中了解和从(内容不出错的)自媒体那里了解互不冲突,甚至可以相互补充。

接下来有人说去听课看课件。(不是劝退

给大家欣赏一下传说中的课件,这个基本的衍生品模型我学了好几遍才大概明白这个获过诺奖的理论模型的formula为什么长这个样子,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说白了深入学习是要花笨功夫的,更何况衍生品如此复杂变化多端,而这只是我上过的一门课的第一节第一张ppt,后面长路漫漫。我认为非专业人士不适合也不需要。

有人说考CFA,我觉得对没接触过金融又想从业的人来讲适合,不想从业的人来讲不适合,毕竟要考下来就是三年备考。但对于专业的人来讲难度又有点低了,用教授说的话来讲那个考试是high school level,你们要学习的是university level(也有人提到FRM,这个考试考完会对定价和风险管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但公司金融方面较为薄弱。CPA是给会计的考试。)

打个比方,作为普通人的你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也算对明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吧,你还会去看《明史》吗?不看《明史》就是没学习吗?每个领域都看这么艰深晦涩的东西你是要上天吗?

2/26

看见饭统戴老板也在B站发视频了,三四个月前就看见这个团队招视频人才,终于看见成果了,作为老读者甚慰。

其实大家在不断讨论巫师的时候也是在为早期B站的财经up讨论出了一些规矩和范例,比如在备注区写明出处、比如话题论调,视频形式,当然这些也都可能是用来被未来的创作者打破的。不是说巫师的错误别人不会犯,只不过有了前车后人走路比较容易。这大概也是UGC的魅力:较短的制作周期和高频的互动反馈带来快速进步迭代,没有什么万古长青之树,只有滔滔江水前行。

2/25

看见很多不懂投行业务的人说作者不是ibd只是ecm什么的,显得非常外行。一般来说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有ibd ecm dcm三个前台子部门,ibd负责做单,ecm负责发股,dcm负责发债,ibd和ecm会一起帮公司IPO,ibd负责dd,写书,ecm负责找投资人,很多时候会一起跟项目,deal都会了解得很清楚。谁也没比谁高级,ecm也是很核心的前台部门。

2/24

好久不来看了,刚回来看到争议非常遗憾。我希望时间和专业的受众能够为大众筛选出有能力、真诚的财经up。抄袭实锤,但做财经视频也有做对的地方。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作为观众做到理性分辨巫师人品以及他可能为视频内容风向做出的贡献就行了,这里不是饭圈,粉丝的战争从来都是刀剑相向你死我活的,而现实世界是一滩浑水,时间会让人对人事物的期望和想像收敛至真实形态。

12/23

看见新一期视频了,为什么有时间做视频的问题被回答了,有点试探观众的意思,之前可能已经不在中金了(只是猜测),但先做个人设。做了几期效果不错的时候告诉你,up已经不在投行工做,和朋友出来创业,大概率是资本投资这方面的(原话:捡一级市场的残渣),把自媒体作为副业,不恰钱,看看没了3C光环观众接不接受。我这边儿的答案是可以理解并接受,创作者以作品质量说话而不是身份名号。

投资+自媒体这块听起来模式有点儿像GGV(投资公司自己搞了个podcast,讲一些投资逻辑,聊几个创始人),不一样的是传播方式更主流(视频而非播客),内容和业务无关。

果然市场差。现在基本投不到项目,各个城市好的项目都要被大公司抢掉,更别说赚钱了,很多好项目都死在资本入场太快,本来可以健康发展的项目被投资条款中的目标搞得筋疲力竭(有点儿像资本与明星中的对赌合约之后明星疯狂恰烂钱,自己亲手砸烂自己的牌子。拿到投资之后为了达到营业指标,被投公司疯狂补贴获取用户完成扩张,导致价格战,最后资金链断裂),即可看出当下资本投资僧多肉少,投资机构泛滥而机构之间竞争激烈的现状(因为投资机构也是有回报率指标的,所以机构之间竞争越是激烈,机构越需要被投项目尽早跑出来,退出回本)。

希望up(现在应该是一伙人)能在当下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存活,不需要用视频赚钱。如果真走到需要拿视频恰饭的地步,请别恰烂钱。

翻了翻新答案,后面有个人我觉得说的在理。

如何评价B站新人up主巫师财经??

www.zhihu.com图标

12/1

8个视频 3个月 粉丝破百万

11/29

看见有人在评论里说保时捷那篇与另一篇知乎上的文章内容高度重合,我就来说一下我的观点。我先把那篇「被抄袭」文章放在下面。

今融道小秘书:大众保时捷世纪逼空案,孙子和外孙巅峰对决!

我对比了一下:

逻辑:略有不同:

  • 家族八卦:这篇文章讲了一些大众、保时捷家族的八卦,巫师有提及但没有讲的很详细,侧重点在后面的资本战争。
  • 收购过程:在讲述收购手法的过程和时间顺序大致一样,但涉及到这篇文章有一个事实错误

事实:公众号有错:

我标黄的地方公众号出现了事实性错误,甚至下面评论有人指正也没有改,很不专业。《大众法》即使真的违反了《公平交易法》也不会被欧洲法庭判无效,而是意味著德国将必须对《大众法》有关股东表决许可权制的内容进行修改或彻底废除,并处以罚款。而最终德国的举措也是将其修改,而非废除。

根据德国的"Solange I",如果德国法律和欧盟法律有冲突,国际法不经过德国立法机关的转化是不能成为德国法一部分的。因此,对于德国而言,虽然欧盟法具有直接适用的效力,但欧盟法进入德国国内法律体系,还必须经过德国立法或者德国司法判例方式进行转化。

"Solange I":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61970CJ0011

这一点巫师是对的。

另外,不只是这篇文章,非常多文章都讲过这个收购案,我放了一些媒体资料、学术资料和法律文件,Google一搜」大众 保时捷 收购「,各路媒体都有报道和分析,或者说都不用这么复杂,维基百科上全能查到。这不过因为事件发生在10多年前,这些报道的信息传播效率在当下已经很差了,如果巫师不说,也很少有非专业人士会去关注

我想表达的是有太多资料可以帮助作者讲这个故事,因为不是小说在讲述事实的时候和一些文章有重合是正常的现象。我对好的财经up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没有事实错误以及比书面上的同类内容有趣易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专业人士的视角帮助大众筛选优质信息,传播业内人的common sense,当然有趣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但是喷抄袭是真的没必要...

  1. MIT case study

https://mitsloan.mit.edu/LearningEdge/CaseDocs/08-075-whats%20driving%20porsche.henderson.pdf

2. 新浪专刊(这个做的很全,有兴趣可以点开看看)

大众收购保时捷跑车业务_车界风云_新浪汽车_新浪网

3. research paper的截图

Nachemson-Ekwall, Sophie. (2015). The cross-border hostile bid fight between Scania in Sweden and the two German companies MAN and Volkswage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mandatory bid rule. Journal of Management Governance. 10.1007/s10997-015-9333-1.

原始资料:

《大众法》:Gesetz über die überführung der Anteilsrechte an der Volkswagenwerk Gesellschaft mit beschr?nkter Haftung in private Hand

§ 4 VWGmbHüG - Einzelnorm

EU的判决书:THE VOLKSWAGEN LAW RESTRICTS THE FREE MOVEMENT OF CAPITAL

https://curia.europa.eu/jcms/upload/docs/application/pdf/2009-02/cp070074en.pdf

再一些利好:

很多大学教授在课上放了巫师的视频也算是巫师内容质量的肯定(巫师在香港那期提到)。

知名up -LKs-做了相关的视频。

【逆向分析】UP主做期视频的成本高到你无法想像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有公众号也开始援引巫师的内容,10w+的文章,内容差不多一致,但来回来去的喷抄袭真的没劲。在你睡觉的时候,国家又一次保住了香港

有越来越多的up开始做财经方面的内容、或者之前做的现在开始被关注。

官方的比如:

  • 华尔街见闻出品的见闻研究所

「野路子」比如:

  • 香港保险顾问陈先生(这个名字起的有点内个,但内容还可以)
  • Prophet金融茶馆(国际部高中生漫画财经,每个视频都会发双语两版)
  • 日新社by晓东(看题目有点儿营销号,但我听up应该确实是有金融背景的,视觉一般,口才一般)
  • 李永乐老师也讲过一些,其他的我还没看到欢迎补充

虽然竞争者变多,但也符合巫师开始做视频的初衷,有助于财经类媒体的整体繁荣。

看了竞争者,我发现巫师还一个吸引人的点,不怎么追每周或每天的商业热点,而是等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以主题的形式分享,比如:资本战争、明星、经济学等,有点类似商学院课程中的case study,只不过case study会更详尽。这是知识和新闻的区别。金融虽然是讲求时效性的行业,每天必须看新闻去了解市场变化,但同时也需要通过了解事情的发展,以时间为抽纵横对比,发现规律,形成系统知识。对个人成长来讲,知识比新闻的价值高,同时制作的壁垒也更高。

10/28

早上起来发现B站CEO关注他了,算是个利好?

10/27

我蹲一个,我看了一圈大多数都是主观中略带客观的局部分析,我这篇可能是非常主观的全面分析,我的观点是,STRONG BUY。

我看好是因为觉得他口才好,逻辑不错,立场相对客观,确实有一些干货且没有重大事实错误,视频故事性强,选题很会迎合观众,更新频率高,分享知识而非新闻。这是moat。

至于让很多「业内人」嗤之以鼻的「投行大佬」,「以我为准」和「资本永不眠」,算是记忆点(品牌),我觉得挺好,至少说明他个人营销101是过关的,不必较真。按up的话讲资本不care对与不对,它只看利弊,这几个点从营销角度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不仅让人记住了,还被搬上知乎讨论。所以只要这up认真做facts check,他的品牌,也就是大家说的人设,基本不会塌。

关于更新频率高的这一点,我觉得有可能是是之前有储备,稿子和主题都是几个月来选好写好的,如果有新进展再补充,每周可能就花一些时间剪个视频,现在发不一定是现在做。另一种可能是up不在投行的IBD如果在WM/AM/ST 我觉得剪个视频的时间挤挤都有。up说过未来会露脸,大概率发生活向视频,更新频率和职业冲突的质疑大概率他自己会说,也不用太较真。

还有就是质疑他ycy是从36kr的一篇文章搬运的,行文逻辑和内容重合度高,而非作者原创,还有说雪球上ycy的分析比up深度很多。我认同重合度高,一些事实方面的内容即使写文章的时候也难以做到不相互借鉴,投行写研报的时候也相互「抄」,标明出处即可。up的立意的新颖的,且文章写得好不一定视频能做好,从这两个角度看,借鉴文字资料并非不可容忍。另外,up作为在内地做金融的不可能不看,但我认为up没有怎么引用雪球上面的资料及分析,一个是内容太丰富分支逻辑比较多,用上的话视频就太乱了塞不下,还一个是用上的话视频太长了塞不下(但也不排除其它的可能)。还有就是视频音频内容和文字内容的性质不一样,相比起阅读复杂的文章时如果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可以上翻进行直观的检索,但音频在忘记内容或逻辑连不上时,拉进度条翻找重听很麻烦,非常影响视听体验,所以用comprehensive这一衡量文章的标准来衡量视频颇为不妥,好的视频为了保证主干流畅,要删掉很多枝叶(但我不知道up做视频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这些)。

还有个别知乎「大佬」歧视B站「小学生」、「无脑粉」的,我觉得这种一棒子打死,还带有些许racist意味的话,著实不像是有见识、有教养的人能说出来的,说出这种话的人真是小学白上了。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

我们就算B站相对知乎低龄化程度高一点(我觉得这样说比较proper),我认为这正是up想要的——年轻人。

从选材上来看,up选的都是10s、20s比较关心的话题(大概率up也属于20s这个年龄圈层)。从发布平台看,up在微信公众号的发布远迟于B站(我还催过更)且不发知乎且只发视频不发文字,说明他押注年轻人能喜欢的视频内容领域。最后看视频素材,没有PPT,没有Excel,有天眼差和法律公文也只是意会,字都让你看不清,我觉得这up做为专业人士真是下沉得非常努力,因为其实对投行的人来讲做图标PPT比做这种图文并茂的视频省事儿多了,因为B站不是雪球,论专业程度和分析的全面程度当然要找更专业的网站去看,但作为科普,这个已经够了。

还有喷他科普的概念过于基础的,比如「对赌」,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不是为了体现您高贵,但我看出的更多的是傲慢,和up的平易亲民形成鲜明对比。为什的这么说?因为90%的人没学过,他们不懂,这种基本概念的科普正是他们能在视频中学到的东西,这种内容不仅不能鄙视还应该大力表扬。我觉得up能把专业的概念用一两句话让人听懂,把枯燥的公告和书,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变得生动有趣,是非常厉害的。

up的目标人群就是年轻人,和雪球的受众完全不同,所以内容既要有点儿东西,又不能专业到让人脑壳疼。这种浅显易懂、寓教于乐的视频更容易引起年轻人对财经的兴趣,我国对普通人(非经济金融相关专业的人)的财经常识教育又比较少,更让这种视频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内容有时不是越专业越好,要考虑到场合、形式、受众等等。

除了开头说的那些还有几个原因我挺看好这个up的

我在他3w粉左右的时候看过一个介绍投行薪金的视频,因为比较了解,就没有很关注,后来看ycy那个视频(改前)觉得确实不错,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行云流水,好不快哉」。

我又在B站其他地方找了一下财经科普的视频,兼具内容好口才好的中文财经up没有,而且这up也说过是因为看见B站好的财经内容不多才进来的,前面也有人说过up对B站的演算法很熟悉,再加上我前面分析的up看好视频领域的发展,以及B站的前景,打算占领一波(财经内容)高地,说明书经过研究和慎重考虑才在长视频领域投入时间的。

并且以投行的薪酬,up基本不会恰烂钱。

另外up挺谦虚的,有人提到一开始两个视频表述没有这么有趣,也没有「资本永不眠」,后来在内容上有进步,关于杨超越那篇的争议,up写了原创声明,看得出来版权意识有加强,最近的视频里也都写明来源给了链接,未来估计会更注重paraphrasing。给up推荐plagiarism checker,一般用在学术里,但100%严谨的话,扫一下没坏处。目测未来up会持续进步而非千篇一律。

从投资的眼光看入股不亏,持续看涨。

我看最近up发B站动态回怼造谣,个人认为大可不必,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不过回怼也可以稍微控制一下舆论导向,不让无脑黑带的节奏给吸粉造成太大阻力。Youtube上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感谢每一个黑子(或者说质疑者),他们的存在说明 你 火 了。

B站很多up话都理不清楚,每期就那么几句车轱辘来回倒,但表现力极强,也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做什么都没必要让所有人满意,只要喜欢他的观众足够多。

夸了这么多,说点up的不足和建议。

我认为up主没必要把自己放在太高的位置,在小白的眼里他的资历就是够专业、很牛逼了,但在很多专业人士的眼里难免让人觉得会觉得存在漏洞,不够专业等。虽然我们都知道他不是江一燕,他有点东西,有点精神,但社会就是这样,姿态太高容易被狙。

也没必要打苦肉牌,「看了很多同质化文章才深挖」,诸如此类。每个人对「深挖」的标准不一样,比起深挖不如说是对四面八方的信息进行了总结,梳理逻辑。类似「深挖」这种表述确实可以制造噱头,也可能确实是初衷,但更谦虚地表述更能建立信任,让人不觉得是在吹逼。打硬核科普牌,已经是足够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了。

「问了很多业内人」,这个确实有点做作了,除非跟过相关deal的人,其他即使投行的人也很难了解。如果真的问了,可以说一下哪条信息是问的。毕竟金融界这种以贩卖信息为生的行业不严谨就没信任,没信任就没生意。能谦虚严谨就别跑火车,毕竟被别人揭底更尴尬。

但话又说回来,毕竟财经视频内容尚处于开荒阶段,作为吃螃蟹的人,多暴露问题是好事,但有些观众确实戾气太重,人身攻击都上了,作为被网暴过的人,劝大家善良,即使是陌生人,语言暴力的攻击力是比想像中还强的。表达观点但别人身攻击,况且都是些小事。

另外我知道最近market不好,3C也没啥deal,未来忙起来也希望up别断更。

@巫师财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