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問題表述為:量子雙縫干涉實驗為什麼如此玄幻,讓大批科學家精神混亂?

包含無依據表述,試問哪位科學家精神混亂了?


1、

早在幾百年前,物理學家們對「光」的性質就產生了一種極大的興趣。當然,也進行了數不清的種種實驗。最先是在1660年,法國數學家皮埃爾·伽森荻在一部著作中提出假想:

光,是由大量的堅硬粒子所組成

隨後,英國的大數學家牛頓緊跟其後,在此理論的基礎上,牛頓又根據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光的偏振現象以及光的折射反射原理等等進一步證明了:

光,確實具備著粒子的屬性。

所以牛頓的結論是:

光,是一種粒子。

此後大約一百多年,牛頓的這一理論一直統治著物理學界。

18、

直到1807年,英國的另一位天才型的物理學家托馬斯.揚出版了一本著作叫《自然哲學和機械技術講義》,才算是打破了牛頓的權威。因為他在這本書中提到了自己完成的一項實驗,這就是物理學史上著名的「光的雙縫干涉實驗」。實驗其實很簡單,你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去試一試:

找一支蠟燭點亮,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 然後在這張紙後面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開了兩條平行的縫隙。

我們可以想像:

如果光是一種粒子,那麼蠟燭的光通過這兩條縫隙後,一定會在牆上留下兩道平行而對應的亮紋。

但是,實驗的結果並非如此。

當光通過兩條縫隙後,牆上留下的竟然是一排排平行的「斑馬線」亮紋。

而這種現象,跟一道水波通過雙縫後的干涉條紋原理完全一致。

也就是說:

在這個實驗中,光的表現是一種水波,而不是粒子。

換而言之:

牛頓的粒子假說是錯的,起碼,也只能算是對了一半。

2、

從此以後,物理學界一直被這個謎團困擾了一百多年。無奈之下,只好秉承著一個理念:

光既有波的特性,也具有粒子的特性。

這就是所謂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你以為事情到這裡就算結束了嗎?並沒有。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物理學家已經可以通過儀器去捕獲和發射物質的最小粒子了。

比如:電子。

於是在1961年,德國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教授重新做了一次「雙縫干涉實驗」。只不過是把「蠟燭」的光替換成了一道發射的電子束。然而,後面偵測板上留下的依然是一排排平行的「斑馬線」干涉圖案。

約恩教授認為:

可能是由於電子之間互相撞擊,所以才會產生像水波一樣的性質。

於是,他決定用發射器將電子一個一個的單獨發射。

約恩教授的想法是這樣的:

既然已經把光線拆成了一個一個的電子,那麼光一定是粒子性的。所以當電子一個一個通過雙縫的後,必定會在偵測板上留下兩條平行而對應的條紋。

但是,實驗的結果完全出乎意料。

他整整發射了70000個粒子:

最後在偵測板上留下的,卻依然是一排排「干涉條紋」。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難道一個電子在穿越兩條縫隙的時候,可以使用分身術一分為二嗎?

這個實驗,又為物理學界埋下了一個足以撼動人類認知的未解之謎。

3、

直到在1974年的一天,義大利米蘭大學的梅里教授在約恩教授的基礎上,做了一個「量子雙縫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

專門觀察一個電子究竟是如何通過雙縫的。

梅里教授在雙縫的入口處,放置了超高精度的監視器,可以清晰地看清電子的出入。準備完畢後,實驗開始。然而,物理學史上最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梅里教授通過監視器觀察電子的時候,電子要麼通過左縫,要麼通過右縫。偵測板上出現的,是兩道平行而對應的條紋。

也就是說:

電子錶現出的是粒子的特性。

梅里教授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將監視器關閉。

繼續觀測,但是沒想到:

這時候偵測板上出現的,又成了一排排平行的「斑馬線」干涉條紋

也就是說:

電子又變回了波的特性。

梅里教授一怒之下,將這項實驗重複了許多次。

最後他發現了一個規律:

電子在通過雙縫的時候,只要我們打開監視器,電子就像感覺到有客來訪一樣。立馬正襟危坐,表現出「粒子」的固定特性;只要我們關閉監視器,電子就像逃出了老闆的視線一樣。立馬自由散漫,表現出「波」的不確定特性。

這一現象,絕對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最詭異最不可思議的一幕。

4、

為什麼電子會這樣呢?只能有兩種解釋:

要麼是電子「人性」,它故意在跟我們捉迷藏;要麼是人的意識能決定電子的狀態,當我們不觀測光的時候,光是一種散漫的不固定的波。當我們一旦介入,光就變成了可靠的固定的粒子。

這兩種解釋,你選哪一種?

沒錯,其實你只能選擇後一種。

也就是說:

這個世界是唯心的,起碼在量子力學的領域裡是唯心的。

而關鍵在於:

我們的整個地球,整個太陽系,乃至於整個宇宙,甚至包括我們人類本身,都是由一個個微小不可分的量子組成的,這才是最令人驚訝的。(備註:量子在這裡等同於電子)

5、

你以為事情到這裡就算結束了嗎?並沒有。

五年之後,也就是在1979年。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1911~2008)又提出了另一個變革實驗:

「延遲選擇實驗。」

什麼意思呢?

就是當電子已經通過雙縫之後,我們再打開監視器去觀測。

約翰·惠勒發現:

當電子已經通過雙縫之後:

如果突然打開監視器,那麼偵測板上就會出現平行的兩道條紋;如果迅速關閉監視器,那麼偵測板上就會出現一排排不對稱的「斑馬線」干涉條紋。

這個實驗領人難以置信的地方在於:

我們是否打開監視器觀測,竟然可以決定電子過去的一個動作。

也就是說:

即使電子在已經穿過了雙縫之後,只要你開始觀測它。它就立刻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返回,並重新調整路線。然後,再以粒子的形式單獨穿過左縫或者右縫;假如電子在已經穿過了雙縫之後,你突然不觀測它了。那麼它依然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返回,並重新選擇路線。然後,再以波的形式盪過雙縫。

沒錯,觀測者的參與,可以讓電子發生「時光倒流」。

一句話,這就意味著:

我們的意識,可以改變電子的過去。

而這個實驗真正恐怖的地方在於:

如果我們宇宙之外真的存在一個偉大的造物主,宇宙只是他手上的一個核桃球。那麼,當他一旦觀察的時候,我們的宇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就發生了時光倒流。只是我們的感覺器官以及科學儀器局限性太大,根本無法察覺這一切。


作者:90後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剛開始的時候物理學家以為那說明意識決定世界,所以嚇傻了。

但後來通過研究發現,只要目標處於開放環境,那麼就會立刻變為波粒之一。跟人看不看沒有任何關係。什麼狗屁的意識決定世界,完全是自作多情。

所以現在科學家已經沒問題了。

但很多自媒體編者對科學的認知水平依然停留在實驗剛出現的那個時代,所以寫出來的東西讓你以為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解決罷了。


只有網上這些非專業人士,才會有這種困惑,甚至裡面有些人就是胡說八道,用來吸引眼球的。量子力學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對大部分問題都有非常嚴密的解釋,如果實在想要了解這些東西,找一本量子力學的教科書,你就會發現上面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電子怎麼同時穿過兩條縫之類的,根本不是問題。


只有民科和偽科才會因為雙縫實驗精神混亂。一百多年以前的東西了,真正的科學家早就越過這件事,跑到前沿去開闢未知領域了。只有民科才喜歡把這點事嚼了又嚼洗了又洗。


是是是,一個基礎實驗連你乎的傻逼都精神錯亂了,科學家不跟著精神錯亂就太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