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沒有找到可以安放那個「味道」的地方。

說白了,有什麼節日是有味道的呢?最明顯的是春節,央視還在找年味,可惜都是十年前的年味,春晚變成了過年的必看節目,不過近年來也開始式微,可能是我們生活的節奏的確變快了,公眾號在不斷販賣焦慮,這種結果就是,我們享受著不斷的快餐文化,卻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我們不斷做著加減乘除,卻沒有發現生活並不是算計與被算計。人本來是很自由的,卻偏偏要被自己的計算束縛,坦白說,我們是不是失去了自由的能力,包括自由享樂的能力。

可能的確是一個轉型期到了,從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們將傳統打得太慘,矯枉過正的後果是投機取巧者開始冒充國學大師,跳樑小丑被追捧,坐冷板凳的人飛蛾撲火。

我們習慣於將自己當做商品來思考,可是人呢?人都去哪兒呢?人情味自然也就沒了。

互聯網帶來了思維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通過微信紅包代替壓歲錢,通過旅遊代替年夜飯,通過開黑代替聚餐,很多人依舊在懷念過去,期待當年的年味。多少人的思想,在30歲那年就沒有再成長了。

「1997年過去了,我懷念它」,懷念歸懷念,人還得繼續過活。我們要學會怎麼去適應時代的變化,更要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瀉藥

首先,國家不太重視傳統文化方面的傳承,當然,這幾年已經好多了,各種傳統活動也越來越多!

第二,學校教育方面的缺失,在中國的學校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在中國的填鴨式教育下,所有學校均是已升學率,成績為標杆。至於學校真正的作用,恐怕早已被忘的一乾二淨。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考試有用嗎?沒有。那還學什麼! 這就是國內的局勢,讓人心疼又無可奈何!


崇洋媚外,連國家都跑外國扶貧了,何況老百姓呢


因為只剩下吃了,哪兒還有傳統?

沒有儀式感,又哪兒來的感覺?


關鍵在於大家肯不肯掏錢?肯掏多少錢?

傳統節日像清明節,一個死人,就算親兒子買束花也就OK了,這年頭又搞什麼禁燃禁放,蠟燭鞭炮也省了

端午節,一個死了幾千年的人,最多買兩個粽子,吃點餃子

春節,不用宣傳,也會掏錢

為什麼洋節越來越有影響?

聖誕節,什麼?你不給女朋友買點禮物?好吧,你根本不愛他

情人節,什麼?你不給你女友買禮物?好吧,你根本不愛他

就這,割韭菜速度仍然令廣大商家不滿,於是,一大波人造節來了:天貓雙11,京東618,1212……

只要肯掏錢,商家變著法的,讓你這節有味道,就是沒有味道,也一定給你整出來

你還別不信,你看全中節日里最不被忘記的是哪個?

七夕唄

為啥?自己琢磨吧


其實不管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舶來的洋節,除了清明,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節日都是為了打炮而存在的。


各種原因吧,一方面我這幾天也一直在思考這些事情,中國傳統節日很多東西首先來說,它不符合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了,這個是事實,你想想多少節日是依附在現在我們所謂迷信的基礎上。當然這也不一定絕對,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中國近代的那份混亂,讓兩千年的風雅蕩然無存,一夜回到解放前,基本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何談這些東西,中國改革開放才四十年,要回復曾經的那份風雅和從容需要時間,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不再是單獨的個體,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你還沒來得及找回,很多更好玩有趣,更吸引年輕人眼球的東西就進來了,而所有東西回復需要年輕一代,但就我身邊來說,我不敢說所有人因為我也沒調查過,我身邊很多很多同學甚至最基本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完全不知道,這種情況下,想想看多少人真的還記得那些五花八門的傳統節日怎麼過……再加上可能種種政策吧,你看孔明燈啊,煙火啊,河燈啊,不是不讓放就是限制,包括元宵燈節現在也沒有基本上,所以你也不難想像年輕人記憶中有多少這些節日的儀式感,基本沒有,所以你也不難想像為什麼越來越缺乏味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